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村(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楓溪村)

楓溪村(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楓溪村)

根據《廿八都鎮志》記載:廿八都鎮楓溪村村委會駐廿八都,以駐地段命名.解放初為廿八都鄉三村,1956年為楓溪農業社,1958年為廿八都管理區楓溪生產隊,1961年為廿八都公社楓溪大隊,1983年底改名為廿八都鄉楓溪村民委員會.轄根塢、林家棚、藤塢、竹瓦亭4個自然村和廿八都一部分。 1966年,土地總面積9717.15畝。其中,耕地1395.20畝,園地532.80畝,林抵617.40畝。2004年,耕地面積900.62畝,其中水田787.62畝,旱地113畝。共有居民343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溪村
  • 地理位置:江山市廿八都鎮
歷史沿革,人文古蹟,楓溪橋,水星廟,古建築,文昌閣,文化遺存,新農村建設,

歷史沿革

楓溪村自唐起,宋、元、明、清歷代都在此設立驛站,是一個歷史文化村。村內現有小文昌閣、萬壽宮、水星廟、水安橋、丁家大院、福祿壽僖門樓等古建築約20處,其中萬壽宮、小文昌閣和丁家大院的建築面積都超過1000平方米,著名的“楓溪十景”,大部分都在村域範圍。古建築多以明清時期古民居為主,其建築形式千姿百態,有徽式的馬頭牆、浙式的屋脊,贛式的檐櫞、閩式的土牆,甚至有歐式風格的門庭。雖然風格各異,但和諧共存,相得益彰。

人文古蹟

楓溪橋

沿著楓溪,由北向南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於楓溪之上的楓溪橋。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楓溪橋,是單孔石拱橋,呈半月形,橋身全部由青石砌築,橋台、橋欄及上下台階都用青石板鋪設。橋上長滿了青藤,橋下水聲依依,站在不遠處的水埠上,半圓的橋拱與水中的倒影正好構成一個圓,水波蕩漾,恍如一輪圓月,被譽為“楓橋望月”。

水星廟

走過楓溪橋,便是建於清同治七年的水星廟,前後兩進,前進是山門和戲台,後進是供奉真武大帝和道教諸神的大殿。山門入口的上部是戲台,大殿和兩廂的院落構成觀眾廳,是演戲和居民聚會的場所。整個道觀將建築、木雕、繪畫、文學融於一體,少了一絲宗教的肅穆,而多了民俗的親和與平易。

古建築

楓溪村是廿八都古鎮旅遊保護與開發二期項目實施的重點村落,目前尚未進行大規模旅遊開發,兩旁街道顯得有些破敗和落寞,眾多明清古建築和歷史遺蹟散布其間,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村里民風淳樸,沿街舊宅不少都是大門敞開,精美的裝飾雕刻隨處可見,只需和老鄉打聲招呼,他們都會客氣地讓你進去參觀。南北向的街道兩側,除了少數店門外,多是村民們自家的起居室,很多村民家裡還掛著自製的臘肉。臨近中午,不少村民在街道邊擇菜、就餐,生活氣息濃郁。
楓溪村

文昌閣

村裡有座文昌閣,布局嚴謹,結構精緻。廿八都人靠經商致富,鎮裡有兩座文昌閣,反映了廿八都人內心崇尚“學而優則仕”的情結,並以此激勵後代。再往南走,有個“福祿壽僖門樓”,青石門框上有四個篆字,但這到底是什麼字,至今還是個謎。“有人說這是四個不同寫法的‘壽’字,有人說這是‘福祿壽僖’,但包括研究古建築在內的教授都不確定這幾個到底是什麼字。”隨行的楓溪村村委會委員舒祥有介紹。聽了介紹,來自上海的遊客,好奇地按下快門,不斷地對門樓進行拍照。

文化遺存

廿八都位於大山深處、群山環抱、水質純淨、空氣清新,楓溪村長壽老人較多。在一條弄堂里,筆者見到了王雙香老人。86歲的她,身體健朗,除了會說“廿八都官話”,還會“江山腔”、“浦城腔”、“廣豐腔”等多種方言。
作為歷史文化特色村的楓溪村,更是保留了山歌、舞龍燈、劃旱船、踩高蹺等各色民俗文化表演和滑石塊、廿八都剪紙等民間藝術。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沿街進行走旱船、踩高翹、舞獅子、玩龍燈等喜慶活動。小街則成了歡樂喜慶的舞台。

新農村建設

而今的楓溪村是廿八都鎮新農村建設的領頭軍,在新一屆村兩為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楓溪村整體呈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一幢幢具有古民居建築風格的高樓拔地而起的,流經山峰、潯里、花橋、楓溪的楓溪溪也一改往日的渾濁,變得清澈見底。隨著新農村步伐的日益加快,楓溪村的燈光籃球場也在規劃之中,將在08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古鎮隨著楓溪村的提升,也變得更有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