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英文集

張世英文集

當代學者的歷史責任和精神追求——寫在《張世英文集》出版之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世英文集
  • 作者:張世英
  • 出版時間:2016年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十卷本《張世英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的出版,是我國學術領域的一件大事。《文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體現了張世英先生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彰顯了我國當代學者的歷史責任和精神追求。
追求人生的神聖價值
張世英先生的人生和學術體現了一種高遠的精神追求。張先生說,他的學問是他內心的一種表現,“自己心裡好像有泉水要湧出來”。這使我想起熊十力先生和牟宗三先生對做學問的論述。
熊十力先生說過:“為人不易,為學實難。”就是說,做人不容易,做學問也不容易。熊先生的學生牟宗三先生有一個講演,對這兩句話做了解釋和發揮。他說,對一個人來說,並不是什麼學問你都可以做的,這個學問必須進到你生命的核心裏面去:不是自己的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沒有真學問出現。這番話使我想起北京大學的很多前輩學者,到了80多歲、90多歲的高齡,他們的生命力、創造力依然十分旺盛。如馮友蘭先生,他晚年眼睛看不清了,耳朵也聽不清了,但依然在寫《中國哲學史新編》。一直到1990年,他95歲臨終前才完成最後一卷。用馮先生自己的話來說,他就像一條蠶,“春蠶到死絲方盡”,他是“欲罷不能”。馮先生為什麼這么嘔心瀝血?因為做學問是他的生命所在。又如朱光潛先生,在粉碎“四人幫”之後不到3年的時間裡,就連續翻譯出版了黑格爾《美學》第二卷、第三卷,歌德的《談話錄》,萊辛的《拉奧孔》,加起來有120萬字。當時他已經80歲高齡了。朱先生晚年又動手翻譯義大利學者維柯的《新科學》,到去世前才譯完。朱先生為什麼這么嘔心瀝血?因為做學問是他的生命所在。
張世英先生繼承了北京大學這些前輩學者的傳統。他在《境界與文化》一書中提出的“美感的神聖性”這個觀點,集中體現了他的人生追求。在一次美學沙龍上,張先生和楊振寧先生先後發表演講。張先生認為,討論“美感的神聖性”的意義,就在於賦予人世以神聖性。美除了應講究感性形象和形式之外,還具有更深層的內蘊。這種內蘊的根本,是在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中,感受人生最高的意義和高遠的精神追求。楊振寧先生說,研究物理學的人從牛頓的運動方程、麥克斯韋方程、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造物者的詩篇”中,可以獲得一種美感、一種莊嚴感、一種神聖感、一種初窺宇宙奧秘的畏懼感,可以從中感受到哥德式教堂想要體現的那種崇高美、靈魂美、最終極的美。楊先生說的是科學家,其實藝術家也是這樣。藝術家追求美感的神聖性,貝多芬是一個傑出的代表。貝多芬的音樂啟示我們,在經歷了命運的磨難之後,要抬起眼睛,朝著天空,歌頌生命,放下心靈的負擔,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我們生存於這個世界的意義。
美感神聖性的思想,指向人生的根本意義問題,向人們揭示了心靈世界不斷提升的道路。一個有著高遠精神追求的人,必然相信世界上有一種神聖的價值存在。他們追求人生的這種神聖價值並在自己的靈魂深處分享這種神聖性。正是這種信念和追求,使他們生髮出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生髮出對宇宙、人生無限的愛。我們從張先生的人生和著作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張先生的書是他心靈的呈現。我們讀他的書,不單是讀到文字,而且是讀到他的人格性情、心靈節奏、生命情調。張先生的書有一種從他心靈深處發出的光芒。這是一種精神的光芒,一種對高遠的精神境界的追求。這種精神追求,給我們的人生注入一種嚴肅性和神聖性。
闡發一流大學的氣象
張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經常說到北京大學的“大家氣象”,主要是兩點:一是要有大師,二是要有學派。
張先生提到,湯用彤先生常說:“笛卡兒明主——客,乃科學之道,但做人做學問,還需要進而達到物我兩忘之境,才有大家氣象。”張先生說,北京大學從蔡元培、胡適、馬寅初到湯用彤,都有“大家氣象”,作為一校之長,確能代表北京大學的學風和文風;北京大學因他們的名字而生輝,我們今天仍然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大家氣象”。這番話啟示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流的學者,要有真正的大師。也就是說,一流大學要有大師。
張先生認為,一流大學的“大家氣象”,還體現在包容不同學術觀點和學派,“現在應該提出創立學派的問題”。建立學派,無論對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所擔當的文化責任來說,還是從中華文化復興的全局來說,都具有戰略意義。
任何一場大大小小的學術爭論,都會有不同的觀點,或者說,都會分成若干派。但這還不是學派。學派也不是簡單的標新立異。一個學科中學派的形成,有幾個基本標誌:一要有自己的理論觀點和理論體系;二要形成獨特的治學風格;三要有創造性的學術成果;四要有一支優秀的學術隊伍。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影響的有生命力的學派,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21世紀是中華文化實現偉大復興的時代。這樣一種時代條件,使得在學術領域創立新的學派成為一種需要,同時也有了實現的可能。中外學術史告訴我們,學派的出現顯示出理論的原創性,有助於形成真正的百家爭鳴,有助於推動學術大發展大繁榮。北京大學是一所學科齊全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在北大的眾多學科中,有一些學科在歷史上有傳統優勢,同時又有時代特色。在這樣一些學科中,應把創立能夠體現北大學術傳統和治學風格、同時又回應時代需求的新學派作為一個目標。這是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應有的追求。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