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回村

尹回村

岳壁鄉尹回村,位於山西省平遙縣縣城東南1.5公里處,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村莊,其中廣德希望國小、尹回水庫都是尹回村的代表。歷史名人有張健、張丕緒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尹回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平遙縣
  • 電話區號:0354
  • 郵政區碼:0311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平遙縣縣城東南1.5公里處
  • 人口:2400餘人(2010年)
  • 火車站:平遙火車站
  • 車牌代碼:晉K
村情概況,尹回村廣德希望國小,尹回水庫,村名來源,名人,張健,張丕緒,

村情概況

岳壁鄉尹回村地處縣城東南1.5公里處,全村總人口2400餘人,640餘戶,黨員70名,5個自然小組,耕地面積2300餘畝。全村耕地多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全村建有具有規模的針織廠,解決了村內部分剩餘勞動力。近年來,鋪設水泥路4600米,實現了村通戶通。修建支部村委活動場所、休閒活動場所,新修國小教學大樓一棟,並配套先進設施。

尹回村廣德希望國小

尹回村廣德希望國小總投資180多萬元,各種現代教學設施齊備。經晉中市僑聯牽線搭橋,香港寶蓮禪寺和愛心人士萬肇珊女士為學校建設捐助了25萬元人民幣。
尹回國小於2010年6月開始實施,於2010年11月完工,它從項目的審批到工程的招標嚴格規範操作,建雙面層教學樓一棟,教學樓面積1088.42平方米、附屬工程面積182.14面積,此工程總面積是1270.56平方米,並配備新的辦公設施和教學器材。

尹回水庫

始建於1958年的尹回水庫,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僅3.5公里,總庫容2630萬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供水、養殖和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水利設施。

村名來源

上古時,平遙這一帶都是湖水,無人居住。大禹受命治水,路過這裡,看到這裡山水秀麗,湖底泥土肥沃,是個人類宜生存的好地方,但水域一望無際。他沉思多日無退水還耕良策。
一天晚上,禹乘著月色帶了兩個隨從泛舟湖中,當晚皓月當空,清風習習,天上湖底月色相映成趣。禹王心曠神怡,享受著大自然美景,不覺已到深夜,心中仍在思索退水之策。正行間忽見對面駛來一葉小船,船上一絕色女子劃漿,船中坐一婦人,船板置一盛水陶罐,陶罐被砸開一個大缺口,罐中水嘩嘩流出。禹王心中一動,悟出了退水之道,不覺大喜,高呼:“何方高人指點,容禹拜見。”對方答曰:“早建治水大功,造福蒼生,老身心安。”小船轉眼不見,其實為王母點化。從此禹王用疏導之法完成了治水大業,使我們這一帶成了沃土千里,人類生存的好地方。居住在平遙尹回這片土地的人們把這個居住點定名為洮村,意原是河。洮村人在這一帶休養生息,過了若干年後,這一帶發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有的人認為村名不吉利,又更名長壽村。說也奇怪,從那以後,風調雨順,人們安居樂業一直至周宣王丞相尹吉甫帶兵駐紮於此,長壽村再次更改。
當時周宣王大將尹吉甫平敵得勝而回,來到長壽村,勤勞善良的長壽村人們為了歡迎這位得勝的將軍,鄉中父老壺攜荷漿,肥羊美酒夾道犒勞三軍,為將軍接風洗塵。尹吉甫走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得勝而回的尹將軍,又將村名更名為尹回村,一直沿用至今。

名人

張健

張健(1912—1977),化名鄧充實,尹回村人。出身貧苦家庭,幼即勞作,利用空隙,勉強識得文字。15歲時往柳林縣一百貨店當店員。後又到陝北謀生,未成,即回家學織布。民國19年(1930),家境好轉,人平遙高級國小校讀書。因個高、齡大、體育突出,遂當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民國21年(1932),經崔鴻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平遙成立二人黨小組。次年,接受黨的指示,考入汾陽縣教會學校——銘義中學,在學生中開展黨的宣傳組織工作,發展學生黨員。民國23年(1934),受黨委派,插入平遙中學就讀,發展張師周等3名同學入黨。次年3月,組建起中共平遙中學黨支部,並任支部書記。因組織學生罷課被開除學籍。
民國25年(1936),奉薄一波指示,化名鄧充實,考入閻錫山在太原設立的軍官教導團。因身份暴露,迅即撤出。後進犧牲救國同盟會舉辦的村政協助員培訓班,學後被派往代縣,組織成立了代縣犧盟會。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總部到達五台山。張健隻身奉命到太原,依靠組織,利用關係,出色地完成為總部搞兩千支槍的任務,受到總部領導的讚揚。在平型關戰役和火燒陽明堡飛機場戰鬥中,都勝利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民國28年1939),任山西抗日決死二縱隊五團主力營營長兼政治主任。“晉西事變”時,國民黨反共磨擦頑固軍扣押共產黨談判代表。張健接受營救任務後,率領加強營,當機立斷組織營救。在兵力懸殊,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沉著指揮,臨危不懼,雖胸中槍彈,仍率一個連衝鋒在前,使談判代表安全脫險。後在“百團大戰”中,英勇與日偽軍作戰,負傷多處,屢立戰功。民國31年(1942),黨組織派其到太行“抗大”分校學習。一日正在學習,忽聞槍炮聲,當得知是彭德懷副總司令及直屬機關人員遭日軍追擊時,立即組織學生兵奮起抗擊,使彭總等安全脫險。
民國34年(1945),張健先後任太岳三分區政治部主任、三地委軍事部長和中共平遙縣委書記。上黨戰役前夕,陳賡司令員、畢占雲參謀長親自下令調其上前線指揮戰鬥,出色地完成阻擊西北之敵的任務,為上黨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民國36年(1947),遵照黨中央“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指示,隨陳賡率領的太岳兵團挺進豫西,先後任宜陽、洛陽縣委書記。在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中,策略靈活,說服教育,分化瓦解,使土匪很快改邪歸正,接受整編。
1950年,任商丘地委書記。堅決果斷地鎮壓了商淮地區的反革命武裝暴亂,順利完成全區的土地改革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接管工作。後歷任河南省紡織工業管理局局長,建委、計委、經委副主任,省委工業部部長,省國防工業領導小組副組長。每到一處,都能刻苦學習,深入基層,勇於解決問題,很快打開局面,開展工作。
張健辦事嚴謹,生活儉樸,平易近人。還當選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第二屆委員會。

張丕緒

張丕緒是山西省平遙縣尹回村人,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後,先後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班長、決死第一總隊三大隊九中隊政治工作員、決死一縱隊38團組織幹事、黨總支書記、太岳四軍分區17團政治處副主任、晉察魯豫第四縱隊11旅17團政委、第四縱隊13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13軍38師政委兼雲南省蒙自地委書記、13軍政治部主任等職。1958年調第二機械工業部工作,歷任國營504廠黨委書記、814廠黨委書記、二機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長、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1983年離職休養。
張丕緒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曾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原二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丕緒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0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