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里舖村(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卅里舖鄉下轄村)

二十里舖村居址位於縣治西10公里,在東經113°58′3″與北緯40°23′34″相交處。北越大(同)張(家口)公路與西馬坊相鄰2.5公里,東南3.5公里與上吾其村相界,南下2公里達劉家莊,西3.5公里與卅里舖村接壤。總土地1486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廿里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卅里舖鄉
  • 地理位置:縣治西10公里
  • 屬於:山區
村域地貌,氣 候,水 文,土 壤,人 口,種植業,養殖業,林 業,水 利,農用機具,工副業,商貿業,村貌建設,學 校,衛 生,村政舉要,

村域地貌

屬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北向南稍有傾斜。村北至大張公路為草灘。總土地中,耕地6285畝,占42.3%;鹽鹼地4849.7畝,占32.6%;荒草地1305.7畝,占8.8%;林地528畝,占3.6%,其中苗圃20畝;水域995.4畝,占6.7%;居民點用地579畝,占3.8%;道路占地319.8畝,占2.2%。

氣 候

屬平川中溫半乾旱區,氣象要素同卅里舖村。民國18年(1929)旱災。28年(1939)澇災。1951年7月下旬,午後落雹,鋪地2寸余厚,禾苗摧折成災。1954年澇災。1995年秋澇成災。

水 文

地表有大丁溝,其內泉水流量10.2公升/秒,為淡水泉。地質屬平川區鬆散岩類孔隙水中沖積平原淺埋中等富水區。地表為鹹水,鹹水層0至10米。據15眼井孔揭露,地下水位埋深30米,主要開採層位30至50米。含水層岩性為細砂。

土 壤

母質為沖積物。表層土壤屬潮土類中蘇打鹽化潮土亞類。有機質含量0.6~0.8%,東部則小於0.6%。全氮含量小於0.05%。速效磷含量,村南10~20ppm,村東、村北部為5~10ppm。速效鉀含量50~100ppm。

人 口

全村共有417戶、1462人,其中男744人,男女性別比103.6。當年出生率10.25‰,死亡率7.52‰,人口自然增長率2.73‰。

種植業

耕地有5814畝,其中糧田3198畝,產糧108.7萬公斤,施碳銨、磷肥、磷二銨、尿素、多元複合肥等化肥103公斤。

養殖業

傳統推重養豬,役畜以牛、騾為主。大牲畜和羊作價歸個人以戶餵養,馬銳減,牛、騾增加。大牲畜1042頭,豬713頭。年產肉類132300公斤。

林 業

傳統有楊、柳樹及榆樹,少量杏樹。1949年有楊、柳樹50畝,宅院零星楊、柳20株,榆樹24株。新中國在五十年代栽楊、柳2片,191畝。八十年代搞“千畝方”、平原綠化等,植優種楊樹3片80畝。並在18條路、7條渠旁植楊樹18171株,村內四旁植樹898株。1995年,林地擴大到528畝。

水 利

傳統引清、洪水澆地。1949年有水澆地50畝,人畜用水井5眼。1954年築有全縣第一座小型水庫,壩長62米、高12米,控制流域10平方公里,庫容50萬立方米。配有4條支渠,總長4000米,可灌溉3000畝農田。六十年代建機灌站1處,水泵1台。七十年代,開挖東西方向排鹼水渠5條,南北方向2條;村西北大廠溝下游修小水庫2座,土壩分別長110米,70米,水面分別為17畝和2畝。1980年水澆地1600畝,三水庫容量15萬立方米。八十年代村民多在庭院打深水壓力管井。1984年後國家改灘治鹼中,打農灌機電井。1997年機井31眼,配套29眼,裝機總量196.5千瓦。至此,固定渠道46.78公里,其中防滲渠20.18公里。全年地下水開採量9.37萬噸,其中人畜用水3.1萬噸。

農用機具

有汽車1輛,大、中拖拉機8台、農用三輪車13輛,機械總動力達505千瓦。年用電20萬千瓦時。

工副業

豆腐坊2處,從業2人。有磨麵坊2戶,從業2人;汽車、拖拉機運輸7戶,從業13人;摩托修理2處,從業4人;糕點等食品加工2處,從業2人,從事工副業人員53人。

商貿業

設供銷社分銷店1個,售貨員2人,為村唯一生產、生活用品供應場所。小賣部4處,從業4人。此外,長年外出搞農副產品收購。全村業餘經商134人。

村貌建設

村民居址平坦,海拔1001米至1003 米。由北向南微傾。明代有土堡 (現村東北“破堡子”),有“鋪”房舍。清初,仍存土堡 ,及“汛”房舍。至清末建有廟宇6處,村中真武廟、五道 廟、龍王廟,村西財神廟,村南日官廟及玄天廟和樂樓。自清中葉,村址靠柳林河被淹,向北移半里後建成現代布局,分為東、西兩片居住(見1965年村史)。1949年,有土房985.5間,瓦房116.5間。新中國集體化生產後逐漸興建大隊辦公室、庫房、畜圈、飼養院、磨麵房等,1980年達到110間。1984年村民居址占地255畝。八十年代,特別是九十年代,村民新建房舍增多,建築磚木結構瓦舍,院落向獨家大院發展。1997年村民居址占地579畝,其中房舍1250餘間,下房、畜圈1050多間。存有龍王廟。
自明、清乃至民國年間,是村為宣化經本縣通大同的官道所經村莊之一。曾設“鋪”、“驛”、“訊”。迨1949年,有村際路6條(內含張同公路)。村間道路為通大車土路。新中國成立後,同張公路拓寬、硬化,交通更為便利。七十年代後,村間道路亦成通汽車的公路。民國26年(1937)通郵。1961年架通有線電話,附通有線廣播。七十年代架通有線廣播專線。八十年代中期,桿線丟失中斷。1997年通郵政。通個人電話10戶。

學 校

設五年制國小校,共5個班。學校占地800平方米,校舍建築684平方米,教師7名、學生181名。

衛 生

有個體診所2個,醫生2人,兼賣成藥。

村政舉要

清乾隆十八年(1753)設2牌,牌頭2人主村事。清光緒初年,設甲,有甲長。光緒後期至宣統年間,革新舊制,以鄉領村堡,是村有鄉約3人。有明會組織活動。中華民國初為附村,設村副1人,村內設5閭,閭長5人。20年(1931)升為主村,設村長1人,雇村警1人;村內設5閭,閭長5人。26年(1937)淪陷後第四年,立偽甲公所,設偽甲長1人,偽閭長5人。有一貫道組織活動。34年(1945)冬,共產黨建立村公所,有黨員至少3人。設農會、武委會,開展減租減息。35年(1946)春,貧苦農民分得青苗地1000餘畝。冬,國民黨設立村公所。“黑殺隊”白天把分青苗家戶及共產黨村幹部妻女集中於一院,當眾奸5人。36年(1947)有九宮道、同志會、紅會傳入,建兵農基幹分隊。37年(1948)4月,共產黨復立村公所,設黨小組,屬劉家莊支部。新中國1949年2月,土地改革,貧僱農分富戶土地853畝,糧20石,房72間(內瓦房43間),騾4頭,牛1頭。劃富農9戶,貧農44戶,余為中農156戶,上中農14戶。1950年春,頒發土地證。是年,一貫道26人(女16人),堂壇主8人,九宮道17人,明會21人聲明退道退會。1951年鎮壓反革命中,判刑3人,拘留2人。1952年肅毒,沿戶收繳煙膏。同年組織互助組2個,次年為3個,有農民11戶。1953年始設村共產黨支部,支書1人。1955年冬,建初級農業社,入社股金(畜物折款)3870元。次年轉高級農業合作社,下設6個耕作隊。有社長等社務幹部22人。社員自留地225畝。1958年改為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下轄6個生產小隊。有大隊長、黨支部書記、小隊長、會計、出納、保管員、民兵連長、婦代會主任、共青團支部書記、治保主任等職。是年集體辦公共食堂6個,後來合為2個,全村人共食,直到1961年春方以戶自炊。同年大煉鋼鐵、深翻土地。1959年輪流派勞力去孤峰山水庫參加勞動二年。1961年社員開小片荒自種。1962年劃大隊核算為以6個小隊核算。歸社員自種自留地及每戶0.3畝飼料糧地200畝。1963年公社派幹部駐村,搞清工分等“三清”工作。1964年9月開始搞“四清”,嚴肅查處大小隊幹部違紀行為,清“三定”款2000餘元。後期成立貧下中農協會。清理階級隊伍,審定地主、富農27戶,地富分子7人,其中女1人。撤銷支部書記、大隊長。1966年6月底“四清”運動結束。同年秋“文化大革命”初起,村民自毀房脊獸頭、祖宗牌位。給“四類分子”戴帽子遊街、批鬥等。1967年部分青年社員成立紅衛兵,分兩派,但不影響生產。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大隊長改稱大隊主任,其餘組織不變,直到1978年復稱大隊管委會。推廣大寨評工記分辦法,學大寨列入議程。1970年戰備中打地道1條。1971年累計儲備糧5.5萬公斤。1972年公社幹部組織社員學習批判林彪的文章。1973年清理階級隊伍。1976年毛澤東主席逝世,村民集會悼念。1978年社員們學習檔案、文章,批判“四人幫”反革命罪行。1980年冬,下鄉幹部組織社員學習中央75號檔案精神,討論包產到戶具體事宜。1981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33戶社員承包口糧田208畝,以人承包責任田1047畝,以勞力承包責任田3345畝,年繳承包金5.9萬元。大牲畜、羊折價歸社員私有。1982年公社幹部組織社員討論學習中共中央1號檔案精神,堅定以戶經營信心。1984年,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其餘村級組織依舊。1990年傳入耶穌教,信教者20餘人,其中男2人,在李氏家設 堂。1997年村幹部6人,有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各1人。共產黨員29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