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三洞由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三洞組成,位於宜興城西南28公里的王家塢靈谷山(石牛山)南麓,今陽羨茶場內,距張公洞僅6公里。全洞面積8160平方米,遊程1113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興三洞
- 地理位置:宜興城西南28公里的王家塢靈谷山
- 占地面積:8160平方米
- 著名景點: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
宜興三洞,靈谷洞,簡介,地理位置,相關,張公洞,簡介,地理位置,規模,相關,善卷洞,簡介,地理位置,規模,
宜興三洞
善卷洞、張公洞和靈谷洞,稱為宜興三洞
靈谷洞
簡介
靈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一。
地理位置
有上、下兩個洞口,洞內有大小高低與鐘乳、石筍各有異趣的石廳七個,分隔貫穿,脈絡相承。洞中有石鐘乳、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等,形狀奇異,色彩絢麗。其中高26米、寬7米的大石幔,如銀河直瀉,瑰麗奇特,為陽羨諸洞所僅見。洞外,群山四合,茶園翠綠,可領略山林風光。
相關
靈谷洞當年為唐代詩人陸龜蒙探茶發現。陸曾僱人開挖,因工程力不能及而作罷,留下“龜蒙先生志未酬,唐宋未穿心”的遺憾。然宋以後陸續有人入洞探幽,今石壁上尚存宋、元、明、清遊人的遺墨。該洞開發工程始於1979年,1982年7月1日正式開放。
張公洞
簡介
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
地理位置
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規模
溶洞面積約3200平方米,遊程1000餘米。自下洞入,為“海屋大場”,怪石崢嶸,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拾級而上,即煙霧繚繞的海王廳,又稱天蓬大場,為洞之精華所在。周圍還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盤洞、一線曙光洞等。
相關
張公洞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從海王廳經“雲梯”、“天橋”而上,由“天洞”出,即達孟峰山頂。岩壁有元代楊維校的題刻。洞頂有“望湖亭”,可遠眺太湖風帆。
善卷洞
簡介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
地理位置
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規模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鐘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鐘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瀰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蕩漾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