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赫伯特

弗蘭克·赫伯特

弗蘭克·赫伯特,美國科幻小說家,作家。1920年10月08日生於華盛頓州的塔科馬(Tacoma),畢業於華盛頓大學。作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巨匠之一,赫伯特在科幻文學中的地位如同托爾金在奇幻文學中的地位一樣,無人可以動搖。他的代表作《沙丘》是第一部能營造出如此細緻入微的想像世界科幻小說的。

赫伯特一生共創作了二十三部長篇小說和五部短篇小說集,其中最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說。其中頭三部“《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三部長篇構成的“偉大沙丘三部曲”曾被翻拍成電影並引起巨大轟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弗蘭克·赫伯特
  • 外文名:Frank Herbert
  • 別名:法蘭克·赫伯特、Frank Patrick Herbert (本名)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 
  • 出生日期1920年10月08日
  • 逝世日期1986年02月11日
  • 職業:科幻小說家
  • 畢業院校:華盛頓大學
  • 信仰天主教(青少年)、禪宗(1945年起)
  • 主要成就雨果獎星雲獎
  • 代表作品:《沙丘》系列
個人經歷,早年生活,開始創作,沙丘世界,轉折與晚年,《沙丘》續寫,主要作品,作品評價,思想和主題,政治態度,社會學貢獻,沙丘世界,獲獎記錄,

個人經歷

他的《沙丘》(Dune)一舉囊括了1965年的星雲獎和 1966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獎,並且分別於1975年、1987年和1998年三次榮登《軌跡》雜誌評選的“經典最佳長篇”榜首。而根據他的這部不朽名著改編的同名遊戲,更是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時戰略遊戲的基本模式,風靡世界。

早年生活

1920年10月08日,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的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馬,父母分別是Frank Patrick Herbert, Sr. 和Eileen (McCarthy) Herbert。他從小熱愛閱讀科幻、冒險故事,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1938年,弗蘭克因為家境貧寒,離家出走,跑到俄勒岡州的塞勒姆和一對叔叔嬸嬸一起住。他就讀於塞勒姆高中(現在的北塞勒姆高中),次年畢業。
1939年,十九歲的弗蘭克謊報年齡,在《格倫達之星報》(Glendale Star)就職,得到了第一份工作。
1940年,弗蘭克回到塞勒姆在《俄勒岡政治家報》(Oregon Statesman,現在的Statesman Journal)乾包括攝影師在內的一系列工作。
二戰期間,弗蘭克在美國海軍修建營作為攝影師服役6個月,隨後因病退伍。
1940年,弗蘭克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佩德羅與弗洛拉·帕金森(Flora Parkinson)結婚,並與其生有一女佩妮(Penny,出生於1942年),但兩人很快在1945年離婚。
戰後,赫伯特進入華盛頓大學讀書。1946年,他在一堂寫作課上遇見了貝弗莉·斯圖亞特(Beverly Ann Stuart)。當時他們是班上僅有的已經通過作品賺過錢的學生。赫伯特已經賣給雜誌兩篇廉價冒險故事,第一篇賣給了《君子》雜誌。貝弗利把一個故事賣給了《Modern Romance》雜誌。
1946年6月20日,弗蘭克和貝弗莉在華盛頓州西雅圖結婚,婚後先後生下兩個兒子,布瑞恩(Brian Patrick Herbert,1947年出生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和布魯斯(Bruce Calvin Herbert,1951-1993,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聖羅薩,一個專業攝影師和同性戀權利活動家)。
1949年,赫伯特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亞,在聖羅薩出版社(Santa Rosa Press-Democrat)工作。在這裡,他們結識了心理學家拉爾夫和艾琳·斯萊特里一家(Ralph and Irene Slattery)。斯萊特里一家向赫伯特推薦了包括弗洛伊德榮格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等思想家的作品,此外還讓赫伯特接觸了禪宗,這對赫伯特的寫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赫伯特因為對必修課不感興趣而沒有大學畢業。他回到了新聞界,在《西雅圖之星》(Seattle Star)和《俄勒岡政治家》(Oregon Statesman)工作。同時,他還在《舊金山考察家報》(San Francisco Examiner)旗下的的《加利福尼亞生活》(California Living)雜誌做了十年供稿人兼編輯。

開始創作

在1973年的採訪中赫伯特表示,他在撰寫科幻題材的作品前他已經閱讀科幻小說“大約十年”,他最喜歡的作家有H.G.威爾斯羅伯特·海因萊因,保羅·安德森和傑克·萬斯
1952年4月,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故事《尋找什麼》(Looking for Something)刊登於Startling Stories。
1954年他的三篇短篇故事刊登在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和Amazing Stories。
1955年11月,Under Pressure開始在Astounding連載,標誌著他的小說家生涯正式始於1955年;這篇小說就是隨後雙日出版社(Doubleday)出版的《海龍》(The Dragon in the Sea)。該作以一艘21世紀的潛艇為舞台,深入探討了理性與瘋狂的問題。這部小說還預見了由石油消費和生產引發的世界衝突,贏得了比較高的評價,但在商業上並不成功。在此期間,赫伯特還曾擔任共和黨參議員Guy Cordon的撰稿人。

沙丘世界

1959年赫伯特得以騰出手來,潛心創造他的“沙丘宇宙”(Dune universe)。他能夠把自己投入到他的寫作生涯,因為妻子開始從事一份百貨店廣告文案的全職工作,整個60年代她都負擔著整個家庭的生計。赫伯特後來曾透露說,他本來只是要為一本雜誌寫一篇關於俄勒岡州弗羅倫薩市的俄勒岡沙丘(Oregon Dunes)的文章,但後來他逐漸在研究沙丘的過程中“ 走火入魔”,並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儘管這篇真正關於沙丘的文章從未完成,但卻成了赫伯特創作《沙丘》的契機。
弗蘭克·赫伯特
在經過六年的艱苦研究和創作後,《沙丘》終於在1965年問世。由於這部小說比當時一般的商業科幻小說長得多,最初《模擬》(Analog,更名後的Astounding)雜誌上共八期連載,分為1963年12月開始的上部“Dune World”和1965年的下部“Prophet of Dune”。但是,在最終出版單行本之前,有23家出版社拒絕出版《沙丘》。直到費城的一家名為“切爾頓”的小型出版社看中了這本書,才給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預付版稅,並予以出版。該書一經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評,獲得了1966年頒發的1965年度(首屆)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與另一部作品分享了1966年的雨果獎。《沙丘》包含了相互關聯的多種主題和多個角色視角,這在後來演變成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徵。
儘管《沙丘》並沒有立即成為暢銷書,但截止1968年,赫伯特已經憑此書獲得了20000美元的收入(這比當時絕大多數科幻小說所能得到的版稅收入要高得多),但這還不足以讓他全職寫作。然而,沙丘的發行為他打開了一扇門。從1969年到1972年,他為《西雅圖郵訊報》撰稿,從1970年到1972年,他在母校華盛頓大學當講師。1972年,他曾在越南和巴基斯坦做過社會學和生態學顧問。1973年,他成為一個名為《農夫》(The Tillers)的電視節目的主攝影師。
從1972年開始,赫伯特逐漸轉變成了一名全職作家。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他寫了許多書,推動了生態和哲學思想。他繼續他的沙丘傳奇,出版了《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神皇》。此外還寫了《造神者》《多塞迪實驗》《白色瘟疫》,與比爾·蘭塞姆伙合著了《目標:太空》的續集《耶穌事件》《拉撒路效應》《提升的因素》。他還幫特里·布魯克斯寫作生涯的第一部小說《沙娜拉之劍》作了非常積極的評論。

轉折與晚年

妻子貝弗莉的健康因1974年接受癌症手術每況愈下。
1984年2月7日,貝弗莉·赫伯特去世。在1985年版的《聖殿:沙丘》後記,弗蘭克·赫伯特為她寫了悼詞。
同樣在1984年,由製片人大衛·林奇拍攝的電影版《沙丘》上映,儘管被大眾給予厚望,而且製作經費高昂,但這部影片的國內票房成績卻異常慘澹。不過,在北美之外的地區,比如歐洲和日本,該片在商業上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還是在1984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 ”的第五本小說《沙丘異教徒》(Heretlcs of Dune),此書被眾多沙丘愛好者視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
1984年末,赫伯特終於走出陰影,在次年與特里薩·沙克爾福德(Theresa Shackelford)結婚,開始了新的生活。
1985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聖殿:沙丘》(Chapterhouse:Dune),這是他創作的最後一部單個作品。(選集《眼》同年出版,《人的兩個世界》出版於1986年)
1986年2月11日,由於胰腺癌手術後的肺栓塞,赫伯特逝世於威斯康星州的麥迪遜市,終年65歲。他作為一個天主教徒長大,但成年後信仰佛教禪宗。

《沙丘》續寫

弗蘭克·赫伯特去世後,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資料,內容包括情節上發生於《沙丘》之前的“沙丘宇宙”的歷史,以及他計畫創作的《沙丘》續集的大綱。在隨後的日子裡,弗蘭克·赫伯特的兒子布瑞恩·赫伯特和另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凱文 ·J·安德森利用這些資料,共同創作了一系列“沙丘前傳”小說,並且還準備創作情節上與《沙丘牧師會》有繼承關係的後續作品,即《沙丘獵人》(Hunters of Dune)和《沙丘沙蟲》(Sarldworms of Dune),這兩本書將分別於2006年和2007年出版。

主要作品

《沙丘》系列作品
年份書名英文名備註
1965年
沙丘
Dune
《沙丘》三部曲
The Great Dune Trilogy
1969年
Dune Messiah
1976年
Children of Dune
1981年
《沙丘神皇》
God Emperor of Dune
第二個《沙丘》三部曲
The Second Great Dune Trilogy
1984年
《沙丘異教徒》
Heretics of Dune
1985年
《沙丘牧師會》
Chapterhouse:Dune
非《沙丘》系列作品
年份書名英文名備註
1956年
《海龍》
The Dragon in The Sea
1966年
《初級智慧》
The Green Brain
1966年
《目標:太空》
Destination: Void
1966年
《海森堡之眼》
The Eyes of Heisenberg
1968年
《天堂製造者》
The Heaven Makers
1968年
《斯陶嘎關口》
The Santaroga Barrier
1970年
《替罪之星》
Whipping Star
1972年
《心靈捕手》
Soul Catcher
唯一的非科幻小說
1972年
《造神者》
The Godmakers
1973年
《赫爾斯特羅姆的蜂箱》
Hellstrom's Hive
1974年
《在壓力下》
Under Pressure
1977年
《多塞迪實驗》
The Dosadi Experiment
1979年
《耶穌事件》
The Jesus Incident
與比爾·蘭塞姆合著
1980年
《直接下降》
Direct Descent
1981年
Nebula Winners 15
選集
1982年
《白色瘟疫》
The White Plague
1983年
《拉撒路效應》
The Lazarus Effect
與比爾·蘭塞姆合著
1985年
《眼》
Eye
作品集
1986年
《人的兩個世界》
Man of Two Worlds
與布瑞恩·赫伯特合著
1987年
《沙丘製造者:科幻小說大師的見解》
The Maker of Dune: Insights of a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紀實作品
1988年
《提升的因素》
The Ascension Factor
與比爾·蘭塞姆合著

作品評價

弗蘭克·赫伯特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幾位科幻作家之一,有兩個龐大人群對他所創造的典型的科幻場景――沙丘世界――耳熟能詳、敬畏有加,一個當然是科幻迷,另一個則是電腦遊戲迷。根據赫伯特的名著《沙丘》改編的同名電腦遊戲風靡世界,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時戰略類遊戲的基本模式。 赫伯特在成為一名專業作家之前,他做過多種工作,什麼記者、編輯攝影師、心理分析員,甚至潛水采蚝工等等。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尋找什麼》(Looking for Something?)發表於1952年,但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他並沒有成為科幻界的核心成員,他只是偶爾在科幻雜誌上發表作品。那十年當中他寫過的短篇故事連20篇都不到(這些作品中的大部他後來被收成了短篇集),但他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海龍》( The Dragon in The Sea),這部小說1955年開始在《驚奇故事》上以《在壓力下》(Under Pressure)為題連載,是一部令人激動的優秀作品,包含了非常複雜的心理學知識。 1963年至1964年,伴隨著《沙丘世界》(Dune World)在《驚奇故事》上的連載,赫伯特開始以一名高水平作家的身份嶄露頭角。緊接著,他又在1965年發表了《沙丘的先知》(The Prophet of Dune)。同年,這兩部連載小說被合併成了單行本,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沙丘》( Dune)。《沙丘》獲得了第一屆星雲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並同時贏得了雨果獎。 《沙丘》是一部異常錯綜複雜的小說,涉及了銀河帝國、封建政治、超能力進化、宗教、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充滿了難懂的宗教布道和驚心動魄的拜占庭式的陰謀。在這部巨著中,赫伯特成功地構築了一個假想的神話般的世界:沙漠行星阿拉基上生活著巨大的沙蟲和類似於遊牧民族的弗爾曼人,那裡出產被視為宇宙至寶的的可以延長生命、提高預知能力的香料。多種統治勢力為此展開激烈的爭奪,小說的主人公不情願地但卻不可避免地成了沙丘世界的救世主。這一系列並行的主題給科幻讀者帶來最前沿的閱讀感受,因此《沙丘》的讀者很快超過了百萬,成為世界十大著名科幻長篇之一。 《沙丘》的成功不僅僅在作品本身,它還為赫伯特後來的一系列作品確定了一個模式。很快,他出版了《沙丘救世主》 、《沙丘的孩子們》 ,《沙丘》的許多誘人之處在這兩部作品中繼續得以展現,它們連同《沙丘》一起構成了傳大的沙丘三部曲(The Great Dune Trilogy )。 進入80年代後,赫伯特又推出了三部屬於沙丘系列的作品:《沙丘神皇》、《沙丘異教徒》和《沙丘牧師會》,它們構成了第二偉大的沙丘三部曲 (The Second Great Dune Trilogy,1987)。它們使沙丘系列顯得更加龐雜,它們無所不包,對赫伯特最初提出的一系列主題進行了深化。1984年《沙丘》被搬上的銀幕,據說它為赫伯特帶來了一百萬美元的著作權收益。
可以說,從1965年起,建造沙丘世界就成了赫伯特最主要的事業,但與此同時他還寫了很多非沙丘系列作品,它們展現了赫伯特在題材開拓方面的才華,同樣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其中,《初級智慧》涉及了進化為擁有社會組織能力的變異昆蟲。《目標:太空》涉及了人工腦科學的主題,焦點集中在在一艘太空船上一個人工智慧的建造上。《天堂製造者》展現了長生不死主題。《斯陶嘎關口》描寫一個高級智慧在一個孤立狀態下的進化。 赫伯特的長篇作品還有很多,代表性的有《替罪之星》、《造神者》和《赫爾斯特羅姆的蜂箱》等等。 除了獨立創作之外,赫伯特還與另外一位科幻作家比爾·蘭塞姆(Bill Ransom)合作出版了《耶穌事件》等作品。應讀者的要求,他們甚至合作編輯了一部《圖解沙丘》(1978)對沙丘世界的生態、社會結構、歷史等所有方面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詮釋,由此也可看出沙丘系列受歡迎的程度。 弗蘭克的作品閱讀起來並不輕鬆。他的真正的意圖是表達一種概念――不是科幻小說中常出現的那種裝飾性概念,只是它們體現在過度複雜的情節和散文化的文體之中,而且這種文體往往不能與他思考的深度相比,這是他的作品有些晦澀難懂的主要原因。不過,異常充實的內容所帶有的吸引力有時會使讀者放棄對外在的表現形式的苛求,至少,在赫伯特的小說是這種情況的特例。

思想和主題

政治態度

赫伯特是約瑟夫·雷芒德·麥卡錫的遠房親戚,稱其為“喬表哥”。然而,赫伯特對麥卡錫的反共黑名單感到震驚,並認為麥卡錫主義將危及美國公民的基本自由。
赫伯特認為,政府用謊言來保護自己,臭名昭著的水門事件爆發後,稱美國總統尼克森無意中教了人們一個不能信任政府的教訓。

社會學貢獻

弗蘭克·赫伯特有一群幾乎狂熱的讀者,他們閱讀赫伯特寫過的所有小說和非小說類文章,並將赫伯特奉為精神領袖。正因為受到一部分愛好者如痴如狂的崇拜,赫伯特也時常被人指責說他試圖通過小說製造宗教狂熱。 赫伯特小說中涉及到的關鍵主題有: 對領導權的關注。他深入探究了人類容易盲目跟隨擁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領袖的傾向,並且鑽研了官僚組織和政府機構的各種優缺點。
赫伯特是第一個普及“生態學”和“系統思想”這兩個概念的科幻作家,他強調人類的思維必須有系統性和預見性。 宗教、政治和權力的關係。 人類的生存和進化。 人類的潛能和人性的諸種可能的表現。 理性和瘋狂的本質。 能夠改變人的意識的化學物質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後果。 語言怎樣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 社會生態學。我們的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社會。 學習、教育和思考。

沙丘世界

通過科幻小說,弗蘭克赫伯特試圖探討諸如哲學、宗教、心理學、政治學和生態學等方面的複雜問題。赫伯特小說最大的特色是對人類的生存和進化問題的深入思考。
但是,赫伯特也相當謹慎,他從不在書中向他的讀者提供他所探討的問題的固定答案。在科幻小說發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就像羅伯特海因萊因的《異星異客》一樣,赫伯特的《沙丘》將更多的文學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說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說想要成功,就必 須具備精彩的技術構思,人物和情節往往都被忽視了。 《沙丘》是所謂“軟科幻”的傑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術描寫,以便能著重探討人性,並思索人類和人類制度的變遷方式。 《沙丘》是第一部“生態學科幻小說”。赫伯特是科學觀念的偉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讀者都認為是赫伯特引導他們了解了哲學和心理學。通過《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態學”這個科學名詞為大眾所熟識。在《沙丘》廣受歡迎之後,赫伯特開始在許多大學中舉行講座,向學生們解釋沙丘居民和我們人類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方面的相似性。
最後,《沙丘》構建出了一個宏大的史詩般的世界。《圖書館雜誌》評價說:“沙丘在科幻文學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學中的地位。” 弗蘭克想像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幾乎每一個方面,包括術語表、引文和歷史資料等,給讀者以無比生動翔實的感覺,而在《沙丘》之前,沒有一部科幻小說能營造出如此細緻人微的真實感。 1992年,Cryo Interactive公司製作了基於《沙丘》小說的同名電腦遊戲,並且成為即時戰略遊戲的始祖,為以後的《命令與征服》和《星際爭霸》等風靡世界的遊戲奠定了基礎。 2001年,《沙丘》被美國的科幻頻道改編成同名電視系列短劇,並且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於是,科幻頻道又在2003年將《沙丘》的後續作品《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改編成了系列短劇,短劇的名稱統一為《沙丘之子》,該劇贏得了2003年美國電視劇最高獎艾美獎的“最佳視覺效果獎” 。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沙丘》將繼續散發不可抗拒的強大魅力。讓所有讀者為書中瑰奇的想像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作品獎項結果
成就獎項
2006
/
Science Fiction Hall of Fame
Posthumous Inductee
獲獎
雨果獎
1977年
《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
長篇小說獎
提名
1966年
《沙丘》Dune
長篇小說獎
獲獎,並列
1964年
“沙丘世界”“Dune World”
長篇小說獎
提名
星雲獎
1966年
《沙丘》Dune
長篇小說獎
獲獎
軌跡獎
1988年
《沙丘製造者:科幻小說大師的見解》
The Maker of Dune: Insights of a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紀實作品
第十三名
1986年
《沙丘牧師會》Chapterhouse: Dune
科幻小說
第二十位
1986年
《眼》Eye
作品集
第十九名
1985年
《沙丘的異教徒》Heretics of Dune
科幻小說
第十七位
1983年
《白色瘟疫》The White Plague
科幻小說
第十九位
1982年
《沙丘神皇》God Emperor of Dune
科幻小說
第六位
1982年
Nebula Winners 15
作品選
第二十六名
1978年
《多塞迪實驗》The Dosadi Experiment
科幻小說
第七位
1977年
《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
長篇小說
第四位
其他獎項
1989年
/
Interzone Readers Poll
史上最優秀的科幻小說家
第六位
1978年
《赫爾斯特倫蜂箱》Hellstrom's Hive
Prix Apollo(法國)
獲獎
1974年
《沙丘》Dune
Seiun Awards(日本)
外國小說獎
獲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