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丕緒(1918.11~2010.02),男,漢族,山西省平遙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核工業戰線的優秀領導幹部,原第二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部長級醫療待遇)。為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為我國的核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為“兩彈一艇”和核武器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丕緒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西省平遙縣
- 出生日期:1918.11
- 逝世日期:2010.02
- 職業:原二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 畢業院校:山西太原國民師範軍政訓練班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張丕緒是山西省平遙縣人,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後,先後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班長、決死第一總隊三大隊九中隊政治工作員、決死一縱隊38團組織幹事、黨總支書記、太岳四軍分區17團政治處副主任、晉察魯豫第四縱隊11旅17團政委、第四縱隊13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13軍38師政委兼雲南省蒙自地委書記、13軍政治部主任等職。
1958年調第二機械工業部工作,歷任國營504廠黨委書記、814廠黨委書記、二機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長、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
1983年離職休養。
2010年2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曾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2010年3月5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核工業戰線的優秀領導幹部,原二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丕緒同志(部長級醫療待遇)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張丕緒同志於2010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張丕緒同志逝世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致電悼唁,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央政治局
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賀國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分别致電悼唁,送花圈,並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組部、國防科工局送了花圈。
中核集團公司、中核建設集團公司、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陸軍第十三集團軍、武警三十八師,中核集團公司總部各部門和京區單位及部分京外單位敬獻花圈表示哀悼。
上午10時30分,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孫來燕,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孫又奇、邱建剛,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王森,以及核工業老領導蔣心雄、李定凡、劉書林、閔耀中、高新華、文功元等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並敬獻了花圈。參加遺體告別儀式的還有國家國防科工局有關部門及有關單位的領導。
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孫勤,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余劍鋒、楊長利以及核工業老領導劉傑、張忱、彭士祿、刁筠壽、周秩、李由、趙宏、陳肇博、李玉侖、李忠良、黃國俊、錢福源和軍事檢察院檢察長於克法等敬獻了花圈。
中核集團公司總部、京區成員單位及張丕緒同志親屬、生前友好、部隊和家鄉代表等400餘人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張丕緒,男,漢族,山西省平遙縣人,1918年11月出生,1935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9月離職休養。
張丕緒同志1926年至1936年先後在山西平遙縣尹回村國小、平遙縣立第一高國小校、平遙縣立中學讀書。他早在青年時期就追求真理,立志報國。入黨後積極參加黨的地下革命工作。1937年6月起參加山西太原國民師範軍政訓練班學習。同年10月至1944年2月曆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班長、決死第一總隊三大隊九中隊政治工作員、決死一縱隊38團組織幹事、黨總支書記。1944年3月至1950年2月先後任太岳四軍分區17團政治處副主任、晉察魯豫第四縱隊11旅17團政委、第四縱隊13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13軍38師政委。 1950年2月至1954年3月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13軍38師政委兼雲南省蒙自地委書記,並當選為雲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4年4月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13軍政治部主任。1956年8月至1958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58年調第二機械工業部工作,歷任國營504廠黨委書記,814廠黨委書記,第二機械工業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長,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1983年離職休養。
張丕緒同志一生忠誠於黨的事業,出色地完成了黨在不同時期交給的各項任務,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他為革命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參加過“百團大戰”、浮翼戰役、上黨戰役、呂梁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多次戰役,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冒著生命危險,帶著部隊衝鋒陷陣,充分發揮政治工作優勢,保證了廣大指戰員高昂的鬥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獲得中央軍委授予的“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2005年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張丕緒同志為祖國的軍工事業和雲南邊疆蒙自地區的工農業建設及民族團結付出了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1958年5月調到二機部工作後,他深知未來工作的重要性,毅然奔赴荒涼的大西北出任504廠黨委書記,在戈壁灘上開始了艱苦創業。他充分發揮長期從事政治思想工作的豐富經驗,成立了“建廠基建黨委”,把上萬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集一起的生產建設者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統一指揮調度,統籌謀劃,高效運作,以身作則,勇於承擔責任,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確保了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在短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建廠任務。
1960年,在得知蘇聯專家將全部撤走時,他與其他廠領導一起,研究制定了應急方案。當蘇聯專家全部撤走後,應急方案效果凸現,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工程技術人員和職工堅定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勇氣和信心。他尊重科學,提出“沒有專家靠大家”的工作理念,在全廠掀起了學知識、學規程的熱潮,有條不紊地進行摸關、排關、攻關工作,確保了工程任務如期完成。
為了我國核武器研製計畫的如期完成,張丕緒同志帶領廠黨委一班人集思廣益,認真研究,確定了由廠長和總工程師牽頭,啟動投產工作,明確責任,確保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按時完成計畫。在每一批機組啟動投產前,他都要和黨委一班人認真聽取匯報,確保做到萬無一失。在全廠幹部職工的努力下,終於提前生產出高質量的合格產品,為核武器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讚揚。
1965年張丕緒同志接到去“三線”建設工廠的命令後,又一次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他與廣大職工一樣住工棚、喝河水、在大食堂就餐,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和領導幹部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他認真總結以往建設和生產的經驗,與班子成員緊密配合,確定了“加強生產管理體制,統一協調指揮”的建廠方針,並制定了詳細的《建廠大綱》,使工廠的建設在科學規劃中順利進行。在他的帶領下,黨委一班人緊密團結,全廠幹部職工、工程技術人員拼搏奮鬥,使國家重點工程提前建成。為增強我國的國防實力,為我國的核事業的建設和發展,為“兩彈一艇”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付出了畢生心血。
張丕緒同志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工作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和較高的領導才能。他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對工作認真負責,有魄力,不畏困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求真務實,堅持原則,堅持真理,為人誠懇直爽,團結同志,生活上艱苦樸素,高風亮節。他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風,傾聽民眾意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深入基層,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張丕緒同志調二機部工作後,他為二機部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組織工作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我國核工業事業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和人才保障。他為我國核武器研製成功,壯國威、振軍威,打破核大國的核威脅和核壟斷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丕緒同志離休後,仍然繼續發揮餘熱。1984年被任命為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軍工口副組長,負責軍工系統整黨工作,為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他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地激勵和教育後人,科學務實,艱苦奮鬥,為黨為祖國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人物評價
張丕緒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及核事業發展奮鬥的一生,在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無限熱愛。他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乾部,核工業戰線失去了一位老前輩和優秀領導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