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背橋

弓背橋,位於湖北荊門掇刀掇刀石街道辦事處響嶺村十組,即壓碑堰下游約五里的地方,距漳河水庫總乾渠南堤約50 米。該橋用條石捲成,形似老人背,當地人稱它“弓背橋”。

基本介紹

歷史,外形,

歷史

弓背橋歷史悠久,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據資料記載已歷經數百年。從荊門古城三里街出來,向西有一條古道過象山,經天鵝湖、馬鞍山、陰山、新埠沖、楊樹店、卻集通往當陽河溶方向。往南也有一古道(即荊襄古道),上關坡,到掇刀石。連線這兩條古道的有一條古路,它西北連線新埠沖,翻過響嶺崗,經雷泉,過“弓背橋”,東南連線掇刀石。因此路是一條捷徑,當年經過此橋的人很多。據傳,來往於此道的馬商隊鈴鐺聲聲,不絕於耳。當地有一說,從黃集趕沙洋,必經“弓背橋”,說明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外形

弓背橋長約4 米,高約3 米,寬2 米多,橫跨在河渠上,用雕鑿的條石捲成,橋頂部嵌有一條石雕的,龍頭朝著河水下遊方向,龍尾朝著上游,兩端伸出橋外。據說,在石拱橋上雕龍還有講究呢,古人架設河道上的石拱橋時,必須雕出一條龍來守護橋樑,以免洪水季節出,即傳說中的一種龍,防止蛟從橋上走損毀橋樑。說是蛟與龍是不能相會的。當地人說起它,還真有根有據。
弓背橋地處兩山崗中間河槽低處,洪水季節,上游流域面積大,水勢兇猛,常常泛濫成災。與荊門中心城區龍泉中學與市一醫交界處來龍橋有異曲同工之妙,故有“北有來龍橋,南有弓背橋”之說。弓背橋頭,立有一塊古功德石碑,上刻捐資人捐資數目及修造年月,字跡歷經風蝕已變得模糊。日軍入侵掇刀石之前這座弓背橋還在,日軍修掇刀石飛機場時被摧毀,只剩下兩邊的橋墩,石碑也不知去了何方,年代更無從查考。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後,此橋由當年保長楊方清請老石匠重新修建,但規模、工藝都不如從前。1961年修漳河總乾渠時又被損壞,後又有人修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