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弘道書系:中國古代散文名篇導讀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9頁
- 開本:16
- 品牌:暨南大學出版社
- 作者:楊昊鷗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680789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弘道書系:中國古代散文名篇導讀》由楊吳鷗著,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讀》的作者是楊昊鷗。
作者簡介
楊昊鷗,四川樂山人也。為人用志紛繁,原為運動員出身,半路出家讀書。高中時代獲全國新概念作文一等獎,著有長篇小說《百年樹人》等。早喜縱橫,好為文,欲為詩人而才情苦寡。後嗜老莊,乃知文辭小道不足以觀,復歸於學,欲為哲人則為知力所限,孟子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生願得此“放心”二字,不復他求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方向碩士研究生。
圖書目錄
前言
導論何謂散文
第一章 榮懷繫於一人——從《尚書·秦誓》看秦帝國的崛起
第二章 言約義豐,平實厚重——《論語》二則選講
第三章 逍遙與困頓——《莊子》選讀
第四章 映照生輝——《史記》傳人技法選講
第五章 貴族風神——《世說新語》選講
第六章 兩個正牌魏晉人物的衝突——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導讀
第七章 曠世雅集——王羲之《蘭亭集序》導讀
第八章 隱逸詩人的去與來——陶淵明散文選講
第九章 唐代文官階層的崛起——以韓愈《進學解》為中心
第十章 宋代文官之典範——歐陽修散文選講
第十一章《史記》神髓之變——歸有光《先妣事略》導讀
第十二章 煙水氣與煙火氣交織的意趣——明代小品文選講
第十三章 一位英雄的兩種寫法——桐城派古文風神管窺
第十四章“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子”——《浮生六記》選講
導論何謂散文
第一章 榮懷繫於一人——從《尚書·秦誓》看秦帝國的崛起
第二章 言約義豐,平實厚重——《論語》二則選講
第三章 逍遙與困頓——《莊子》選讀
第四章 映照生輝——《史記》傳人技法選講
第五章 貴族風神——《世說新語》選講
第六章 兩個正牌魏晉人物的衝突——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導讀
第七章 曠世雅集——王羲之《蘭亭集序》導讀
第八章 隱逸詩人的去與來——陶淵明散文選講
第九章 唐代文官階層的崛起——以韓愈《進學解》為中心
第十章 宋代文官之典範——歐陽修散文選講
第十一章《史記》神髓之變——歸有光《先妣事略》導讀
第十二章 煙水氣與煙火氣交織的意趣——明代小品文選講
第十三章 一位英雄的兩種寫法——桐城派古文風神管窺
第十四章“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子”——《浮生六記》選講
序言
“中國古代散文名篇導讀”是我擔任高校教職以來開設的第一門課,是針對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開設的全校公選課。
這門課的開設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饒有意義的嘗試。我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主攻方向之一是中國文章學,其中特別著力於散文寫作和散文理論方面的研究,所以在知識儲備上我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擔任課程的講授。但另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擺在面前,那就是現今高校公選課面臨的尷尬局面。我的很多同事都發出這樣的感慨:“給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上公選課真是痛苦。”我理解他們所說的“痛苦”,多數學生只是為了湊學分而來選課,既缺乏對文學的熱愛,也毫無學習的動力。於是,學生學得乏味無聊,老師上得心灰意冷,大家如坐針氈,相看兩厭。有一些老師另尋他策,為博學生高興,開設一些花哨無益的課程,活生生把大學課堂變成了相聲專場或是娛樂秀。後一種情況,總讓我想起《史記·儒林列傳》里轅固對公孫弘說過的一句鏗若金石的良言:“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在準備這門課的時候,有三個方面是我特別注意的。第一,所有講授的內容,必是我親身研讀、親身體會得來的成果。苟無己見,雖眾口一詞,儘量避而不談;若有會心,則不憚打破陳說,亦不刻意迴避前賢之說以自證高明。我選擇古代散文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因為這些熠熠生輝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影響著我,我也堅信這些動人之處有著感染普世人心的偉大力量。作為教師,我的義務正是帶領學生細細領略和品味這些激動人心的力量。在課程開始之前,一位朋友偶然瞥見我第一次課的教案,那是關於《尚書,秦誓》的內容,她驚呼:“《尚書·秦誓》?這么難,學生會聽嗎?”朋友的顧慮不無道理,《尚書》的佶屈聱牙連古人都畏懼三分,何況今天的年輕學子。而在第一次課臨近末尾的時候,我講到秦帝國的命運猶如一個先天不足的貧寒子弟,憑藉不屈不撓的努力、堅毅頑強的拼搏,以及開闊博大的胸懷,最終戰勝了許許多多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而成就了舉世無雙的輝煌偉業,其中的奧秘,竟可以在短短的《尚書·秦誓》中找到答案。此時,我能感覺到課堂一片肅穆,有一種精神的力量映照在一雙雙年輕的眼睛裡。我深知這不是我的成功,而是偉大作品煥發出了塵封已久的光芒,而我只不過為它輕輕拭去了表面的塵埃。
第二,所有的講授內容必須基於作品。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作品而更好地表達作者心中所有。一切不基於作品而空發的議論和感想都是打邊鼓,而這一點卻是目前文學教育最大的流弊。目前流行的許多文學教材、文學鑑賞書籍,很喜歡匆匆下一個“大包圍”,隔靴搔癢地說說作家A是什麼風格、作家B有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像記交通信息一樣記憶了許多這方面的東西,雖然記住了一個又一個標籤,卻對活生生的作品非常陌生。比如在講授陶淵明散文的課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像背書一樣回答陶淵明是一個不願做官、品格高潔的詩人,卻沒有一個人能憑藉對文本的認知回答《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哪一篇寫在前(這兩篇文章都是中學語文的課文,僅從文本本身也不難判斷先後問題),兩篇文章所傳達的情緒究竟有何細微不同。所以我堅持帶領學生對作品作逐字逐句的疏通、研讀,並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講授相關知識。
第三,我力圖將所講授的古代散文與當下社會和人生經歷相結合。當然,前提是基於文本,且文本與我們的生活確有聯繫。我堅信與生命無關的古董哪怕再精美,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而我所講授的古代散文是活生生的,不是無用的死古董。對高古如《尚書》、《論語》這樣的著作,我側重於講授其至今仍能攝受人心的厚重思想和平實道理;對唐宋文章名家的作品,我更多是結合了中國歷史發展中唐宋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型,來說明這種文官思想和趣味;對《世說新語》、晚明小品文這樣意趣盎然的可人小品,則結合當下社會的惡趣味予以對比和評論;對於示人以寫作門徑的歸有光散文、桐城古文等,我側重於對今天仍然適用的文章寫作原則和文章技法進行講授……要之,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夠真正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到有用的東西,而不是記住一串又一串令人生厭的名字和無用的題目。我相信,學生雖然年輕,但多數業已成年,基本的判斷力是具備的。我不會將沉悶乏味的責任推給年輕的學生,因為他們在無益無趣和真切的知識之間能夠迅速、敏銳地作出判斷。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認真學習、積極參與,甚至提出了一些相當有水平的問題,學習熱情超出我的想像,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另一方面,我在授課之初因沒有找到適合大學生公共課學習的教材而頗費心思,多數時候只能藉助幻燈片和印發材料,這催生了我將講義整理出版的想法。希望這本不成熟的小書能夠為高校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散文提供幫助,激發起年輕學生對古代散文的興趣。
而今我雖然忝列高校教席,但實則剛結束學生生涯不久,從學力、見識上說仍是一介學生。通過整理出版講義這種形式,我可以更加廣泛地求教高明,並可以更加簡明直接地面對批評。
這門課的開設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饒有意義的嘗試。我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主攻方向之一是中國文章學,其中特別著力於散文寫作和散文理論方面的研究,所以在知識儲備上我有足夠的信心能夠擔任課程的講授。但另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也擺在面前,那就是現今高校公選課面臨的尷尬局面。我的很多同事都發出這樣的感慨:“給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上公選課真是痛苦。”我理解他們所說的“痛苦”,多數學生只是為了湊學分而來選課,既缺乏對文學的熱愛,也毫無學習的動力。於是,學生學得乏味無聊,老師上得心灰意冷,大家如坐針氈,相看兩厭。有一些老師另尋他策,為博學生高興,開設一些花哨無益的課程,活生生把大學課堂變成了相聲專場或是娛樂秀。後一種情況,總讓我想起《史記·儒林列傳》里轅固對公孫弘說過的一句鏗若金石的良言:“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在準備這門課的時候,有三個方面是我特別注意的。第一,所有講授的內容,必是我親身研讀、親身體會得來的成果。苟無己見,雖眾口一詞,儘量避而不談;若有會心,則不憚打破陳說,亦不刻意迴避前賢之說以自證高明。我選擇古代散文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因為這些熠熠生輝的作品深深打動著我、影響著我,我也堅信這些動人之處有著感染普世人心的偉大力量。作為教師,我的義務正是帶領學生細細領略和品味這些激動人心的力量。在課程開始之前,一位朋友偶然瞥見我第一次課的教案,那是關於《尚書,秦誓》的內容,她驚呼:“《尚書·秦誓》?這么難,學生會聽嗎?”朋友的顧慮不無道理,《尚書》的佶屈聱牙連古人都畏懼三分,何況今天的年輕學子。而在第一次課臨近末尾的時候,我講到秦帝國的命運猶如一個先天不足的貧寒子弟,憑藉不屈不撓的努力、堅毅頑強的拼搏,以及開闊博大的胸懷,最終戰勝了許許多多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而成就了舉世無雙的輝煌偉業,其中的奧秘,竟可以在短短的《尚書·秦誓》中找到答案。此時,我能感覺到課堂一片肅穆,有一種精神的力量映照在一雙雙年輕的眼睛裡。我深知這不是我的成功,而是偉大作品煥發出了塵封已久的光芒,而我只不過為它輕輕拭去了表面的塵埃。
第二,所有的講授內容必須基於作品。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作品而更好地表達作者心中所有。一切不基於作品而空發的議論和感想都是打邊鼓,而這一點卻是目前文學教育最大的流弊。目前流行的許多文學教材、文學鑑賞書籍,很喜歡匆匆下一個“大包圍”,隔靴搔癢地說說作家A是什麼風格、作家B有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像記交通信息一樣記憶了許多這方面的東西,雖然記住了一個又一個標籤,卻對活生生的作品非常陌生。比如在講授陶淵明散文的課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像背書一樣回答陶淵明是一個不願做官、品格高潔的詩人,卻沒有一個人能憑藉對文本的認知回答《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哪一篇寫在前(這兩篇文章都是中學語文的課文,僅從文本本身也不難判斷先後問題),兩篇文章所傳達的情緒究竟有何細微不同。所以我堅持帶領學生對作品作逐字逐句的疏通、研讀,並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講授相關知識。
第三,我力圖將所講授的古代散文與當下社會和人生經歷相結合。當然,前提是基於文本,且文本與我們的生活確有聯繫。我堅信與生命無關的古董哪怕再精美,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而我所講授的古代散文是活生生的,不是無用的死古董。對高古如《尚書》、《論語》這樣的著作,我側重於講授其至今仍能攝受人心的厚重思想和平實道理;對唐宋文章名家的作品,我更多是結合了中國歷史發展中唐宋文官集團的崛起和成型,來說明這種文官思想和趣味;對《世說新語》、晚明小品文這樣意趣盎然的可人小品,則結合當下社會的惡趣味予以對比和評論;對於示人以寫作門徑的歸有光散文、桐城古文等,我側重於對今天仍然適用的文章寫作原則和文章技法進行講授……要之,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夠真正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到有用的東西,而不是記住一串又一串令人生厭的名字和無用的題目。我相信,學生雖然年輕,但多數業已成年,基本的判斷力是具備的。我不會將沉悶乏味的責任推給年輕的學生,因為他們在無益無趣和真切的知識之間能夠迅速、敏銳地作出判斷。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認真學習、積極參與,甚至提出了一些相當有水平的問題,學習熱情超出我的想像,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另一方面,我在授課之初因沒有找到適合大學生公共課學習的教材而頗費心思,多數時候只能藉助幻燈片和印發材料,這催生了我將講義整理出版的想法。希望這本不成熟的小書能夠為高校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散文提供幫助,激發起年輕學生對古代散文的興趣。
而今我雖然忝列高校教席,但實則剛結束學生生涯不久,從學力、見識上說仍是一介學生。通過整理出版講義這種形式,我可以更加廣泛地求教高明,並可以更加簡明直接地面對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