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恩寺

弘恩寺

弘恩寺,房山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竇店鎮望楚村西。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乾隆七年(1742)毀於大火,後又重建。寺坐北朝南,五層院落,是明清一座規模宏大的重要寺院,傳言是明末崇禎皇帝的第三子(人稱“朱三太子”)的出家之地。寺前曾有南北兩座塔院。南塔院有50餘座墓塔,北塔院有100餘座,現塔已無存。整個寺廟也已經頃圮殘破嚴重,多為危房,但從它那衰微破敗的殘垣中還是能夠想見其當年的輝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弘恩寺
  • 拼音:hong en si
  • 所在地:竇店鎮望楚村西
  • 墓塔:150餘座
  • 占地:20餘畝
基本資料,簡要介紹,主要景觀,

基本資料

景點名稱弘恩寺
行車路線天橋或六里橋乘835路快車到望楚站下車
所在區縣房山區
景點位置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望楚村西
景點描述弘恩寺位於竇店鎮望楚村西。建於萬曆年間(1573~1620)。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乾隆七年(1742)毀於大火,後又重建。
古樹古樹

簡要介紹

房山竇店鎮望楚村西。寺坐北朝南,五層院落,碑刻林立,是明清一座規模宏大的重要寺院。主要建築有山門、鐘鼓樓和五層殿宇。
弘恩寺原基礎占地20餘畝,三層殿宇在一個中軸線上。寺內殿堂已在文革期間全部被毀,寺內僅存遺蹟正殿三間,長12.50米,寬9.70米。東西配殿各一間,長11.50米,寬6.95米,硬山脊有吻獸。正殿前有兩座石質小塔和龜蚨碑。弘恩寺有一道山門,門上鑲有寺額。院內保留古樹側柏1棵,樹齡200多年。現原址上改建為南辛房國小,只有山門保存基本完好,以及被毀後的龜趺殘壁等。
石像石像

主要景觀

山門舊有漢白玉石匾,額曰:"敕建弘恩寺",今山門無存,匾移置第二層殿前。鐘鼓樓亦廢。
第一層殿三間,據說是哼哈殿,曾內供泥塑哼哈二將,面闊三間;第二、三層殿各五間,二層殿為天王殿,三層殿稱彌陀殿,均前出一步廊。第四、五層殿各五間,亦前出一步廊,但已頃圮,從殿基柱礎判斷,規模大於前三殿,四層殿為觀音殿,以第五層殿最宏偉,為釋迦殿,俗稱白皋,為兩層樓閣建築。白皋往東有黑皋,為八角樓,毀於民國九年(1920)。寺內原有東西配殿、廡殿各27間,現僅存16間。寺前是塔院,分為南北兩院。南塔院有50餘座墓塔,北塔院有100餘座。現塔已無存。
整座寺院圍以高大石牆,乾隆帝曾至此。還是明末崇禎皇帝的第三子(人稱“朱三太子”)的出家之地。但現已經是太破舊了,可是從它那衰微破敗的殘垣中還是能夠相見它當年的輝煌的。弘恩寺歷來為佛教聖地,據說是明末崇禎皇帝第三子(人稱:“朱三太子”)出家之地。當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推翻明王朝,崇禎皇帝從故宮北門逃至景山自縊身亡,傳說朱三太子由王承恩背逃出城,從此在弘恩寺出家,削髮為僧。李自成當皇帝後,在金鑾寶殿上發現崇禎遺書,上寫“能殺吾三宮六院,莫殺一個百姓”,覺得崇禎還算明君,後聽說其三太子流亡他鄉,便派人查尋,終在弘恩寺找到。 使臣勸三太子回京,太子不允,寧願為僧。後來, 李自成賜給弘恩寺半幅鑾輿,又割地三百六十頃做為廟產。並在弘恩寺門前樹有“下馬石”,上刻“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弘恩寺從此更加興旺了。
主體建築主體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