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村(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三聯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弓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三聯社區下轄村,位於龍華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清湖村、山咀頭村、獅頭嶺村。西南面有龍華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弓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三聯社區
  • 地理位置:龍華街道中部
傳說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年),盧氏先祖到此開村,因此處地勢形狀如弓,故取名弓村;另一種說法為諧音龔村。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龍華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5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三聯鄉;1986年,屬龍華鎮三聯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11年,屬龍華新區龍華街道三聯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盧姓、周姓、卓姓。盧氏最早定居該地,南宋時從江西贛州遷至廣東;清康熙年間遷至清湖,清湖廖氏祖先廖馬留將其安排在弓村。周氏先祖早年遷福建、江西等地,後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道光年間(1821-1850 年)周茂全由東莞鳳崗嶂嚇遷至山咀頭,後在弓村購入田地,建屋定居。卓氏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從福建莆田遷至廣東長樂(今五華);十二世祖卓華錦於清康熙年間從長樂(今五華)遷至新安縣石岩水田村,再至龍華陽台山;卓華錦長子卓維金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 年)遷居弓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296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82人;80歲以上19人,最年長者94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35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6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3.5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1人。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等。1983年,村民將村內土地全部集中,統一租給香港企業種植蔬菜。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工廠,引進"三來一補"企業。1992年,建成弓村工業區,主要生產五金、機電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現大力發展各類商貿產業,包括購物、娛樂、餐飲、辦公等。現村集體經營以物業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
省道S359線龍觀大道經過該村。60年代通電,9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話,199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垃圾轉運站。
村中有龍華第二國小,設6個年級,32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392人,教職工85人。有龍華二小幼稚園,在園幼兒580人,教職工46人;錦繡御園幼稚園,在園幼兒390人,教職工38人;"美麗365"幼稚園,在園幼兒300人,教職工42人。有弓村社區公園、弓村文體廣場、星光老人之家、弓村黨群服務V站。有三聯社區圖書館,藏書1.2萬餘冊。
村中存有《周氏族譜》《卓氏族譜》。《周氏族譜》為村中周氏族人於2002年編纂。《卓氏族譜》為獅頭嶺村卓氏族人於2015年編纂。
每逢春節、中秋等重要節日,家家戶戶殺雞、鴨、鵝、豬等過節。春節必備傳統食品有圓籠板、米餅、糖環、大盆菜等,還會自製糯米酒。元宵節做湯圓,端午節包粽子,冬至做蘿蔔板。
特色民俗有傳統婚嫁儀式,形成於1949年之前。結婚前先過禮,過禮為錢、糕點、米餅等。結婚時用花轎接新娘,並一路敲鑼打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改為騎腳踏車去迎娶,現在都是婚慶車隊。雙方親戚先選好迎親日子及出發、返回時辰,迎親回來不能超過中午12點,並且要求原路返回。新郎去到新娘家時要塞紅包"叫門",直到伴娘滿意為止。迎親回來後舉行拜堂儀式,隨後宴請賓客,新郎新娘給親戚敬茶。
村中有將軍射雄鷹、"打死鴨"煅(地名)等傳說。站在村前遠望陽台山上的雄鷹咀,可見其氣勢雄偉,猶如雄鷹展翅。相傳有一將軍見雄鷹飛來,拉弓搭箭,對準雄鷹矢射而去。舊時,弓村有龍華糧倉之稱,養鴨是農家副業,插完秧後20天左右,農民就將鴨子放進水田,任由鴨子啄食。有一年清湖人在弓村田段里插秧較遲,禾苗幼嫩,被大群鴨子啄食,清湖人將入田的鴨子全部打死,弓村人見自己的鴨子被打死,便與清湖人爭論,起初動口相罵,後動起武來,連獅頭嶺、山咀頭的人都參與進來,一場民間械鬥一觸即發。地方官員出面調解,使這場一觸即發的民間惡鬥得以平息,並定下規約,言歸於好,弓村門前的田段因此得名"打死鴨"。
弓村是革命老村,湧現出了一大批革命先輩,有英勇捐軀的兩任龍華鄉長卓鳳康、周振熙,還有周俊修、周吉、周向榮、周鞏民等。
1937年12月,弓村組織抗日自衛隊;1939年4月,建立了"白皮紅心"的龍華鄉政府,開展抗日活動;1940年初、中共東莞中心縣委派沈浮在龍華一帶活動,在弓村發展了周家祥、周立祥、點友、盧根生等5名黨員,建立了弓村黨小組,組織當地民眾支援抗日游擊隊的活動;194年底,弓村成立了黨支部、有黨員7人,支部書記周家祥;1941年2月成立中共龍華區委,縣委婦女部長、龍華區委書記趙學在弓村活動,並建立了弓村婦女會;1941年農曆八月十五,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在弓村、牛地埔、獅頭嶺與日軍展開激戰,斃傷日軍30餘人;1941年8月中旬到9月初,國民黨頑軍到龍勝堂、弓村等地搜捕中共地方黨政幹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將其擊退;1942 年5月,弓村婦女會組織了"挑擔隊",負責掩護部隊,進行後勤保障工作;1945年10月初,龍華鄉成立武工隊,負責人為周吉、何富儒,有隊員10多人,幫助部隊掩藏武器、物資、檔案;1951 年,弓村黨支部成立。
2015年,該村舉辦鄰里節千人盆菜宴活動。
代表性人物∶
卓鳳康(1886—1942),出生於牙買加,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加入同盟會,清宣統年(1911年)四月,與周振熙秘密發動和組織龍華、烏石岩兩地民眾近千人聲援廣州黃花崗反清起義,十月,率領龍華農民武裝進攻新安縣城南頭取得勝利;1935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任龍華鄉鄉長,組織抗日自衛隊;1939年8月,帶領龍華鄉抗日自衛隊,參加火燒南頭沙河大涌橋戰鬥;1941年,成立龍華鄉民主政府,任鄉長;6—7月,率龍華鄉抗日自衛隊配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望天湖一帶兩次襲擊日軍,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8月,配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作戰,斃傷竄犯牛地埔之敵40多名;1942年,在龍華弓村被國民黨軍抓捕後犧牲。1949年,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周振熙(1898—1945),1939年初,協助東寶邊區游擊大隊建立各村抗日自衛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1943年,周振熙帶領抗日自衛隊配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參加反"掃蕩"鬥爭;1942年底,任龍華鄉鄉長;香港淪陷後,動員民眾安置中共黨組織從香港營救回來的文化名人和愛國人士,在龍華鄉建立救濟會,救濟饑民;主持修建龍華東段灌溉渠,使大面積單造田變成雙造田;動員和組織農民把旱田改種小麥、高粱和穀子;1945年12月,因公去龍華牛地埔,途中突遇國民黨軍圍捕犧牲。
周俊修(1926-1944),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東莞大嶺山戰鬥中負傷轉移到惠州羅浮山時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