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北馬
- 品種:雜交改良馬
- 命名者:張北縣的農牧民
- 生長環境:開闊平坦,草美水豐
生長環境,名稱由來,
生長環境
張北縣地處壩上,擁有得天獨厚的畜牧條件。這裡不僅地勢開闊平坦,而且草美水豐,自古被譽為“天閒芻牧之場”。清時,除內蒙古察哈爾八旗在此駐牧外,隸屬於中央的太僕寺左右冀四牧群、禮部牧場,及上駟院御馬場也間設此地。不少有功的親王、宗室大臣也在此借地放牧。據《口北三廳志》載,今獨石口北,紅城子南,以及張北縣北境,乾隆時就是以怡親王為首的一夥王公大臣的租牧地。清詩人高士奇在詩中曾對壩上的芻牧業進行了生動的描述:“雲山絕好塞垣圖,濃黛輕煙曉暮殊。野外八屯分畜牧,馬牛千里富青芻”。
名稱由來
自1951年以來,張北縣的農牧民為了改進當地蒙古馬的體型,體力,提高生產性能,用高(純)血公馬對當地蒙古馬進行雜交改良,到1958年全縣母馬改良配種率達到62%,受胎率達80%,成年高蒙雜交一代母馬平均體高139.3厘米,體長139.6厘米,胸圍195.9厘米,管圍17.5厘米,比當地蒙古馬增高11厘米,體長增加8.5厘米,胸圍增大8.5厘米,管圍減少0.1厘米。最大挽力410公斤,比蒙古馬重30公斤,經常挽力比蒙古馬提高了一倍。當時,河北省農業廳代表國家農林部將這種雜交改良馬命名為張北馬。
由於張北馬外貌結構較好,生產性能強,故深受省內外用戶的歡迎,銷往全國19個省、市和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