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著作精選——人性·社會·拯救》是由埃里希·弗洛姆編著的實體書。主要講述方法論和問題的性質等問題。
基本介紹
圖書簡介,圖書分類,發行時間,語言,內容介紹,作者介紹,目錄,
圖書簡介
圖書分類
哲學/宗教
發行時間
1989年8月1日
語言
內容介紹
本書收有作者的《基督的教條》、《分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作用》等19部作品。
作者介紹
埃里希·弗洛姆 (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的最重要的理論家,在德國時弗洛姆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員,移居美國後始終保持和該學派的關聯。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圖調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跟馬克思的人本主義學說,其思想可以說是新佛洛依德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的交匯。他1922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尋找自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使命》、《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對人的破壞性之研究》等。
弗洛姆認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片面性在於把人性片面地歸結為餓、渴、性等生物需求,而實際上人性中還包含著屬於社會過程的產物的需求。社會過程創造了人,也創造了人的需求。這裡的社會需求是指人的逃避孤獨,尋求與他人建立關聯的需求。
目錄
基督的教條(1930年)
第一章 方法論和問題的性質
第二章 宗教的社會心理學功能
第五章 至尼西亞公會止教條的發展
第六章 另一種解釋的嘗試
第七章 結論
分析社會心理學的方法和作用(1932年)
逃避自由(1941年)
第一章 自由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嗎?
第二章 個人的脫穎而出和自由的歧義性
第七章 自由與民主
一 個體性的幻覺
二 自由和自發性
附錄:性格和社會過程
自我的追尋(1947年)
第三章 人性和性格
二 人格
性別與性格(1949年)
心理分析與宗教(1950年)
第一章 問題
第四章 作為“靈魂醫師”的心理分析學家
被遺忘的語言(1951年)
第二章 象徵語言的本質
第三章 夢的本質
第七章 神話、童話、儀式和小說中的象徵語言
一 俄狄浦斯神話
二 創世的神話
三 小紅帽
健全的社會(1955年)
第三章 人類狀況--人本主義心理分析的鑰匙
一 人類狀況
二 根源於生存條件的人的需要
第八章 健全之路
一 概論
愛的藝術(1956年)
第二章 愛的理論
一 愛,解決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
人能占優勢嗎?(1961年)
第一章 前言
一 有預見的變化和災難性的變化
結論
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1961年)
第四章 人的本性
一 關於人性概念
二 人的自我能動性
精神分析與禪宗(1957年講演1961年出版)
第一章 當今精神危機與精神分析的作用
第二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概念中的價值與目標
第三章 泰然狀態的本質--人的精神進化
第五章 禪宗的原理
第六章 解除抑制與開悟
人之心(1964年)
第六章 自由、決定論、選擇論
超越幻想的鎖鏈(1965年)
第九章 社會的無意識
希望的革命(1968年)
第一章 十字路口
第二章 希望
二 希望的悖論和本質
三 信念
第五章 工藝社會人道化的步驟
一 一般的前提
二 合乎人道的計畫
三 能量的激活與釋放
四 人道化的消費
五 心理精神的更新
精神分析的危機(1969年)
人的破壞性的剖析(1973年)
導論:本能和人的感情
第十章 惡性攻擊:各種前提
一 前言
二 人的本性
三 人的生存需要和各種植根於性格的感情
占有還是存在(1976年)
第一章 概要
一 區分占有和存在的重要性
二 術語的由來
三 哲學中的存在概念
第二章 日常經驗中的占有和存在
一 學習
二 權威的運用
第四章 什麼是占有方式?
一 貪婪的社會--占有方式的基礎
二 占有的本質
第五章 什麼是存在方式?
一 主動的存在
二 真實的存在
三 給予、分享和勇於犧牲的願望
第八章 人類變化的條件和新人的特徵
一 新人
第九章 新社會的特徵
一 關於人的一門新科學
弗洛伊德的發現之偉大與局限(1979年)
第二章 弗洛伊德的發現之偉大與局限
一 無意識的發現
二 俄狄浦斯情結
三 移情
四 自戀
五 性格
六 童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