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美國的母親與中國母親一樣,發展到後來的女權運動,美國母親想通過對男孩子管制、限制,表達對丈夫的管制,這樣無形中扼殺了男孩子的陽剛之氣,於是男孩們開始反抗,心理上仇恨母親,出現一系列弒母殺母的慘案。我們把這種面臨難以克服的家庭衝突、心理變態的文化危機,稱為“弒母文化”。
簡介,專家建議,
簡介
弒母文化 一名姓汪的旅日留學生回上海後,在機場向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了數刀。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大廳內的這一幕令周圍人都驚詫不已。隨即留學生被警方帶走。上海警方透露,糾紛的原因是因為在日本上學的學費。母子二人因學費問題發生爭執。兒子汪某拔刀傷人後被迅速控制住,母親顧某則當場被送醫救治。
中國媽媽
中國媽媽,是相對於國外來講的對於中國母親的一種稱呼(也就是華裔),在中國看來,中國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但是在美國學生、家長眼中,“中國媽媽”愛攀比,永遠以別人為標桿,成了美國高中生口中的諷刺語、貶義詞,這讓不少華裔學生感到煩惱。
而在美國高中生眼中,華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麼事都是媽媽說了算。媽媽像只老母雞,孩子如同小雞,總要靠母雞的翅膀來保護。“中國媽媽”在美國學生口中成了一句諷刺語,這令不少華裔學生煩惱。不少媽媽對此感到委屈,認為“中國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也有家長反省,認為潛意識裡的溺愛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蔡美兒,女,生於1962年,屬虎,菲律賓華裔,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自小隨父母到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學士(1984年)和法學博士(1987年)。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2002年出版《燃燒的世界——自由經濟和民主的輸出如何繁衍種族仇恨和全球不安》,2007年出版《帝國時代:超級強國如何成為世界主宰及失敗的原因》。蔡美兒在文章中解釋道,“虎”被認為是力量和權力父親母親和眉頭緊鎖的孩子圍坐在廚房裡。餐桌上放著一份沒有動過的早餐。父親威脅說:“如果你不把它吃了,我們就把你交給蔡美兒領養。”2011年,她的新作《虎媽媽的戰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引發了中美兩國媒體對子女教育問題的熱烈討論。有媒體認為如果美國媽媽們繼續縱容懶惰、毫無自律卻總是期待被讚譽的下一代,將使中國的下一代在全球競爭中擊敗美國。
我媽嫌我
“我媽嫌我記性差”、“我媽嫌我讀書不好”、“我媽嫌我頂嘴”、“我媽嫌我沒出息”、“我媽嫌我浪費水電”……PS高手打造出來的“我媽嫌我”系列套圖成為新一代“刷屏帝”。“握手啊,我媽也嫌我,什麼都嫌。”“這樣的媽太多了,恨鐵不成鋼唄。”“這媽……不是你親媽!鑑定完畢。”這樣的留言太多太多,說“我媽嫌我的”大多是80後90後,父母總是高要求嚴標準地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是也有網友引用了一句別人曾經用來形容母校的話模擬媽媽的口吻說道,“自家可以嫌棄千百次,從上到下都看不順眼,但是就是不允許別人說別人罵別人嫌棄,否則我就跟他急。”這就是母親。
別人家的孩子
“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還有個有錢又正兒八經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務員都考上了,一個月七千工資。會做飯,會家務,會八門外語。上學在外地一個月只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
專家建議
父母對孩子太溺愛了,幾乎像在犯罪。這種罪愛導致個別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下逐漸變得性格扭曲、懶惰,甚至失去生存能力。把對孩子的關愛看作是無所不包的代替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極易扼殺孩子的天性和童真,並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礙。罪愛表現危害:特殊待遇、過分注意、輕易滿足、生活懶散、祈求央告、包辦代替、大驚小怪、剝奪獨立、害怕哭鬧、當面袒護。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可以給孩子希望、光明和力量。但父母如何來關愛孩子應該是有原則的,它應當是一種理智的愛,有度的愛,也是培養孩子負責行為的愛。愛孩子應當讓他們到外邊多接受些風雨考驗才更健康。
教育專家還指出,過度的嚴厲更不可取,“妻管嚴”型的家庭對子女教育十分不利,尤其是對於有男孩的家庭,母親應該維護父親高大正面的形象,切忌不可在孩子貶低父親,以免導致兒子缺少男性榜樣。著名教育家孫雲南曉表示,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別差異,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男童子軍、女童子軍,在日本有男孩節、女孩節,但在中國,人們幾乎不考慮性別差異的影響,即使是體育課,許多學校也沒有考慮到男女不同的體質特點,男女一起上體育課(後來一些地區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如北京市從2008年起在國中實行體育分性別上課)。在“男女平等”的大旗下,中國學校以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方式、統一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而這恰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給男孩和女孩選擇的自由,並在法律上保障這種自由。例如,根據男孩的生理特點和需求,讓男孩有足夠的運動,鍛鍊出強健的體魂,就是尊重性別差異。
“性別教育,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先天的性別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