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路(河南省鄭州市建設路)

鄭州市區西部的建設路,是鄭州市區的一條東西主幹道和西大門,它寬廣整潔,綠樹成蔭,花香四溢。汽車、電車及其他非機動車輛、行人,各行其道,車水馬龍晝夜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州市建設路
  • 所屬區域: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建設路位於鄭州市中原區,是鄭州市區的一條東西主幹道和西大門。
說起它的變遷,老鄭州人和在建國初期曾參加鄭州建設的人們記憶猶新。它的原址,建國前是鄭州西郊僅有的一條坎坷不平的土馬路,人稱“官大路”,是鄭州通往洛陽的公路,也叫鄭洛公路。
碧沙崗公園碧沙崗公園
它從鄭州西關起,路經碧沙崗,往西穿過三官廟大街,沿宋莊北隅入小京水、須水,過滎陽、鞏縣,直至洛陽東門。
據說明末崇禎十年(公元1642年)五月初四李闖王攻打鄭州時,大軍出洛陽,就是順這條路下鞏縣,克滎陽,長驅直入鄭州,勢如破竹。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挾光緒從西安迴鑾,就是從此道駐蹕鄭州。
民國初年,“官大路”被改名為鄭洛公路,傳說日寇侵華時,欲出師攻打洛陽,認為鄭洛路與“正落路”同音,犯了他們的忌諱,又將此路復名“官大路”。

歷史沿革

建國前的“官大路”坎坷不平,來往車輛大多是鐵輪的“硬腳車”,把路面軋成4條半尺深的車轍,車轍兩邊浮土尺余深,晴天塵土飛揚,來往行人難睜雙眼,雨天泥水交加,行人舉步艱難。“官大路”從碧沙崗往西便是深溝(三官廟往西遺址尚存),進入深溝最深處,與兩邊地面相差10米之多。
大白天,溝內經常發生攔路搶劫或殺人案件。西郊民眾進城必須成群結幫而行,太陽落山後,人們不敢在溝內行走。每逢暴雨,路兩邊的積水爭向溝內流瀉,溝內流水浩蕩,猶如大川,因此,鄭州西郊的人們也稱它為“大路溝”。溝兩旁地勢起伏,溝壑縱橫,墳塋遍野,雜草叢生,農田荒蕪貧瘠,除碧沙崗外,僅有的幾個村莊也殘垣斷壁。還有幾座破爛不堪的燒磚土窯。
建國後,這條路舊貌換新顏。“一五”期間,鄭州西郊被確定為工業區。
建設路建設路
1953年始,為配合西郊城市建設,對此路進行修築。
1953年至1954年,修醫學院至鄭棉一廠段,長3150米,寬9米,為碎石路面,初稱西十里舖紗廠交通道,後定名為建設路。
1955年向西延伸至秦嶺路,1957年加柏油,1958年向西延伸至賈魯河橋,此段定名為鄭上路(先後4次擴建成現狀),1959年將嵩山路至伏牛路段長1942米的原“官大路溝”,運土2.5萬立方米填平順直,建為26米寬的街心花壇。
1971年4月,拆除街心花壇,擴寬成44米的路面,成為鄭州最寬的一條道路,據說當時為備戰,按可起降飛機的標準才建得這樣寬。
1984年又分隔成快、慢車道,快車道與慢車道有4米寬花壇相隔,內栽雪松和月季花、綠蘺,空地還種植有草坪。
2002年鄭州市地名辦公室將東起秦嶺路、西至賈魯河柿園橋的鄭上路併入建設路,達到“一路一名”的要求。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建設路。

地圖信息

位置:鄭州市中原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