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遺產

建築遺產

《建築遺產》雜誌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與同濟大學共同主辦。《建築遺產》以科學與藝術的“聯姻”和歷史與未來的交融為願景,兼具學術探索性、工程示範性和藝術鑑賞性,致力於建構跨學科、跨文化的國際化學術交流平台,為提升我國城鄉建設與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水準做出貢獻。該期刊常設有“研究聚焦”“理論與歷史”“遺產圖說”“案例解析”等欄目,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讀者為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土木工程,以及歷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設計者與管理人員,大專院校師生,建設部門及相關企業界人士,以及各界文化遺產愛好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鄭時齡教授擔任該刊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常青教授擔任該刊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築遺產
  • 外文名稱:Heritage Architecture
  • 語言:中文
  • 類別建築科學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 主辦單位: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濟大學
  • 編輯單位:科學出版社、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創刊時間:2016.2
  • 出版周期:季刊
  • 國內刊號:CN10-1071/TU
  • 國際刊號:ISSN2095-7289
簡介,欄目設定,出版背景,

簡介

《建築遺產》創刊號於2016年2月正式推出。2016年3月7日《建築遺產》創刊發布會在同濟大學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裴鋼,中國科技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鵬到會致辭。
林鵬董事長向與會嘉賓介紹了科學出版社作為科技出版“國家隊”和“科學家的出版社”,與新中國科技事業一路同行的歷史和打造“中國科技出版旗艦”的時代使命,並預祝《建築遺產》在專家的細心培植和共同開展的有效學術推廣下迅速成為行業名刊、大刊,祝願兩家主辦方的學術出版合作能取得越來越多的成果。裴鋼校長在致辭中說道,《建築遺產》的創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同濟大學作為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導向的大學,要利用好《建築遺產》這個平台,使其成為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同時,也要利用好這個契機,創新運轉機制,進行學科整合,與科學出版社開展更多的合作,使我們對遺產保護的宣傳傳播到全世界,提升中國重新崛起的軟實力,為國家做出最大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吳良鏞,上海市建築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羅小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傅熹年分別為《建築遺產》創刊寄語。
吳良鏞院士表示,在國家經濟與社會快速轉型發展的今天,更有必要在人居環境學科及建築遺產領域建立研究與保護的交流媒介,展現其理論與實踐活動的成果。《建築遺產》學刊的問世適應時代的需求,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專業學術園地。羅小未教授認為,過去我們對老建築保護存在著一些比較簡單化的看法,當前城市在舊城更新中,越來越尊重歷史,更加強調老建築的再利用問題,在最佳化功能中可有多種模式和方法。傅熹年院士說,在當代中國,建設活動威脅到留存至今的大量傳統民居等風土建築遺產與近現代建築遺產,如何儘可能地搶救這些寶貴的建築遺產,需要學術界進一步更新理論思路和研究與保護的方法,進行更具現實及未來意義的挑戰性探索。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鄭時齡教授擔任《建築遺產》雜誌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常青教授擔任該刊主編。學術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由國內外建築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故宮博物院、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為顧問單位,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為協辦單位。
據該刊主編常青院士介紹,《建築遺產》以科學與藝術的“聯姻”和歷史與未來的交融為願景,兼具學術探索性、工程示範性和藝術鑑賞性,致力於建構跨學科、跨文化的國際化學術交流平台,為提升我國城鄉建設與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水準做出貢獻。

欄目設定

該期刊常設有“研究聚焦”“理論與歷史”“遺產圖說”“案例解析”等欄目,為季刊,大16開本,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讀者為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土木工程,以及歷史學文學藝術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設計者與管理人員,大專院校師生,建設部門及相關企業界人士,以及各界文化遺產愛好者。

出版背景

在該刊創刊號2016年第1期上,刊有鄭時齡院士撰寫的《上海的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及其反思》和常青院士撰寫的《對建築遺產基本問題的認知》等文章。鄭時齡院士在文中指出,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起始階段、實驗性保護階段和當前的深化保護階段。由於文化傳統、管理機制、建築法規、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等因素的差異,以及歷史形成的現狀,上海的建築文化遺產保護有著特殊的體制和技術問題。常青院士在文中基於理論與實踐的思考,從基本概念範疇與問題的闡釋出發,對建築遺產保護與再生這一專業領域的發展主線、前沿及其中西語境差異,作了系統的梳理和整合,並從中西比較的視角,討論了城市更新中的歷史空間轉化與再生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