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弄崗穗鶥體長約18cm,翼展為68mm,尾長61mm,喙長19mm,跗蹠骨29mm。全身大部分為深褐色,只有臉頰耳後有新月形的白斑,喉部及前胸主色為白但上有黑斑點,眼睛是藍色的虹膜。飛羽及尾部則為棕色,由現時只有兩頭標本去看,不具有兩性異形,個體差異不大,繁殖羽的變化等。
棲息環境
弄崗穗鶥是典型的喀斯特鳥類,只分布於喀斯特山區,對喀斯特森林高度依賴。生活於季節雨林的
蜆木(
Excentrodendron hsienmu)林內。發現的主要分布區在中國廣西龍州縣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外,在靖西縣邦亮自然保護區和龍州縣春秀自然保護區也有少量分布。
生活習性
弄崗穗鶥只在森林下層活動覓食,覓食的地方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雨季往海拔較高,樹木蓋度較少的山坡上覓食。旱季往海拔較低,灌木較多,樹木蓋度較大,落葉厚度大的山坡覓食。
性羞怯。在樹上及飛行的時間甚少,並只在受驚嚇時才會做短距離飛行,飛行高度一般不超過5米,通常在岩石,藤本植物,灌叢,樹枝上,以跳躍的方式活動。大多數情況下弄崗穗鶥都是在地上覓食,透過翻開落葉下的碎石尋覓昆蟲及節肢動物為食。在非繁殖季節時常見5至10隻鳥一起覓食,在繁殖季節則成雙成對出現,進入繁殖配對後,弄崗穗鶥主要選擇隱蔽程度較高的生境作為棲息地。因此,在繁殖季節,難以觀察到弄崗穗鶥。
分布範圍
弄崗穗鶥2008年發現於中國弄崗自然保護區(由周放和蔣愛伍2008年,蔣愛伍2009描述)。該物種分布的桂西南地區鄰近中越邊境,和越南相鄰,其在越南的存在還有待證實,合適的棲息地可能會延伸到中國雲南省。
繁殖方式
崗穗鶥一般3月中下旬進入繁殖期,把巢築在高大的岩石或懸崖上的石頭洞中,弄崗穗鶥的繁殖成功率較低。
種群現狀
弄崗穗鶥現時只分布於弄崗自然保護區內,喀斯特而且它們對其他地貌似乎不感興趣,在附近的廣闊樹林內從未曾發現其蹤影,而僅在自然保護區內石灰石地區活躍。雖然現時它們在自然保護區內活動而備受保護,但在保護區外的雨林正面臨被砍伐的危機,其棲地可能備受破壞。
中國桂西南地區是典型的北熱帶和喀斯特石山地區,它是一種脆弱的生態環境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再加上過去曾遭大規模砍伐,現在很多地區的山區僅生長著一些小灌叢,石山區石漠化嚴重,植被恢復困難。弄崗穂鶥高度依賴喀斯特森林,對生境要求較高。因此加強喀斯特森林的保護,是保護弄崗穂鶥的基礎。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發現及命名
2004年,
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周放教授在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多次到廣西的不同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2005年2月、7月及10月到2006年1月,多次在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觀察到一種未有紀錄的畫眉科鳥種。2006年1月21日,他們首次捕捉到兩頭(一雌一雄)這種鳥,在與多種同屬鳥類比對下認定為新種。
周放和在蔣愛伍將學術成果發表在鳥類權威期刊《The Auk》。《The Auk》雜誌由美國鳥類學會編輯出版發行,是世界最權威的鳥類學術刊物之一。這是中國內地學者的名字首次出現在該刊物上。
該鳥類新種被命名為
Stachyris nonggangensis,中文名為弄崗穗鶥,英文名為Nonggang Babbler,發現地是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放介紹,在中國分布的1300多種鳥中,以往僅有發現於廣西的
金額雀鶥是中國學者
任國榮先生於1932年定名發表的,其餘都由國外學者定名、描述發表。在廣西弄崗地區的喀斯特季節性雨林發現弄崗穗鶥,是70多年後,在中國甚至整個東南亞第一次記錄到鳥類新種。發現植物或昆蟲新種相對較為容易,發現鳥類新種卻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