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耀

張作耀

張作耀,漢族,作家,先後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馬列主義研究院工作;歷任人民出版社編審、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新華文摘》和《新華月報》主編等職。曾兼任北京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郭沫若學會理事、中國期刊協會理事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作耀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平度
  • 出生日期:1931年
  • 職業:編審、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
  • 畢業院校:山東大學
  • 主要成就:1977年擔任《新華文摘》主編
人物簡介,學術成就,思想主張,主要作品,

人物簡介

張作耀,1931年生,山東平度人,漢族。1955年考入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先後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馬列主義研究院工作;1977年調至人民出版社,歷任編審、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新華文摘》和《新華月報》主編等職。曾兼任北京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郭沫若學會理事、中國期刊協會理事等職。張先生半個多世紀以來,主要從事政策理論研究和書刊編輯工作。學習和工作之餘,致力於個人學術研究。

學術成就

太平天國運動研究
關於太平天國革命性質和有關中國農民戰爭與宗教關係的研究。在初涉學術研究時,先生曾把主要精力投在農民戰爭問題上。他對太平天國革命性質問題的研究成一家言,受到學界重視。他認為,太平天國革命基本上是單純農民戰爭,但又帶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率先提出,太平天國有過的一段相對穩定,不是因為實行了《天朝田畝制度》,而是由於實行了士農工商“各安其業”和“造冊投誠,完糧納稅”的政策。先生指出,宗教雖在農民戰爭發動初期起過組織民眾和宣傳民眾的作用,但始終是壞作用比好作用大得多,束縛了人的主動性,把鬥爭引入歧途,模糊了敵我界限,最終成為內部團結的障礙,成為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孟研究
關於孔子、孔門弟子和孟子的研究。先生詳細分析了《論語》中“人”和“民”、“君子”和“小人”的用法,認為:春秋時代書面語言中的“人”字有時指統治階級,有時泛指一切人,而“民”字則有時指奴隸,但較多情況卻是凡不在官者皆稱“民”;“君子”、“小人”的最初本義是“官”與“民”,進而引申出“有德者”和“無德者”以及敬稱和自謙的區分,並不是階級的不同,更不是政治派別的區分。先生不同意關於孔門存在路線鬥爭的觀點,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了異同對比研究,證明了孔子同弟子以及諸弟子之間對於根本問題的認識基本上是相通的,即使時有互詰,但並未形成對立,更說不上路線分歧。先生對孟子的性善論、民貴君輕、行仁政、定於一、刺“兼愛”、非“為我”、尚分工以及“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心之官則思”等做了肯定性評價,認為孟子思想中有消極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有用的積極的思想和文化遺產。
三國研究
關於曹操劉備諸葛亮的研究。先生的專著和不少文章對曹操、劉備作了專題研究。他認為曹操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一位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人物,因而對於曹操的事功和思想多做肯定性評述,同時也透視了曹操的詭譎之情,非議其嗜殺以及酷虐變詐的為人。他肯定了劉備“折而不撓”的堅韌精神,但認為劉備的為人和政治、軍事才能皆不足稱,是一個兩面性突出的人物,一位平庸君主。先生認為,諸葛亮是一位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但他作為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只善大謀而不諳軍旅征戰,執法嚴格但不公允,用人重賢但不明於察,不重視僚屬的培養。所以,三國鼎立,蜀漢先亡,劉備、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張作耀作品張作耀作品
廖仲愷思想研究
關於廖仲愷思想的研究。先生曾發表數篇長文研究資產階級革命家廖仲愷的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和哲學思想,肯定了廖仲愷在孫中山新三民主義、三大政策的確立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他對三民主義的充實、實踐和發展,指出如果沒有廖仲愷的努力,很難構想會有第一次國共合作之成功。先生認為,廖仲愷一生的最後二三年間,思想已在向著一個嶄新的階段演變,他雖然還沒有完全脫離資產階級社會學說、經濟學說的束縛,但在其社會實踐中正在形成社會主義觀念。

思想主張

張作耀還是一位學者型的資深編輯,在自己的研究和書稿審定中,他都強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則,鼓勵學術的新探討,提倡前沿性研究,把總結和推出學術成果看作是編輯出版工作者的最重要的責任。先生熱心提攜後進,盡心盡力地培養有學術造詣的編輯人員。他在任職期間擬定的長期規劃和組稿原則對於其所主管的部門出版物的學術定位發生著重要的和長久的影響,例如人民出版社的歷史著作,始終堅持嚴格的學術要求,出版了許多高水平的學術專著,並形成了帝王傳、斷代史、著名學者學術文集等諸多學術系列叢書,得到學界的好評。先生認為,學術性著作應有深度和獨到的見解,至少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較大的拓展。他所寫的書評以及審稿中體現出的學術把關,都說明了這一點。他在《江漢論壇》雜誌上發表的《談談歷史傳記編寫中的一些問題》一文中很有針對性地指出,歷史傳記層次不同,寫法可異,但應遵循一些帶有共性的原則。先生曾主編《新華文摘》近十年,他堅持主旋律,奉行“雙百”方針,提出了“繁榮學術,薈萃文化”的辦刊原則,強調把選文的重點放在創造性、拓展性研究上,從而為堅持和保證刊物的高學術水平做出了貢獻。
張作耀作品張作耀作品

主要作品

論文有《也談太平天國革命性質》、《中國農民戰爭與宗教關係》、《〈論語新探〉初辨》、《孔門弟子異同論》、《孟軻》、《廖仲愷思想芻論》以及有關曹操和劉備、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諸多專題論評等;編著或主編的工具性、知識性書籍有《中國歷史便覽》、《大哉孔子》、《中國歷史辭典》等;學術專著有《曹操評傳》、《曹操傳》、《劉備傳》和《孫權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