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主要遺物,主要遺蹟,歷史價值,屬於仰韶文化遺址,歷史記載,
簡介
主要遺物
在發掘過程中嚴格按照新《田野考古工作規程》的要求,科學作業。出土遺物有大量陶片和石器、動物骨骼、蚌殼等。陶片以灰陶居多,褐陶較少,另有極少量紅陶。陶質分夾砂、泥質兩類。紋飾有繩紋、藍紋、附加堆紋、素麵等。亦有少量彩陶,泥質橙紅色陶胎上施以褐彩,圖案以垂線紋為主。器類有身飾多道繩紋的夾砂罐、泥質蘭紋喇叭口壺、折腹豆等。夾砂罐上多有雞冠狀鋬耳。
主要遺蹟
遺蹟主要有灰坑、陶窯、房址、祭祀坑等。 其中灰坑101個,祭祀坑1個,陶窯2座,房址5座。其中灰坑有不規則形和袋形兩種,以不規則形居多。兩座陶窯均被晚期灰坑打破,殘損嚴重。五座房址中有四座是半地穴窯洞式,一座窯洞式。其中半地穴窯洞式的F3,房屋平面形狀圓角方形,直徑320厘米,火塘位於中部偏東處,大致圓形,直徑65厘米。居室地面在經加硬處理後,為了防潮,又用火燒烤,局部呈黑色。斜坡式門道在居室南部,門道連線室外的活動面高於室內地面約100厘米。室內門道兩側對稱排列兩個柱洞,用於栽門柱。近北壁處有一圓形坑,或許用於置放器物。F3被多個晚期灰坑打破,周壁為生土,由下至上弧形收縮。東壁殘存最高處約85厘米。
T0907二層下開口的祭祀坑(距地表60厘米)內,發現了南北向擺放、互相疊壓的三具完整的豬骨架,同坑出白燕一期陶片。在不損害骨骼完整性的情況下,我們採集了少量的標本,準備通過食譜的分析,為當時人們糧食的自給程度及豬的進化過程提供參考。這三具豬骨骼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標本,但骨質鬆脆,不易保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對其加固後已套箱搬遷。
歷史價值
屬於仰韶文化遺址
歷史記載
《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曰昭余祁……”昭余祁位於今山西祁縣西南,介休東北,方圓數百里,是古代晉中盆地最大的澤藪。唐宋時已日漸涸塞,元代古湖泊已不復存在。弓村遺址位於介休東北部的平遙、介休兩縣交界處,遺址中出有成堆的蚌殼,說明當時人們居住地附近有水域存在,亦即《周禮》所稱的昭余祁。弓村遺址為歷史上的昭余祁滄海桑田的變遷,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此外,在發掘過程中特別注意對人工遺物、自然遺存及動物骨骼的保護和採集。全面、系統地採集一批土樣,獲取植物、動物的相關信息,通過植被、環境、水文、氣候的研究對當時人們的經濟形態、行為方式等有整體的把握,進而豐富其考古學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