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繼五代
柴窯瓷器的燒製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制瓷工藝的創新熱情,創造出了耀變瓷,玉胎瓷,同時在建窯風格影響下,結合耀州窯的捏塑和劃花工藝技術,產生了新的瓷器風格——
鈞窯瓷器。並生產出了鈞窯筆洗等令人神奇的生態瓷。生態瓷就是指在不破壞胎和釉的
礦物的自然活性,並能按照人的意願表達,使瓷器永遠保持在自然狀態下的活性的礦物本質,又能呈現人所需要的色,光及各種紋理。優質寶石因其內部結構的緻密而壓力強度也非常大,裡面的壓強在不停地向外釋放,帶出多種礦物粒子與光粒子相遇,在表面形成發光膜,寶石的光彩在發光膜里變幻無窮。如果瓷胎能夠做到像寶石一樣透氣,並適時向外釋放壓強,並帶出寶石釉里活性的礦物微粒,瓷器的光彩就能夠隨著光照的變化而變化。由於柴窯的釉層不是緊貼在胎面上,而是釉層與胎體間留有間隙,而胎體又是多層狀結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胎體有著足夠的壓力釋放(參見《中文百科.柴窯》)。柴窯的光彩流光四溢其色正碧。圖2,圖片被放大後可以看見紫外線被擋在發光膜外,所以我們人眼所看到的柴窯發色,就是紫外線在實時的變化中,所謂“耀變”,就是在燒好的素胎上施以雙層釉,(一種帶白色斑點的何非石做釉),在燒制過程中流動擠壓形成。當光線照射時在胎壓的反作用力下,斑點周邊的礦物微粒向外反射藍色光束,並在其釉面的發光膜中瑩透呈片狀或霧狀等……屬於散射型光斑。而鈞窯筆洗由於氣泡呈有規則的排列,形成不同紋理,紫外線在凸起的氣泡中被溫和地放大,顯得柔和而美麗。多姿多彩的耀變光在發光膜里變幻無窮,屬於聚合形光斑。總之,與柴窯一樣,幾張照片只能反應出其萬千美麗的幾個瞬間。
工藝特色
主要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兼燒盒、罐、壺、燈、爐、缽、
梅瓶、冥器等,在宋代盛產黑釉瓷而
聞名於世。足底有“
供御”、“進盞”字銘的,應是為宋代宮廷燒制的貢品。黑釉盞的特徵:胎含鐵量高,一向有“
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刀法自然,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釉面有明顯的垂流和
窯變現象,有“
兔毫”、“油滴”和“曜變”及“
鷓鴣斑”等有名的品種。
宋代是建窯的發展時期,以燒黑釉器而著稱。兔毫斑、鷓鴣斑、曜變等釉色的名品就出在這裡,以茶盞為多。
在建窯黑釉盞盛名的影響下,各地的仿燒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
武夷山以北的幾十處瓷窯之外,還有江西的
吉州窯,四川、山西、陝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燒的,形成了以建窯為首的建窯系。
建窯的黑釉屬於結晶釉的範疇,含鐵量高達8% 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
由於宋代
鬥茶風尚盛行,而主燒適宜為鬥茶的黑釉
茶盞,亦稱建盞,以
水吉鎮窯製品為最,北宋後期曾為宮廷燒制鬥茶使用的黑釉盞,並於器底刻"進盞"、"供御"字樣。建陽窯產品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俗稱,或名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盞內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
歷史傳承
建窯以產
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
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
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
黑盞,部分
茶盞底部刻印有“
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
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
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仿燒代表的窯口有:
福清窯,
武夷山窯和茶洋窯。以福清窯數量居多,武夷山窯的加
金彩的器物為貴(窯址中發現殘片若干,唯一四件完整器現存於日本某博物館中),茶洋窯年代最晚。
建窯特徵
1.胎體厚重堅緻,胎色紫黑。
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其流淌下垂的
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
3.建窯器物以
碗盞為多。其造型口
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
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圖書信息
書 名: 建窯
出版時間: 2011年6月1日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元
內容簡介
《建窯》主要以介紹陶瓷文化旅遊為主,研究的方法在儘可能匯聚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建窯窯址實地考察,從窯爐、窯具和具體窯場的瓷片為切入點,來系統整理建窯古瓷的器形、釉面裝飾、瓷胎、圈足、底款等,從宋代建窯名瓷的起點研究產品工藝;並通過對其形成歷史名窯的文化形態、歷史和人文環境、自然狀況的研究,闡述自己對建窯之所以成為一代名窯的見解。即試圖從微觀和巨觀的層面上,去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與方法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遺址現狀與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與交通
2.歷史沿革與生態環境
3.窯址分布與窯系
第二節 歷史源流
1.窯址創燒年代與下限
2.歷代產品燒造情況與窯場性質
第三節 產品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四節 建瓷的對外貿易
第二章 窯址遺物及產品工藝
第一節 產品工藝特徵
1.成彤
2.器具
3.燒成
第二節 胎釉
1.瓷胎
2.釉色
3.底款
第三節 造型
第四節 手工裝飾工藝
1.建窯與吉州窯黑釉瓷產品的關係
2.建窯與北方窯黑釉瓷產品的關係
第三章 時代背景與文化形態
第一節 社會環境與文人品位
第二節 茶文化與生活方式
1.宋代飲茶方式與貢茶
第三節 建盞的人文內涵與文化影響
第四章 瓷業傳承與文化產業開發
第二節 當代建窯黑瓷傳承、作偽與辨識
1.當代建窯黑瓷藝術的傳承
2.當代建窯黑瓷碗盞的作偽與辨識
第三節 建窯文化資源評估與文化產業開發
建窯古瓷器標本圖典
1 北宋建窯黑釉斗笠盞
2 北宋建窯紺黑釉斂口碗
4 北宋建窯兔毫黑釉盞(殘)
5 北宋建窯油滴黑釉盞
6 北宋建窯茶葉末褐釉盞
7 南宋建窯茶葉末褐釉斂口碗
8 北宋建窯柿紅釉斂口碗
9 南宋建窯柿紅釉撇口小盞
10 北宋建窯紫金釉斂口盞
11 北宋建窯灰皮釉撇臼盞
12 南宋建窯灰皮釉小盞
13 南宋建窯灰白釉小盞
14 南宋建窯龜裂釉小盞
15 北宋建窯醬釉盞
18 北宋建窯油滴黑釉盞(殘)
19 北宋建窯金油滴瓷片
20 北宋建窯藍油滴瓷片
21 北宋建窯油滴黑釉小盞(殘)
22 北宋建窯紺黑釉小盞(殘)
23 宋建窯油滴褐釉缽殘片
24 宋建窯香斑(和尚頂)褐釉缽殘片
25 北宋建窯黑釉盞(殘)
27 北宋建窯黑釉“供御”款
29 北宋建窯青釉“供御”款
30 宋建窯各種“供御”款
31 北宋建窯陽文反體“供御”款墊圈
32 北宋建窯“造□”款
33 宋建窯各種“造□”款
34 北宋建窯“官”字款
35 北宋建窯“寅”字款
36 北宋建窯“上”字款
37 北宋建窯“新窯”款
38 北宋建窯“王爾”字款
39 宋建窯“皿”字款
40 宋建窯黑釉“一”數字款
42 宋建窯兔毫黑釉“八”數字款
43 宋建窯黑釉“九’’數字款
44 宋建窯兔毫黑釉“十八”數字款
45 宋建窯“兩六”數字款
46 宋建窯黑釉“四一”數字款
47 宋建窯柿紅釉“四六”數字款
48 宋建窯黑釉大碗(殘)“五四”數字款
49 宋建窯系黑釉盞
50 宋建窯系黑釉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建窯又獲福建文博成就殊榮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福建文博成就”(53項)中,我市水吉(建窯)宋元窯址榜上有名(全省文物、考古新發現共23項,其中南平市5項)。這是該項目繼1999年獲得“建國五十年來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之後獲得的又一殊榮。
建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窯場,以生產黑釉瓷器著稱(俗稱“建盞”)。建盞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並一度進貢宮廷,而且流傳日本、韓國等海外國家和地區。1989――1992年,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館和建陽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建窯遺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科學發掘,清理了唐代至宋末元初的龍窯11座,獲得了大量的實物標和不少珍貴文物,基本摸清了建窯發展的歷史脈絡,為全面、系統地了解建窯增添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