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符號學意義上,建築的外觀、材料、用途等等,都從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來,獲得非建築學的文化意義,從而形成一個類似語言符號系統的意指系統。建築元素依照意義生成的規則相互組合,向人們傳遞視覺信息。建築符號的意指系統由諸多建築元素的集合和建築規則所組成的代碼構成。符號通過建築代碼生成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築符號學
- 外文名:architectural semiotics
- 分類:句法 語義 語用
- 組成:建築元素的集合和建築規則所組成
- 手法:複製 、提煉 、變異 、重複
簡介,歷史,組成,造型設計,
簡介
符號學(SEMIOTIC)研究在於揭示符號的性質、運作方式和在運作過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蘊。埃科(UMBERTO ECO)在《符號學原理》中,根據符號的來源和目的將其分為兩類。“某些符號是為了意指而製造出來的客體(OBJECT),而另一些符號是為了滿足某些功能的需求而製造出來的客體。”而建築符號,就是後一種,它之所以具有實用功能,恰恰是因為“它們被解碼為符號”。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在《物體的語義學》中寫道:“意義從來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的產物;然而,在我們的社會裡,這一文化現象不斷的被自然化。言語令我們相信物體處在一個純粹及物的境況中,並將意義現象再次轉變為自然。我們相信自己處身於一個由用途、功能、對物體的完全駕馭所形成的實踐世界中,而實際上,通過物體,我們也處身於一個由意義、理由、託辭所構成的世界中:功能衍生出符號,而這一符號又被重新轉化為功能的展示。我相信正是這種將文化轉換為自然的過程才確立了我們社會的意識形態。”
對於建築,情形正是如此。建築的每一個部件及其組合無疑具有其特定的使用功能,然而各部件的任何一種具體形式實際上都蘊涵著我們的經驗和歷史,表達著豐富的意義。“用處除了掩飾意義之外別無所為。”(羅蘭·巴爾特) 但在當代,建築所表達的的意義卻往往遭到只注重實際功用的社會意識的遮蔽,“被轉化為功能的展示”。建築符號學的文化功能,便在於“重尋失去的能指”,揭示這種遮蔽背後的意識形態。
歷史
符號學在50年代後期的義大利被引進到關於建築的爭論之中,在60年代的法國、德國、英國關於符號學在建築研究中的套用問題開始得到討論。這個階段也是符號學的發展盛期。在1980年,由傑弗里.布羅德本特、理察.邦特和查爾斯.詹克斯編輯的論文集《符號、象徵和建築》討論了建築符號的理論問題。這部文化集強調了義大利建築符號學的傳統,這是一種受到法國結構主義集強調了義大利建築符號學的傳統,這是一種受到法國結構主義和義大利符號學影響的傳統。
在1969年,由查爾斯.詹克斯和喬治.貝爾德編輯的《建築中的意義》包括四篇論文,主要討論了建築學和城市學對符號學概念的使用問題。由於將建築學的問題處理為"語言"問題,因此建築學就可以在信息和交流方面予以考慮。
組成
一般來說 ,符號學有三個組成部分 。
1)Syntactics譯為句法學。主要研究符號本身的關 系和規律 ,也就是符號與符號之間 的關係和出現的規律。
2)Semanti 譯為語義學。研究符號與符號所代表的概念或物的關係 ,即研究“能指”如何表達“所指”。“能指”和“所指”是符號學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術語 ,索緒爾認為一個符號是 由能指和所指兩個部分構成的實體 ,這兩個部分通過約定俗成的方式相聯繫。所指與能指的關係如表 1所示 。比如 ,單字與它所代表的概念是純屬任意的:“馬”是指抽象 的馬這個概念 ,並非指 日常生活 中的 白馬或黑馬等任何 真實存在 的馬 。用能指去命名所指概念 ,完全是任意 的,完全是約定俗成。我們一旦認定那類 四條腿 的動物叫馬 ,就不能再叫它為牛或羊等其他名稱 ,否則人們便不可能交流 。建築作為符號體系研究 ,就有怎樣認識能指和所指的統一關係問題。比如賴特所設計 的草原別墅 (羅 比住宅 ),從符號學看 ,草原別墅是個符號 ,建築平緩的屋面 ,深深 的挑檐 ,層層疊疊的陽台、平台和花台,巨大的壁爐和煙囪,形式是“能指”,這個“能指”讓人感受到的就是普通美國人的理想的溫暖親切的家(home),因此“所指 ”就是這個抽象的家 。形式傳達出的信息(code)被普通 民眾譯成“家”這個抽象概念(decode),這也是符號學研究給建築設計 的啟示。
3)Pragmatics(語用學)研究符號與人的關 系。語言藉助約定俗成的方式 ,從而達到個體 間交流的 目的。“建築”這個詞 ,懂中文的人的理解完全是約定俗成的,如果我們用“architecture“,那只有能夠使用英語這一符號體系的人才能理解。由此要表達“意義”,只有通過慣用的理解方式 ,使用者若不藉助於約定俗成的理解方式 ,是不可能理解的,或是只能歪曲地理解。符號語用學 的研究涉及到了人 的反映 ,因此不 同時代 ,不同對象 ,不 同國度的人看到同一座建築有不 同的反映 ,評價會有差異 ,而且就算是對同一建築 ,在不改變其任何功能 、形式 的基礎上 ,同一個人在此時此地的感受和彼時彼地 的感受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 。以符號學的角度來分析 ,建築創作 、建築審美、建築評論 中許 多糾纏不清 的問題或各執 己見的分岐往往都發端 於不同的思想體系對建築語義表達的不同認知。也就是說 ,一種信息 ,對不熟悉它 的人或對不屬於同一體系的人來說 ,是不可理解的 ,因此 ,對同一幢建築 ,外行與 內行之間、內行與內行之間往往有不同的評價。
造型設計
建築符號要達到把信息傳達給人 的 目的就要掌握 和運用一些規律和手法。在長時間的創作實踐 中,近代建築師依據符號學的啟發總結 了一些造 型手法 ,並試 圖藉助這些手法突出建築藝術的信碼 ,引人注目,傳達信息 ,留給接觸他們 的作品的人 以深刻的印象 。常見的手法主要有複製 、提煉 、變異 、重複。
1)複製。複製 主要指將歷史建築 中的元素、符號套用到新建築中 ,且又不改變該符號的基本特徵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 ,建築造型要準確地傳達其特定的意義 ,就要有相關的能被人理解的造型符號,舊的造型符號 已被大眾熟知 ,但認知新的造 型符號則和學習語言的過程有些類似 ,需要一個過程 ,在新的建築造型成熟前 ,人們也往往更樂於接受熟悉 的建築信碼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建築造型元素在其歷史產生因素不復存在後 ,仍然在建築領域繼續發揮著作用。就如出現頂在現代建築頭上的古建築“大屋頂”和用混凝土複製的古代木建築構件。
2)提煉。提煉是指通過將那些最有傳統特徵並富有一定文化含意 、為人們熟悉 的造型 、構件或者空間形式加 以抽象 、簡化 、或是適 當變形 ,使其與傳統符號之間有神似的聯繫。通過對傳統建築的造型元素進行提煉 ,提煉後 的特定形式符號在新建築中承擔視覺關聯的作用 ,暗示與傳統建築文化 的一脈相承 ,以符合人們的心理認 同。在這個過程中 ,傳統符號經過加工 ,再利用時 ,往往被重新組織到一套新的空間邏輯體系和功能 中去,在意義上也會有程度不 同的轉變和延伸 ,通常 以比原始符號更豐富的涵 義出現。比如歐式建築中的“斷山花”,就是在傳統“山花”的基礎上經過變形而來 的,且與原型構建保持了繼承關係。
3)變異。變異是新的形式符號在建築整體 中的各構成部分之問的 比例 、尺度 與原型既不相同也不近似的一種運用手法 ,它往往會產生新奇和意想不到的戲劇性效果。當建築信息符號產生了變異後 ,可以從人們 習以為常 、一略而過 的建築信息 中脫穎而出,引起人的注意 ,從而延長欣賞或注意觀察 的時間,進而引發人的思考 ,起著加強信息傳播的作用。這裡就用了一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道理 ,狹隘地說就是藝術想要出特色、要新奇 ,就要 “難懂”,簡單地說就 是要不易理解但又能夠被理解 ,是要費一番腦力和周折才能為人所理解,在琢磨 的過程 中產生層 出不窮的意境 ,帶給人藝術享受。內蒙古大學逸夫樓的設計就採用了這一原理 ,其頂部的造型來源於蒙古包的形態 ,與原型相 比產生了較大的變異 ,但這絲毫不影響觀者對於這一造型的理解和其地域文化的表達。
4)重複。重複就是將一種建築信息符號不斷地重複演示給觀者,重複的信息反覆作用於人的感官時可以產生不容忽略、難以忘懷的感受和印象。重複可 以產生強烈的韻律感 ,這包括相同或相似 的細部的排列。在建築 中,既有完全相同的細部運用,又有相似細部 ,如大小 、形狀 、材質的使用。通常 ,人們對現代物質生活的改變容易迅速接受和適應 ,而對精神生活 、風俗習慣改變 的接受和適應速度則相對較慢。表現在建築方面,人們通常會用新材料 、新技術模仿已淘汰老建築 的式樣 。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說 ,雖然人對 舊事物在一段時間 中有一定程度 的心理依賴 ,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能用陳舊的、已知的信號向人傳達信息 ,新 的造型 和符號可 以藉助重複的手法將新的、人所不熟悉 的信號反覆 向觀看者展示 ,經過一段時間的展示 ,新的符號最終是會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古老的母題重複就是這種手法的運用,即把某個基本圖型用不同材料、藉助不同構件、在不同的部位上重複出現 ,如圖維琴察巴西利卡中使用的帕拉第奧母題 ,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