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大夫叫弘演,是個被國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後世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為姓,成為弘姓。弘姓家族本來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為太子,天下要避諱用弘字作為姓名。於是弘姓就大部分改為李姓;另一部分改為洪姓。隔了好幾代人後,弘姓才被恢復,有些則沿用改姓後的李、洪姓。故後來弘姓就成了歷史上的罕見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弘姓
- 出自:姬姓
- 性質:歷史上的罕見姓
- 時間:春秋時期
姓氏來源,來源一,來源二,來源三,來源四,來源五,來源六,來源七,得姓始祖,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弘 演,弘 恭,弘 智,弘 仁,弘一,弘成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姓氏來源
弘(hóng)姓來源有:
來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弘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上古時期,姜姓部落聯盟的首領共工氏有一支後裔食采於弘邑(今河南靈寶函谷關一帶),子孫遂以地名為姓氏,稱弘氏。到了周幽王姬宮涅執政時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屬下有弘獻為諸侯,世居弘農(今河南靈寶),即為該支弘氏後裔。後來周幽王為討妃子褒姒歡心,烽火戲諸侯。數次後諸侯不復至,獨弘獻率兵而至,且犯顏直諫。周幽王重之,以烽有敦煌之義,遂封弘獻為敦煌公。敦煌公後徙居毗陵郡(今江蘇常州)。
來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初期楚國學者馯臂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馯臂,姓馯,名臂,字子弘,亦字子弓、子肱,他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在史籍《漢書·儒林傳》中被稱作“子弓”,實為同一個人。
著名的典籍《易》,其“經部”就是由馯臂撰著於戰國初年的不朽之作。
來源三
源於公孫氏,出自漢朝時期大臣公孫弘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孫弘,公元前200~前121年,字季,一字次卿,淄川國薛人(今山東壽光南紀台鄉)。
來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拔弘,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拓跋弘,公元448~471年,原名拓跋·鄰,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長子,即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65~471年為期七年,終年二十三歲。
來源五
源於媯姓,出自唐朝時期魏博節度使田興,屬於以帝王賜改名字為氏。唐肅宗李亨乾元初年(公元758年),在魏州尋置魏博節度(今河北大名東北部),以原安祿山部下、河北盧龍人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統治今河北南部、山東北部一帶地區,當時田承嗣部下號稱“天雄軍”。
來源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弘吉刺氏,亦稱廣吉剌氏、翁吉剌氏、弘吉烈氏,是十分古老的蒙古氏族部落,源出翁吉剌惕部的分支斡勒訥兀惕氏部落。
來源七
源於滿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烏扎庫氏,亦稱烏札庫氏,滿語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朝陽川以西嘎呀河)、倭濟石(今吉林圖們與琿春之間)、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弘氏、阿氏、吳氏等。
該支滿族弘氏始祖,出自烏扎庫·弘尼牙喀,滿洲鑲紅旗人,原為建州女真烏札庫部首領。明朝末期後金政權建立之初,烏扎庫·弘尼牙喀即率氏族歸附於佟·努爾哈赤,被任命為佐領,後官至工部尚書、議政大臣,加世職二等輕車都尉。
在烏扎庫·弘尼牙喀的後裔子孫、一等侍衛烏扎庫·回色的後代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弘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弘演。據《風俗通》上認為,弘姓是衛大夫弘演之後,漢朝時出了個叫弘恭的官。又據《呂氏春秋·忠廉篇》上記載,狄人攻衛,追殺懿公於蒙澤,盡食其肉,獨舍其肝。等弘演趕到時,請求代替懿公,納肝而死。齊桓公這件事之後,很受感動,於是在楚丘重建衛國。好一個忠心為國的赤誠臣子,勇者無懼得到了的最好闡釋。弘姓入唐後就比較少見了。望族居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縣)。故弘演是弘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
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二位門閥。弘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弘姓起源於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他為衛國懿公的臣子,頗受君主的賞識,常委以重任,其後代稱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諱於皇室親子李弘而改姓為李,但弘姓並沒因此而滅絕,後來過了幾代之後,弘氏子孫有復為弘。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時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東漢末年,京師遭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五代時,劉龑在廣州建立南漢政權,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開封人趙廷隱、趙崇韜父子因仕後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開封人趙用賢隨宋高宗趙構南逃,移居江蘇常熟,鄭州人趙蕃移居江西上饒。南宋滅亡後,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歷史名人
弘 演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很被國君器重。他奉命遠使未歸時,狄人突然攻衛,殺懿公,盡食其肉,獨舍其肝。弘演歸,見而號曰:“臣請為表。”因自剖其腹,先出己之五臟,然後納懿公肝入己腹而死。後來,他成為封建社會忠君的典範。
弘 恭
漢朝沛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在宦官,西漢宣帝、文帝時任中書令。他對朝廷規章制度很熟悉,並堅持按規章制度辦事,能稱其職。元帝立,與石顯並得信任,委以政事,繼續重用,權傾一時,公卿皆畏之。
弘 智
字無可,號墨歷,別號藥地和尚。自受戒後,謝絕一切塵俗,沉浸書畫之中。清世祖順治9年(1652年)作意在筆外圖。著有《通雅》、《炮莊》、《古今性說》、《浮山集》等。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俗名方以智,字昌公,號鹿起,又號密之。安徽桐城人。明萬曆39年(1611年)生,崇禎13年(1640年)進士,授撿討。早年參加復社,與陳員慧、吳應箕、侯方域號稱“明季四公子”,明亡後出家改弘智名至卒。
弘 仁
清畫家,僧人。俗姓江,名韜,字六奇(1610- 1664年),安徽省歙縣人。明末生員,明亡後出家為僧,名弘仁,字漸江,卒後,人稱“梅花古衲”。擅畫山水,師法倪瓚,簡約疏曠,清幽冷峻。與查士標,汪之瑞,孫逸合稱“海陽四家”,為“新安畫派”的代表。與朱耷,髡殘,石濤合稱“清初四畫僧”。擅作黃山圖,深得寫生之妙,新安派黃山畫派的代表人之一。
弘一
原籍浙江省平湖,寄籍天津。俗姓李,幼名文濤,又名廣侯(1880-1942)。幼年喪父,從兄受啟蒙教育。曾赴日學習西洋繪畫和音樂。參加同盟會。又和曾孝谷等人創立春柳社,參加話劇《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的演出。後加入南社。任教音樂和繪畫。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出家。往各地講律宗。1942年10月13日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有《弘一詩文選.詞選》、《華嚴集聯三百》等。弘一已被定為我國歷史上十八高僧之一。
弘成子
漢代名儒,據《西京雜記》:駐成子少時,好學,嘗有人過門授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聰敏,為天下通儒。又五鹿充宗受學成子,成子一日病,乃吐此石。充宗受而吞之,又為名儒。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
毗陵郡:在春秋時期為吳國季札的封地延陵邑,在漢朝時期改置毗陵縣(今江蘇常州)。晉朝時期改為毗陵郡,治所在丹徒(今江蘇鎮江丹徒鎮)。後來將郡與縣均改名為晉陵。隋、唐時期,晉陵歸為常州毗障郡。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陳後廢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朝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一帶,唐朝時期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位於江蘇溧陽旁邊,緊靠長江。
豫章郡:亦稱南昌府、南昌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隋朝時期為洪州治所。唐朝以後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後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後又改為南昌。五代時期的南唐及明、清諸朝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為洪都府治,其時轄地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
堂號
毗陵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丹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
納肝堂:春秋時狄人攻衛,殺衛懿公。大夫弘演正在出使他國。聽到訊息後回國,尋找衛懿公屍體,已被狄人吃掉,只剩了一隻肝。弘演將出使請況向那隻衛懿公的肝畢恭畢敬地作了匯報,然後拿劍剖開自己的肚子,將衛懿公的肝納入自己腹中,說:“我來做主公的軀體。”說完而死。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宗開弘演;
秀毓太原。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弘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權臣通法;
義士納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沛縣人弘恭,青年時因犯罪被處以腐刑,後入宮為中黃門(太監),宣帝時官中書令。精通法令,善寫奏章。無帝時與石顯同時得皇帝信任,被委以政事,權傾一時。下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弘演,衛懿公之臣。衛懿公愛鶴成癖,無心於國家大事。北方狄人攻打衛國,把衛懿公追殺於滎澤,吃了他的肉,丟下他的肝。奉命出使他國的弘演回國後,見此情景,呼天搶地而哭,又剖開自己的肚子,把懿公的肝納入腹中而死。
賢吏傳頌;
義士納肝。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弘啟為官清廉,民頌其德。下聯典指春秋衛懿公為狄人所殺,食其肉而舍其肝,衛臣弘演覓屍得肝,乃剖腹納懿公肝而死。
七言通用聯
一如居士文名重;
二宗禪師法術精。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詩畫家弘斛,字恕齋,一字醉迂,號一如居士。善畫山水花木,擅篆隸,工詩詞,有《恕齋集》。下聯典指唐代高僧弘忍,佛教禪宗五祖,其弟子惠能、神秀,分創南、北二宗,為禪門南北宗之始。
畫入三昧傳名遠;
位列四公享譽高。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畫家弘仁(僧人),歙縣人,字漸江,人稱梅花古衲。善山水,初學一峰,晚法雲林,“屍主清又三昧”。下聯典指清代畫家弘智(僧人),字無可,桐城人。號鹿起,又號密之,“明季四公子之一也”。
弘毅寬厚人稱道;
演繹精深世讚揚。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弘姓始祖“弘演”二字的嵌字聯。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剖腹納肝,衛臣忠氣不絕;
遇億吞石,通儒文思日新。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人弘演(見題頭《一、姓氏源流》)事典。下聯典指漢代名人弘成子(見題頭《三、歷史名人》)事典。
大節著春秋,誰返乘軒之鶴;
奇縱炎其面,遂為命世之儒。
——佚名撰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名人弘演事典。下聯典指西漢弘恭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