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堤(江蘇省水利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公堤,是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三餘鎮(通州灣)南黃海岸的海堤,為清末民初張謇所築,是江蘇省水利遺產。

2021年12月,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公堤
  • 類型:江蘇省水利遺產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三餘鎮
  • 修築人:張謇
清光緒年間,三餘鎮系馬蹄形海灣口的黃海灘涂,稱“金陵盪”,潮來潮往,星星點點有鹽民在這裡築高墩居住,割蒿草燒鹽謀生。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謇規劃築堤圍墾,便以個人名義請上海浚浦工程局荷蘭工程師夸格來通州勘察,復派瑞典工程師海德生偕施美德,往返4次,實測成圖,稟部立案。民國元年(1912)整個馬蹄形海灣成陸後,黃海灘繼續淤漲。同年3月,南通縣保坍會成立,張謇任會長,他邀請荷蘭、瑞典、美國、英國、法國的水利專家共商南通治坍方案,並逐步實施。
張公堤
張公堤
民國三年(1914),張謇從上海數名大老闆和南通地區的數名資本家及地主糾股集銀50萬兩,建辦大有晉鹽墾公司(又名草公司,今紅星村陸家宅),草公司燒毀後,選擇了叢生雜草蘆葦的“野鵝潭”,四面挖河填潭,興建了大有晉墾牧公司。公司建後,張謇大膽實施築堤圍墾規劃,開發“金陵盪”,築起了黃海灘涂海堤。該堤在三餘境內全長16.16公里。南從同興村起,經南三門閘、黃老老店、海防橋、中三門閘、新三門閘、九門閘。
為了方便組織民工築海堤,大有晉墾牧公司又在通太倉(今東余鎮敬老院)設分公司,分公司內每天出來數名丈桿(民工頭)招來民工用泥絡挑泥築海堤,每天傍晚測土方,給民工付銅板。經過2個月築堤,築成了4米寬、2米高的海堤(民間稱其“張公堤”)。以後逐年加高。
張公堤
張公堤
張公堤築成後,公司又投資造閘,民國五年(1916),張謇請來荷蘭特來克工程師,於歇御港(今團結河)出海口建南三門閘;民國六年(1917)在四丈頭河出海口建中三門閘;民國八年(1919)在遙望港口建九門閘。這樣,金陵盪圍地27.63萬畝,劃分為十二個墾區,即:三餘、廣運、貢安、同興、東余、晉南、恆興、海晏、環本、晉余、晉東、大東墾區和一個煎鹽址。後經10載開發,成為著名的三餘棉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