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洞景區,位於江蘇省宜興市城區西南18千米的盂峰山,隸屬於宜興市陽羨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
張公洞景區面積0.36平方千米,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陽羨風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古代荊溪十景之一,素有“洞天福地、海內奇觀”之美譽,是一個融自然奇洞、道教文化、健身樂趣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公洞景區
- 地理位置:江蘇省宜興市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AAAA級
發展歷史
主要景點
- 張公洞
張公洞景區,位於江蘇省宜興市城區西南18千米的盂峰山,隸屬於宜興市陽羨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
張公洞景區面積0.36平方千米,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陽羨風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古代荊溪十景之一,素有“洞天福地、海內奇觀”之美譽,是一個融自然奇洞、道教文化、健身樂趣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張公洞景區,位於江蘇省宜興市城區西南18千米的盂峰山,隸屬於宜興市陽羨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張公洞景區面積0.36平方千米,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陽羨風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古代荊溪十景之一,素有“洞天福地、海內奇觀”之美譽,是一個融自然奇洞、道教文化、健身樂趣為一體的旅遊勝地。發展歷史 清康熙三十三(1694年...
張公洞旅遊景區 張公洞旅遊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優惠信息 2020年2月14日訊息,自景區恢復開園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及配偶和子女實行免費入園政策。
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地理位置 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規模 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遊程1000餘米。自...
張公洞景區 張公洞景區,位於宜興市城區西南18千米的盂峰山,隸屬於宜興市陽羨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景區面積0.36平方千米,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陽羨風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古代荊溪十景之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素有“洞天福地、海內奇觀”之美譽,是一個融自然奇洞、道教文化、健身樂趣為一體的旅遊...
三富村的玉石嶺景區,百觀不厭。主景張公洞(張聖公)層層疊疊,大小不一,數百個石洞,洞洞相連,四通八達,忽暗忽亮,上攀下爬,側身擠出,該洞群內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張公洞不僅洞多,而且石奇,如一線天,一片瓦、天門、天台、仙斧岩、聽水岩、象鼻岩、石鑼石鼓、木魚石、神龍臂、沉香扇、金石蓋、老鷹...
景區距寧杭高速、錫宜高速鯨塘出口8公里,總面積12000畝,毗鄰佛教名地大覺寺,太極洞、善卷洞、張公洞、竹海等國家5A級、4A級景區都在30分鐘車程內。景區屬亞熱帶北緣的南北過渡地區,四季分明,寒暑明顯,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6.5度,年平均降水1240毫米,年平均日照190天。景區森林覆蓋率達88%,大氣...
玉女山莊,坐落在張公洞和靈谷洞之間的蓮子山上,距宜興市區只有20餘公里,這是一處歷史悠久,以幽潭深壑、山林野趣為主的風景區。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已為人們所嚮往。玉女山莊游路婉蜒,奇石顯現,依山構築的門頭、碑亭、芙蓉亭、超然宇、大觀廓、玉光閣等十多處建築,錯落在山水、綠樹之間。在此拍攝過的劇組有99...
3、張家港到宜興竹海:走錫張公路到無錫,經太湖大道穿過無錫市區,一直向前走沿環湖路往馬山方向,再轉到錢胡公路上,離宜興只有25公里了宜興竹海乘車路線: 旅遊1線: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宜興賓館--宜興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陶瓷博物館--張公洞--玉女潭--靈谷洞--陶祖聖境風景區--竹海風景區...
星期天與BF去宜興省莊竹海,我們是自駕車前往,竹海在湖父鎮距宜興有40公里。與張公、慕蠡洞、谷洞等為一條旅遊線(慕蠡洞現維修不開放),旅遊一號線,票價:6.5元/人。竹海 在攜程網上查到門票為16元現為40元/人,景區遊覽車(大門—海底):5元/人。門口停車費5元,其實可停在飯店門口免去停車費,請...
玉女潭坐落在宜興市西南23公里湖㳇鎮的蓮子山上,宜興市湖㳇鎮張陽村,景區面積16公頃,遊程約2000米長。景區景觀主要為“玉陽洞天”和“玉潭凝碧”兩部分。這是一個以山林野趣為主要特色,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風景名勝。整個景區谷深林茂,溪流不斷,植被豐富,環境清幽,潭的絕妙、石的神怪、洞的奇趣、竹的...
房型 豪華標間雙床雙早免費¥260 商務標雙床雙早免費¥460 B套大床雙早免費¥500 商務單大床雙早免費¥600 A套大床雙早免費¥700 商務套房大床雙早免費¥800 周邊景點 善卷洞大覺寺茶博園張公洞竹海景區陶都聖境玉女潭龍池山宜園森林公園 地址 地點:江蘇省宜興市芙蓉寺(川張公路8km.旅遊二線)
此外還有無字碑、張公洞、藏劍閣、鬼斧神劈、千佛台、巍峨天庭、夢筆生花、姐妹峰等諸多自然景觀。西龍門澗兩壁陡崖,多向澗內傾斜,有山勢險峻的“冷汗崖”,鮮花如錦的“散花塢”美麗而富有傳奇色彩的“落鳳嶺”,高山平台上的“老虎嘴”以及青龍潭、塔園峰、豬八戒崖、北西天等勝景。這裡還有一處商代文化遺址...
此外,景區內還有玉女梳妝、香爐煙縷、鳳尾瀑面、觀賞白鷺等100多處天然奇景,引人入勝。主體景區 作為涵江區大洋鄉瑞雲山森林公園的主體景區,永興岩因其山巒高聳天際,村民常以山間積雲判斷晴雨。早在宋元時期,當地人就在石窟中供奉神佛,石窟中有張公洞及仙人洞。永興岩的山脈有峰、巒、嶺、嶂、崖、岩等千奇...
景區由陽羨、國山、座神山3個景群組成,含16個主要景點,另有獨立於景群外的1個散列景點,共17個主要景點。其核心景源為國山碑、善卷洞、南嶽寺、張公洞、省莊竹海、橫山水庫、碧鮮庵碑等。蠡湖景區 蠡湖景區位於太湖北部,由五里湖、長廣溪2個景群組成,含8個主要景點。景區面積11.67平方公里(含核心景區...
左壁有張公洞,土人歷代相傳是蜀漢桓侯張飛後嗣鎮守璧山時藏其祖器甲之處。右壁涌翠淌下的水中有龍眠洞,據說明代建文皇帝與其叔父爭戰兵敗,漂泊璧山時,曾僧衣麻鞋眠於洞中。洞側有千步“上天入海”石梯彎曲入湖底,傳說通至龍宮。主要景點 金堂湖景區宗教文化發達,除關帝廟、張飛廟、衛市寺、白塔寺等,湖西...
一九九五年五月一日徐悲鴻故鄉江蘇宜興張公洞景區為其興建“蔣義海藝術館”,館楣為同宗蔣緯國先生題書。出版書籍有《蔣義海先生中國畫集》、《蔣義海梅花集》、《畫海》等二十餘本[部]畫集、專著出版。國畫風格獨特含義深邃,擅作梅花、牡丹、鐘馗、達摩、高士等;書法宗二王,學懷素、融板橋,自成一體。書畫作品為...
指陽羨湖(規劃為油車水庫)旅遊度假中心,以休閒度假、康體娛樂功能為主;“四極”:指洞府岩農人文體驗區(包括張公洞、玉女潭、陽羨茶場等景點)、省莊竹海生態休閒區、溪谷山鄉特 色遊覽區(包括邵東村農家樂、楊梅採摘園等景點)和龍池山生態觀光區分別以科普教育、美食休閒、養生休閒和生態觀光為主要功能。
宜興靈谷洞當年為唐代詩人陸龜蒙探茶發現。陸曾僱人開挖,因工程力不能及而作罷,留下“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至今未穿心”的遺憾。然宋以後陸續有人入洞探幽,今石壁上尚存宋、元、明、清遊人的遺墨。該洞開發工程始於1979年,1982年7月1日正式開放。門票信息 1.景區開放時間:冬季:8:00—16:00 夏季:7...
大多在陽羨公園可覓。揚子鱷、野豬、穿山甲等。人文 孫權、孫尚香、黃石公、地藏菩薩、陸羽、岳飛、蘇東坡、盧象升、范蠡、西施、新四軍 景觀 竹海、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龍池山、茗嶺、范蠡洞、西施洞、金沙寺、磬山寺、芙蓉寺、善卷寺、九峰寺、大覺寺、淨樂寺、大蘆寺、南嶽寺、雲湖、陽羨湖、鼎湖、
洞體分為上、中、下三層,已經開發的是溶洞的中、上層,其它部分正陸續開發過程中。這裡已經開發的部分由6個景區組成,景觀奇麗多姿,變幻莫測,共有4種類型和20多種形態的鐘乳石。巨大的石花壁和露滴石國內罕見,堪稱東北之最;地河水清澈見底,據傳在“聖水仙河”里洗洗手、洗洗臉,會給遊人帶來好運氣。還有“...
無錫:宜興善卷洞、張公洞。宜興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新疆:高山...
岩底有420平方米的石窟,早在宋元時期,當地人就在石窟中供奉神佛,石窟中有張公洞及仙人洞。永興岩上諸多肖形石,如“仙人引路”、“鷹嘴峰”、“石門壁”“十二生肖石”等。《莆輿紀勝》稱“永興岩削立可三十丈,上有飛瀑霏霏……左有石獅、石象、香爐、玉女諸峰,前有將軍石門峰,皆極形似,非他山可比...
——沈周詩畫中的張公洞 西湖歸夢有青山 ——沈周詩畫中的杭州 惠山怪我昨徑去 ——沈周詩畫中的惠山與二泉 不須千萬朵,一柄足春風 ——沈周詩畫中的牡丹 晚翠枝頭果,黃金鑄彈丸 ——沈周詩畫中的枇杷 我愛楊家果,丸丸雪丹 ——沈周詩畫中的楊梅 仙子新開壺裡宅 ——沈周詩畫中的荷花 寫得東籬秋一株 ...
東漢五穀神、皮元曜被漢武帝封為太微、太索先生,待之以上卿;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活了133歲,建天目道教三十四洞天,自東漢至元、明、清歷朝均有封號,至今留有張公洞、張公舍。南北朝南梁武帝長子蕭統,世稱昭明太子,正是在天目山上編撰的《昭明文選》,成了天目儒教的代表。而天目山自然景觀最突出的一點則是“...
第五十五藍水——在西都藍田縣,屬地仙張兆期所治之處。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縣,屬仙人栢戶治之。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於潛縣,屬地仙王伯元治之。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隱處。第五十九張公洞——在常州宜興縣,真人康桑治之。第六十司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