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馬鈴薯

張北馬鈴薯

張北馬鈴薯,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張北地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土壤疏鬆,加之海拔高、空氣乾燥,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乾物質積累,生產的馬鈴薯種薯及商品薯產量高、商品性好,薯形規則,芽眼淺,表皮光滑、成熟度好,顏色光亮,入口沙綿、薯香味濃。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張北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北馬鈴薯
  • 產地名稱: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
  • 品質特點:入口沙綿、薯香味濃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 外在感官特徵
張北馬鈴薯薯形規則,芽眼淺,表皮光滑、成熟度好,顏色光亮,單個重150~300克,入口沙綿、薯香味濃。
  • 內在品質指標
經檢測,張北馬鈴薯含澱粉15~19克/100克;乾物質18~25克/100克;粗纖維0.30~0.4克/100克 ;維生素C12~13毫克/100克。
張北馬鈴薯張北馬鈴薯

產地環境

張北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南緣的壩上,海拔1400米左右,屬高寒半乾旱地區。
(1)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500~3050小時,5~9月份總日照時數1276小時,每天平均日照時數8小時以上,總輻射為5944.8兆焦耳/平方米,光合有效輻射為2896.8兆焦耳/平方米,能夠完全滿足馬鈴薯對光照的需求。
(2)溫度適宜:全年活動積溫2448℃,10℃以上積溫1962.7℃,0℃以上積溫2300~2600℃。5~9月份,月平均氣溫12.1~19.4℃,月均最高氣溫24.9℃,月均最低氣溫11.0℃,日較差為10.7~13.6℃,晝夜溫差大,滿足馬鈴薯各個生育期對溫度的需求,利於馬鈴薯中澱粉的積累。
(3)雨熱同季: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正是馬鈴薯生長需水量最大的時期,自然降水與馬鈴薯需水規律吻合,利於馬鈴薯生長發育。
(4)土壤條件好:張北縣域內主要土壤為砂質栗鈣土和草甸栗鈣土。沙質含量高、土壤透氣性好,吸熱、散熱性能強,利於馬鈴薯塊莖的膨大和澱粉的積累以及良好外觀品質的形成。
張北馬鈴薯張北馬鈴薯

歷史淵源

馬鈴薯在張北縣有悠久的種植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950~1956年,為張北馬鈴薯最初發展階段,種植的品種為當地農家品種。當時採取挑大壟種植形式,施肥稀少,田間管理粗放,整個生育期一般鋤耬兩次。由於品種抗病性差,又不注重防治,晚疫病時有發生。
1957~1978年,為大量培育、引進、民眾互相串換馬鈴薯新品種階段。此間,因行政干預力度大,馬鈴薯播種面積波動較大。與此同時,先後選育、引地和推廣了里外黃、豐收白等抗病豐產型馬鈴薯新品種。在種植上開始示範推廣細犁種植,不但增加了農家肥的施用量,還從1972年開始示範推廣馬鈴薯深施碳酸氫銨技術。在田間管理上,開始推廣悶鋤技術,即在馬鈴薯開始發芽頂土期悶鋤耱地,達以增溫、保墒、滅草的目的。
張北馬鈴薯張北馬鈴薯
1979~1989年,為脫毒馬鈴薯在張北縣內全面推廣套用階段。為了解決因“普通花葉病毒”、“重花葉病毒”、“卷葉病毒”等主要病毒引起的退化,1978年位於張北縣的河北省高寒區作物所開始引進馬鈴薯莖尖脫毒技術,1982年張北縣農業局開始引進脫毒技術,並與河北省高寒所合作完成脫毒馬鈴薯套用技術和脫毒繁種體系建設項目,分別於1983年和1984年通過河北省和國家成果鑑定,把張北縣建成全國第一個縣級無毒薯繁種體系縣。截至1984年底,張北縣脫毒出了“虎頭”、“躍進”、“壩薯10號”等3個脫毒薯品種。同時主要推廣了脫毒馬鈴薯循環掰芽、催芽曬種、切刀消毒、馬鈴薯深施碳銨等主要技術措施,並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果。在此期間,張北縣生產的馬鈴薯僅限於自食、自用和區域內調劑串換籽種。
1990~1998年,為脫毒馬鈴薯走向市場流通階段。為建立健全完整的繁種基地,加速脫毒馬鈴薯的推廣套用,經申報,1990年國家計委、農業部批准張北縣為脫毒薯繁育基地縣,無償投資40萬元,按照任務設計書要求增加了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400平方米的脫毒薯組織培養室、無菌室、檢測室等六室和120平方米的種薯貯藏窖,擴建了0.67公頃原原種生產網棚,增添了部分儀器,培養了技術人員。1992年通過了河北省級驗收。為進一步完善基地縣建設,1993年農業部又增撥續建款11萬元,基本上保證了種薯繁殖生產的需要,建成了由馬鈴薯莖尖脫毒、芽苗檢測、切段繁殖、營養缽假植、網棚生產原原種,到大田繁種1~2代種薯的完整脫毒薯種薯繁殖基地。1994年,張北縣脫毒馬鈴薯品種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20餘個,初步實現了脫毒馬鈴薯的品種配套。
張北馬鈴薯張北馬鈴薯

生產情況

1950~1956年,張北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萬公頃左右,產量不足4500千克/公頃。
1972~1975年,張北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萬公頃左右,占糧播面積的16.3%。
截至1984年底,張北縣脫毒薯種植面積占馬鈴薯播種面積的85%,平均產量達到9500~12750千克/公頃,比未脫毒馬鈴薯增產53.9%~69.5%。
1994年,張北縣馬鈴薯網棚面積達到1公頃,1997年發展到4公頃。
1998年,張北縣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萬公頃,占全縣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98%,其中一代、二代薯種植面積占脫毒薯面積的60%,脫毒薯面積占張家口市脫毒薯面積的35%。全縣馬鈴薯平均產量達到22500千克/公頃,最高產量達到3885千克/667平方米。
2017年,張北馬鈴薯種植面積為36.5萬畝,年產量為60萬噸。
張北馬鈴薯張北馬鈴薯

產品榮譽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張北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張北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張家口市張北縣所轄張北鎮、公會鎮、二台鎮、大囫圇鎮、小二台鎮、油簍溝鎮、大河鎮、台路溝鄉、饅頭營鄉、二泉井鄉、單晶河鄉、海流圖鄉、兩面井鄉、大西灣鄉、郝家營鄉、白廟灘鄉、戰海鄉、三號鄉總計18個鄉鎮366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0′22″~115°27′40″,北緯40°57′35″~41°34′36″。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品種選擇
張北馬鈴薯張北馬鈴薯
張北馬鈴薯的主要品種有冀張薯8號、里外黃、夏波蒂
(2)產地選擇
選擇排灌條件好、土質較輕、土層深厚、疏鬆肥沃、通透性好的地塊。實行輪作,以豆類、禾本科作物等為前茬,禁忌與茄科作物連作、對茬。
(3)生產管理
①精細整地:秋後深翻,耕深25~35厘米,畝施腐熟農家肥4000~5000千克,播前旋耕,做到上松下實。
②切種拌種:剔除病薯、爛薯。用75%酒精處理後的切刀切種,每個薯塊有1個以上芽眼,重30克左右,切好後用甲基托布津拌種,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抗病性。
③適時播種:當10厘米土層地溫穩定在7℃以上時開始播種,一般在4月底到5月初。播種密度為每畝3000~3700株,行距90厘米,株距20~24厘米。採用單壟單行、單壟雙行種植,播深8~10厘米,壟高15~20厘米。
④水肥管理:出苗前進行中耕、培土,壟高20厘米左右,每畝追施20~40千克複合肥。現蕾期每畝追施20千克左右複合肥。按照馬鈴薯需水特性進行合理灌溉,分別在苗期、現蕾期澆水一次,盛花期澆水兩次。
⑤病蟲害防治:進入7月下旬選用低毒殺菌劑,如克露、銀法利、阿米西達等防治馬鈴薯晚疫病。
(4)產品收穫
9月初收穫,收穫時避免損傷。
(5)包裝儲運
採用箱式和袋式包裝。標眀產地、品名、等級、重量及檢驗人員姓名或代號。貯存在通風、溫濕度適宜的庫內。運輸中嚴防雨淋,防止車廂污染。
(6)生產記錄
詳細記錄生產地點、土壤耕作茬口、農機具、肥料名稱、施肥方式、施肥時間、施肥量、農藥名稱、施藥方式、施藥時間、收穫、銷售等。
  • 質量安全規定
張北馬鈴薯應符合NY/T 1049-2015《綠色食品 薯芋類蔬菜》標準要求。

專用標誌使用

(1)張北馬鈴薯的生產經營者在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前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交使用申請書、生產經營資質證明。生產經營計畫和相應質量控制措施、規範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書面承諾以及其他必要的證明檔案和材料。
(2)經審核符合標誌使用條件的,由張北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標誌使用申請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明確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責任義務。
(3)張北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生效後,標誌使用人方可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在農產品或者農產品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並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等活動。
(4)張北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要建立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檔案,如實記載地理標誌使用情況,並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管。
(5)張北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檔案需保存5年,標誌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不得超範圍使用等經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未經授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冒用張北馬鈴薯農產品地理標誌,否則證書持有人有權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