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平簡介,主要階段,
生平簡介
張以誠(1568~1615),字君一,號瀛海,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他四歲能讀書,日誦千言。八歲能屬文,經史百家、朝章典故無不精通。他為官淡於聲色貨利,注重名節,為士論所推重。在翰林,專心編校,不輕易與人交往,後官至諭德。其父病故,他因哀傷過度而亡。張以誠工書法,亦能文。其文宗蘇東坡,詩學孟浩然。著有《酌春堂集》、《須友堂集》等。
主要階段
以誠幼年時即有異兆,四歲能讀書,時常出語驚其塾師,塾師敬謝不敏,自行請辭。他八歲時寫的文章就十分奇警。名士袁福徵曾經是他家的鄰居,讚賞道:“此非凡兒也!”當時,張家出現中落的態勢,族中人又經常與他家發生糾葛,以誠的父親憂心忡忡,把希望都寄托在以誠的身上。以誠十分理解父親的用心,無論寒暑,缺衣少食,讀書聲日夜不斷。
萬曆十四年(1586年),張以誠入縣學。萬曆二十年,被選為貢生,赴京城到國子監參加考試。乘船回家途中,在青州、徐州之間意外落水,河水洶湧,以誠不會游泳,大家以為他必死無疑,幸虧隨從中有熟悉水性的將他救了起來。
萬曆二十一年,以誠的妻子陳氏於正月病故,緊接著生母華氏於七月去世,然而明年就要舉行鄉試,按舊制,家中有父母喪事是不能參加考試的,但以誠的家人以華氏是側室,正室尚健在為由,鼓動以誠的父親,明年一定要參加鄉試,不可誤了科舉大事。以誠一年內連失兩位親人,悲痛萬分,不聽勸告,盡力操辦喪事,按舊制在家中守孝三年。
萬曆二十八年,張以誠經過鄉試中舉人。二十九年,參加會試中進士,稱為聯登科第。在皇帝親自主持的廷對中,張以誠倚馬萬言,不但文章規切時政,且字型優美,加上他人長得氣宇清肅,皇帝十分高興,親擢其為第一名,高中狀元。
張以誠中狀元後,任翰林院修撰。不久,以誠的嫡母(即以誠父親的正室)去世,以誠急忙回鄉奔喪。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在家守孝期滿後,以誠帶上父親北上復職。以誠的學問名節在當時被名流所倚重,很多人都想與他交往,但以誠每天勤於校對書目,整理文籍,不輕見一人,也不輕出拜訪一人。有時從松江來了親友,帶來了家鄉的白米、細布,萬般推辭不掉,只能接收下來,隨後他便將送來的禮物列出清單,轉交給上級管理部門。
以誠在父親八十誕辰那年,上疏要求回家替父親做壽。在壽宴上,以誠的父親精神十足,對以誠說,我們全家就你一人在外為官,而你卻懷戀小家,難道這就是你的志向?這就是我的意願?你不是獨子,你還有六個兄弟伺候在我的身邊,你應該馬上回朝,為國效勞。此後,父親每天催促他準備行裝。以誠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回到北京,被任命為左春坊左中允,這是一個為皇太子服務的官職。張以誠看到太子宮內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老師講學,於是聯絡幾位同僚上奏皇帝,指出宮闈不是進學的地方,太監內侍也不是教育太子學習的老師,應該讓皇太子到朝廷講筵來聽課,這才是為國家前途考慮的根本。此後,張以誠擔任了福建等地的主考官,對每個考生的試卷都細細審閱,儘量避免遺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