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鎮

廿八都鎮

廿八都鎮,位於江山市西南端60公里,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脈中,素有"浙西南鎖鑰"之稱,交通便利,205國道穿鎮而過。

轄區南與福建浦城縣盤亭鄉、官路鄉相鄰、西與江西廣豐縣嵩峰鄉、桐畈鄉交界,北連我市保全鄉,東接雙溪口鄉。全鎮總面積186.94平方千米(2017年),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9732人(2017年)。1931年始建鎮,199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廿八都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江山市
  • 下轄地區:潯里村,花橋村,楓溪村
  • 政府駐地:潯里村
  • 電話區號:0570
  • 郵政區碼:324119
  • 地理位置:江山市南部
  • 面積:186.94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973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廿八都古鎮
  • 火車站:江山站
  • 車牌代碼:浙H
  • 耕地面積:8100畝
  • 山林面積:169300畝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自然地理,移民古鎮,旅遊景點,地方文化,文物古蹟,商業經濟,民俗民風,廿八都鎮農家樂,隆興齋,古都飯店,陽光酒店農家樂,名都農家樂,浮蓋山農家樂,

概況

廿八都鎮位於江山市最南端,南鄰福建省浦城縣,西連江西省廣豐縣。面積186.94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9732人(2017年)。轄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潯里村。境鎮周山高嶺峻,地形險要。205國道、G3京台高速公路過境。楓嶺關為浙江古代五大名關之一。鎮內有明、清年代民居36幢、寺院11座,保存完整。1991年被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沿革

1950年設廿八都鎮、周村鄉,1958年改廿八都公社、周村公社,1983年改廿八都鄉、周村鄉,1987年廿八都撤鄉改鎮。2000?年,廿八都鎮面積66.9平方千米,人口10876人,轄潯里、花橋、楓溪、五福、西邊、山峰、興墩、嶺頭、崇山、張家山、林豐、富強、堅強13個行政村,距市區直線51千米;周村鄉屬純山區鄉,東鄰定村鄉、雙溪口鄉,西連保全鄉、廿八都鎮,南接福建省浦城縣官路鄉,面積119.6平方千米,共1352戶、4450人,其中農業人口4417人,轄周村、黃倚、岩坑口、白水洋、達薴、楊梅坪、和平、徐羅、招軍嶺、高峰10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41個村民小組,距市區直線42千米/公路71千米。
2004年,撤銷周村鄉併入廿八都鎮,調整後的廿八都鎮轄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潯里村)。2005年末,面積186.5平方千米,人口1.29萬人,轄潯里、花橋、張家山、楓溪、五福、山峰、興墩、嶺頭、招軍嶺、林豐、崇山、富強、堅強、和平、徐羅、高峰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潯里村楊祠弄2號。

行政區劃

江山市廿八都鎮轄潯里、花橋、楓溪、五福、興墩、嶺頭、堅強、山峰、崇山、張家山、林豐、富強、和平、徐羅、招軍嶺、高峰16個村委會。
在險峻的仙霞山脈深處,仙霞關和楓嶺關之間,有一片開闊的谷地,楓溪依依流過,溪邊有一個叫做廿八都的古鎮,至今仍保存著大量風格各異的清代建築群(也有少量明代建築),
鵝卵石鋪就的老街、木排門店鋪、氣勢恢弘的殿閣廟宇,以及色澤如初的彩繪壁畫……基本上都是100多年前的原貌。隨意走進一個院子,站在天井中或廳堂上,雕樑畫棟或精美絕倫的牛腿、垂蓮等隨處可見,有一戶人家的窗格,光是浮雕的花樣就有數十種。這一切都讓人感到神秘、好奇。

自然地理

廿八都地屬浙江省江山市,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交界處,是個“雞鳴三省”的山區古鎮,與周莊、同里、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岭中開闢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紮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
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隻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
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廿八都鎮古村落廿八都鎮古村落
這是當初黃巢開山辟路之時萬萬沒料想到的。各地移民紛至沓來,帶來了不同的方言、風俗習慣以及建築、工藝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碰撞、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魅力的“移民小社會”。
現在鎮上3600多人口中姓氏就有140多個,流行的方言有十來種,稱它是“百姓鎮”、“方言王國”都是名副其實。徽式、浙式、贛式、閩式甚至西洋建築的特徵都可以在這些千姿百態的老房子中找出來。
站在老街當中,高大厚實的外牆、鱗次櫛比的馬頭牆隨處可見,天空往往只露出窄窄的一條縫隙。有的人家特別在大門裡面再建一道高牆,走入正門之後還要拐道彎。不難想像他們當年的心態,家家戶戶都試圖把紛擾的外部世界隔在青磚高牆之外,這一方面符合中國人錢財不露白的心理,一方面也與頻繁的戰亂有關。
不過這一特點與溫州楠溪江的古民居完全不同。楠溪江主要是一些仕途失意者選擇的隱居地。他們退隱在山水之間,以求得某種精神寄託,那裡的民居往往都是低圍牆、敞開式庭院,站在屋內就可看到牆外的青山和藍天白雲。他們陶醉在山水之間,自得其樂,與廿八都商人在深院高牆中自我封閉的心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而實際上,不要說重門高牆,就是大山從來也沒有擋住歷代戰爭的烽火,廿八都從來都不是一個世外桃源。自唐末以來,它曾目睹過數不清的刀光劍影、血的較量,每次改朝換代,每次大的社會動盪幾乎也都會在這條穿越千年的仙霞古道上留下痕跡。宋元之際,明清之際,這裡都曾上演過驚心動魄的歷史活劇,仙霞天險並沒有擋住遊牧民族南下的步伐。曾親眼目睹太平天國的人都已不在了,但親歷過1932年兩次“過紅軍”的老人還有不少。

移民古鎮

移民小社會
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我國惟一一個有百個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鎮
廿八都位於三省交界處,它之所以成為閩北、廣豐等地的土特產和杭州、寧波、金華、衢州等地南北貨、百貨的集散地,完全是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這裡離過去著名的清湖碼頭大致上一天的腳程,在近代交通發展之前,主要是靠水運,溯錢塘江而上的江山船名聞遐邇(郭沫若回憶錄中還提及在杭州閘弄口見到有名的江山船),船到清湖靠岸,到福建、江西東部一帶,就只有走仙霞古道這條惟一的陸上通道了,廿八都自是必經之路。
同樣從閩北、廣豐等地運來的貨物也要到清湖上船,轉運去杭、滬等地。無論從浦城、廣豐,還是清湖到廿八都大約都是一天的腳程,需要歇上一夜,第二天一早再動身,廿八都因此成為三省邊境貿易的重要集鎮,周邊地區土特產和外地南北貨物的集散地,商賈雲集,百業興旺,鼎盛時期至少有50多家飯鋪(兼旅店)、六十來家批發商、幾百家各類中轉貨棧。

旅遊景點

楓溪上的廊橋——水安橋
外來客商、雜夫、流落的敗兵、退役官兵紛紛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據說這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我國惟一一個有百個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鎮。到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廿八都的客家人姓氏就達到80多個,出現了顯赫一時的“四大家族”,即金、楊、姜、曹。現有還有許多地名如姜家上弄、姜家中弄、姜家下弄、楊家弄、楊祠弄、金家弄等,大都依這幾個姓氏命名。大姓的家族都修有族譜,知道自己祖上來自何處,楊瑞球的孫子就自稱是山西楊繼業的後人,言辭間閃射著一絲榮耀。他們家從福建遷到廿八都,到他已經是第9代了。
姜家是大財主,除了開錢莊,也經營商業,從油料到布行,特別是以經營“三籽”(桕籽、桐籽、茶籽)而冠蓋閩北。後來經營煤油,與英國的亞細亞煤油公司打交道,所以姜家有兩個房子有點西洋風味。姜家盛時,生意遠及清湖、蘭溪、杭州、上海、寧波、浦城、福州等地,僅在廿八都街上就有數十家店鋪。
楊家主要是實業,以造紙著名,擁有竹山、草場,後來轉到南北貨交易,生意也做得很大。本地的山林資源特別是竹資源豐富,楊家以經營造紙作坊負有盛名,全盛時有紙槽三十六,年產土紙約4萬擔,銷往周邊各省,乃至全國。楊元亨、楊寶成等經營的布店、染坊到民國時期依然口碑很好。據一位楊家的後人說,他們家過去每當土紙出槽時,僅供挑夫吃飯,一天就得幾擔米,挑夫吃飯時,每人一條扁擔,一次就要放滿一個房間。

地方文化

金家基本上是耕讀之家,以收租讀書為主,不是特別富裕,舊時楓溪街又叫“金半街”,因為靠西邊山腳下過去都是金姓,金家祖上在康熙年間出過一個武舉人,叫金三槍,曾做過三品帶刀御前侍衛。後來家道中落,房子賣給了丁家,成了“丁家大院”。那個院子,整個建築風格有點宮殿式,只是缺乏宮殿的宏大、氣派和幽深。
曹家是地主,廣有田地,大面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福建浦城一帶,也開有南貨店、布店,留下的房子不多,戴笠的姐姐戴春鳳就嫁在曹家,丈夫叫曹世明。曹家在楓溪橋對面留下了一片房子,其中有曹遇卿的房子,他畢業於廈門大學, 1949年後去了台灣,當過“省政府”的人事處長,因為當時的“省主席”嚴家淦曾當過廈門大學校長,他也算是嚴氏門生。

文物古蹟

時代的印記
眾多古建築倖存了下來當地人都說,從仙霞嶺看下來,廿八都的古建築群猶如一把彎弓,老街是弓把,205國道線是弓弦。
廿八都鎮一角廿八都鎮一角
廿八都的興盛主要是依仗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無論從江山、清湖,還是從福建浦城、江西廣豐到這裡差不多都是一天的路程,正好成為宿營地,當年之所以沿街有50多家飯店、旅肆,就是因此。
在數百年的繁華之中,廿八都並沒有發育出近代的商業意識。哪怕在發財致富之後,商人們依然夢想著讀書做官、科舉仕進之路,文昌宮壁畫的內容大半與此有關。他們在有了錢之後,首先想到的也只是建廟宇、修祠堂,最高的夢想無非是修文昌閣(宮)。值得深思的是,文昌宮竣工是1909年,大王廟也建於1909 年,其時科舉早已廢除,外面的世界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早已風靡一時,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已激起無數莘莘學子的共鳴。一年後,廿八都就出現了最早的一所新式國小。離辛亥革命槍響也只有兩年了。
在小文昌閣,我們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留下的對聯:“讀有用書行無愧事,說根由話做本色人”;在“德春堂”中藥鋪,我們還能看到百年前的“止咳保肺片”等商業廣告;在街頭裡弄,在姜家舊宅,我們能看到人民公社到“文革”時期殘存的打油詩、標語、語錄以及漫畫等。
從古到今,廿八都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每個時代的胎記。走進廿八都,最強烈的感受之一,就是這裡至少包含了三個層次的歷史:一是黃巢開闢仙霞古道以來的 1100多年,廿八都作為一個三省交界處軍事要地、商旅要道的歷史,這有千年古道、史冊記載及雄關險嶺可證;二是數百年來作為重要商旅集散地從繁榮到衰落的歷史,這有保存下來的老街、老民居及公共建築為證;三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人民公社、吃公共食堂及“文革”的歷史,這有賽詩牆、漫畫及大量標語、語錄、對聯為證,這樣的地方即使在全國恐怕也不易找到了。

商業經濟

遙想廿八都的鼎盛時期,作坊棧行、飯館旅店、商行店鋪布滿了整條彎曲的街道,日行肩夫,夜宿客商,布店、藥店、煤油店、南貨店、廣貨店……鱗次櫛比。不過,即便是廿八都盛時也只有錢莊,有放高利貸的,但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當鋪。商旅往來的頻繁發展出了一種職業:挑夫,古道上每天都有上千根扁擔在運貨。挑夫一般都有組織,一來就是一隊,有二三十人,幾十擔,一是安全(從仙霞嶺到楓嶺都有土匪),二是發貨一般是批量的。江山船在清湖靠岸,大批貨物長年累月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翻越崇山峻岭,往來於浙江與福建、江西之間。
廿八都鎮經濟廿八都鎮經濟
廿八都老建築中最有特色的是樓閣式的木門罩,上覆黛瓦,檐角起翹,各個部件上又都有精緻的木雕裝飾。
問起1924年出生的金慶康老人,打他記事起廿八都最繁華的歲月是什麼時候,他不假思索地說是民國16年到20年(1927k1931年),民國21年(1932)年以後明顯就衰落下來了。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公路修通,從浙江到福建變得方便起來,廿八都的地理優勢失去了。在仙霞嶺的盤山公路開通之前,南來北往的貨物主要靠的是肩挑,或者是獨輪車(他記得小時候江西人還有獨輪車隊),廿八都是他們必經的歇腳地。
1933年11月,當作家郁達夫來到廿八都時,這裡已經蕭條、冷落。他此行本來是應杭江鐵路局為杭州至江西玉山鐵路通車之邀,順道來探仙霞之險,看廿八都的古建築,卻正好見證了廿八都走向衰落的那一幕。
抗戰期間,許多單位因躲避戰亂遷到了大山重圍中的廿八都,古老的小鎮曾迎來短暫的熱鬧。抗戰勝利後經濟一派蕭條,古鎮一度重組商會,重建店面,試圖重整旗鼓,但隨著內戰打響,時局動盪,商旅不通,加上公路、鐵路通車後特殊地理優勢的喪失,廿八都再也不可能恢復昔日的繁華,終於無可挽回地衰落了。
廿八都之謎

民俗民風

在無數的謎當中,“廿八都”這個地名本身就教人琢磨。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須江建縣時(931年即五代後唐長興二年起,須江改名江山),這一帶已有少量山民居住,地屬須江縣道成鄉。1071年(宋神宗熙寧四年),江山縣在鄉以下設四十四都(“都”相當於村),從縣境東北即現在的一都江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以數字分別命名,這裡排行二十八,故名“二十八都”(或稱“廿八都”)。直到清康熙年間,江山縣沿用明制,分十二鄉四十四都,道成鄉包括二十八都等四個都。這在《康熙江山縣誌》的地形圖上可以看到。
廿八都鎮民風民俗廿八都鎮民風民俗
不管經歷多少王朝更迭、世變滄桑,無論在清以前叫都、叫里、叫莊,還是進入民國以來叫鄉、叫鎮,抑或是共和國成立後叫鄉、叫人民公社、叫大隊、管理區還是叫鎮,“廿八都”這個地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對於這個以數字命名的地名,多少年以後,日本華僑作家陳舜臣還在感嘆:“像二十八都這樣四個字的地名在中國是罕見的。”其實,這樣的地名當初並不罕見,即使現在也不是僅有的,福建南平有一個廿八都,浙江嵊州市也有一個廿八都。在江山,類似四都、五都、廿七都這樣的地名也都還在使用。
“官話”之謎
除了通行的“廿八都官話”,廿八都經常使用的方言至少還有9種,包括“江山腔”、“浦城腔”、“廣豐腔”、“灰山腔”、“嶺頭腔”、“溪下腔”、“河源腔”、“下浦腔”、“洋田腔”等。一個方圓不過十數里的小山谷中竟然有這么多活的方言,確實算得上“方言王國”。據楊展三先生說,北京有一位研究語言的女博士,在楊家大院住了半個多月還捨不得離開,她說,中國的大部分鄉村或集鎮因為聚族而居,同村人往往同宗,姓氏、語言都比較單一,廿八都卻是南腔北調,同時又有自己統一的方言——“廿八都官話”。
廿八都的民居建築基本上是黑、白、灰三個色調,古樸淡雅。
方言的多樣性最能反映廿八都移民的特徵,“江山腔”、“浦城腔”、“廣豐腔”無須多說,“灰山腔”實際上是江西宜黃口音。600多年前,江西撫州府宜黃縣很多人到這裡來開石灰窯,燒石灰,推動了廿八都造紙手工業的發展。他們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並一直講自己家鄉的方言,他們的聚居地因此而叫做灰山,他們的方言被叫做“灰山腔”。灰山人賣了石灰,一定要買幾兩酒和豆腐坐在店裡邊吃邊談天,所以這裡有豆腐店而兼酒店的,到民國時還有六七家,也算是一個特色。“嶺頭腔”實際上是福建汀州方言。“溪下腔”是福建泉州、莆田一帶方言,也稱下府腔,是指福建下八府的方言。“洋田腔”、“河源腔”,是位於浙、閩交界的浮蓋山麓兩個小村落使用的方言,受浦城方言影響較大,又有所不同,基本上屬於一種方言的變種。這些方言的存在大致上將廿八都先民的源頭說清楚了。
廿八都鎮地方特色廿八都鎮地方特色
最讓人費解的還是“廿八都官話”,當地人也叫“正字”,通行於整個廿八都,和屬於吳語系的江山話截然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廿八都音系”(《衢州市志》)。不過它雖然保留了“官話”的特點,但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也受到了附近江山等地方言的影響。他們叫孩子為“娃仔”,女孩子為“女娃仔”。凡有小的意思都叫 “仔”,什麼狗仔、貓仔、牛仔、豬仔、羊仔等,連小沙鍋也叫“泥鍋仔”或“風爐仔”。
這一語言是如何形成的?有一種說法是,清初在仙霞關和楓嶺關之間設立“浙閩楓嶺營”,游擊衙門設在廿八都,“官話”就是駐紮廿八都的守關清軍的通用語,“官話”其實不過是關外口音,因此也稱“關話”,俗稱“廿八都腔”。
廿八都人後來在遙遠的東北丹東遇到知音,找到自己語系的源頭不是偶然的。楊慶山老人說,抗美援朝時,鎮上有幾個青年參加了志願軍。部隊在丹東停留時,他們吃驚地發現當地的方言幾乎和“廿八都官話”一樣,於是恍然大悟———“官話”不就是“關話”,山海關外的一種話嗎?據說幾位年輕人曾禁不住喜極而泣。
“廿八都官話”不僅遠在東北找到了源頭,而且近與衢州開化古代著名商埠華埠鎮的方言,遠到雲、貴、川的語言都有神奇的相通之處,所以另有一種說法稱,廿八都方言中雲貴川語系占比例較大,因為當年與黃巢對陣的高駢部隊多系雲貴川人,也多有流落廿八都一帶的。但這只是一種猜測,並不足信。
“百姓”鎮之謎
廿八都(包括所屬的13村)1萬多人口中至少有146個姓氏,僅鎮上的3600多人口中現在就有141個姓氏,是名副其實的“百姓”鎮。據統計,現在的十二大姓是:陳、戴、王、李、謝、徐、劉、楊、黃、周、金、饒,昔日“四大家族”中的楊、金兩姓還在其中,姜、曹已不是大姓,可見變化之大。
一般的鄉鎮都有百種以上的姓氏,但一村一地普遍都是聚族而居,某一姓氏占多數人口,而在廿八都146種姓氏中,人口數量最大的陳、戴、王、李四姓也不過是超過了500人而已,各占全鎮人口的6.1%-7.5%,其他姓氏所占人口比例更低。
有研究表明,在這146種姓氏中只有40個姓是因婚嫁遷移原因造成的。由於地處相對閉塞的山區,人口婚嫁遷移的地域範圍很小,這一因素對廿八都的姓氏分布影響較少。
造成“百姓”鎮的主要原因是歷史上的移民,雖然在146姓中只有47姓有歷史遷徙地的記錄,但這個47姓卻占了總人口的近95%,比較真實地反映出廿八都移民的來源,他們主要來自浙、閩、贛三省交界的江山、廣豐、浦城,以及福建、江西其他地方(包括福建沿海、泉州等地)。從廿八都的方言來看,也是吻合的。
清初是一個移民的高峰,許多大姓都是這個時候遷徙來的。這些廿八都人的祖輩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作為棲息地,也並不是因為這裡的生存環境多好,無非是他們原來的處境可能更加惡劣。廿八都四周的大山、關隘的拱衛似乎帶來了某種安全感,儘管上千年來險峻的山嶺從來沒有使楓溪谷地免於刀兵和廝殺,但在一次次動盪的亂世中,相比之下,這塊谷地還是要顯得平靜一些、安穩一些。特別是清代 “三藩之亂”後有過長達180多年的安寧,使得廿八都在商業上迅速繁華起來,移民紛至沓來,“百姓”鎮大體上也是這個時候才最後形成的。

廿八都鎮農家樂

隆興齋

隆興齋座落於廿八都鎮鎮中心,毗鄰香爐山、浮蓋山等景點,緊鄰東嶽宮、文昌宮、楓溪十景等名勝古蹟,地理位置優越,酒店餐廳設有高,中,低檔菜譜,有個人餐,經濟餐及百人以上大型旅遊團隊餐等, 此外,飯店還設有卡拉OK室,讓您在閒暇時間可以得到休閒與放鬆,盡享美好時光。

古都飯店

廿八都鎮古都飯店農家樂位於廿八都鎮中心(老汽車站邊),交通十分方便。店門口可停車輛10多輛,是目前廿八都接待遊客最多的一家農家樂經營店。該店自2002年開業以來,總共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該店的農家特色菜主要有:廿八都鳳爐仔、廿八都山藥、觀音、馬蹄菜等特色菜10餘種,該店年接待18000人次遊客。

陽光酒店農家樂

廿八都鎮陽光酒店農家樂位於廿八都鎮集鎮中心,205過道邊,交通便利。該農家樂設有70M2的停車場,可容納10輛左右的小車,經營面積為220 M2,一次性可接待遊客70人,有標準客房12個,可安排住宿20人。年接待3000人次遊客,年營業額8萬元。店內衛生整潔,配套設施具全。該店主要經營農家特色菜:廿八都豆腐...

名都農家樂

名都大酒店座落於廿八都鎮鎮中心,毗鄰香爐山、浮蓋山等景點,緊鄰東嶽宮、文昌宮、楓溪十景等名勝古蹟,至頂樓可遙望整個廿八都古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酒店共有客房10多間(單間、雙間、多人間),每間客房均設有空調、彩色電視、熱水器等設施, 酒店餐廳設有高,中,低檔菜譜,有個人餐,經濟餐及百人以上

浮蓋山農家樂

充分利用廿八都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獨特的生態、山水、人文等資源優勢,以古鎮的人文景觀、浮蓋山的自然風景和雪嶺的生態資源為依託,在對洋田至浮蓋山景區停車場地段進行形象改造的基礎上,種植以水果為主的生態旅遊觀光園區,建設以農民民眾為主、吸收工商企業為輔而投資興建的農家樂,讓遊客親身體驗、體味“爬青山、趟綠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