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抗震(抗震技術)

建築抗震(抗震技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建築抗震,是指在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必須進行抗震設計建築。

基本介紹

預防措施,施工要求,震害原因,地面運動,工程結構,

預防措施

地震區劃是根據可能的地震破壞程度和強地面運動參數的大小所做的地震區域劃分。地震安全性評價系指對具體建設工程區域或場地周圍的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震活動性、地形變等的研究,採用地震危險性機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應採用的風險機率水準,科學地給出相應的工程規劃和設計所需要的有關抗震設防要求的地震參數和基礎資料。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即可作為該具體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
重大工程與生命線工程的地震破壞,危害性大,損失嚴重,有時會造成城市功能的癱瘓,因此,相對於一般的建築結構,要求對重大工程與生命線工程提高相應的抗震設防要求。

施工要求

使建築物具有抗震能力
地震災害主要是由於工程結構物的破壞而造成的。因此,加強工程結構抗震設防,提高現有工程結構的抗震能力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範進行抗震設計,並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抗震設計是根據設防要求和規範進行的,而施工要根據設計進行。抗震設計與施工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抗震設計應儘可能考慮下述原則:選擇堅硬地;結構體形要均勻規整;提高結構和構件的強度和延性;設計多道抗震防線;防止脆性和失穩破壞。
現有工程結構的抗震鑑定與加固
現有工程結構由於建造年代不同,依據的設計規範不同,結構形式不同,因而其抗震能力差別較大。特別是歷史較長的結構,往往沒有考慮抗震設防,應當進行抗震鑑定,並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抗震加固,提高抗震能力。
工程結構的減震、隔震技術
建築物遭地震波的侵襲而會破壞,利用隔震技術緩解地震波對建築物的衝擊,是有效防禦地震的新方法。如:用特種橡膠、多層鉛芯和鋼芯做成建築物的支撐坐墊等技術都能達到隔震消能、緩衝地震能量的效果。

震害原因

地面運動

地震動三要素影響著結構物的安全
地震動也稱為地面運動,是由震源釋放出來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的土層的振動。常用振幅、頻譜和持時表述地震動的特性。
振幅:地震動的振幅是指地震動加速度、速度、位移三者之一的峰值、最大值或某種意義上的有效值。它反映了地震動強度的大小。
頻譜:凡是表示一次地震動中的振幅與頻率關係的曲線,統稱為頻譜。可以把它看作為由許多不同頻率的簡諧波組合而成。
持時:地震動的持續時間稱為持時。
結構物有其自振頻率。當地震動與結構物的自振特性表現為共振形式時,將對其安全產生影響。如滴著弄的頻譜集中於低頻,將引起長周期結構物的巨大反應;再如地震動的持時較長時,地震烈度一般較高。

工程結構

建在活斷層上
構造地震的發生,一般是由於活斷層錯動造成的。建在活斷層上的建築物自然會遭到嚴重破壞或倒毀。
摩洛哥艾加迪爾建在活斷層上的旅館,在1960年2月5.8級地震的襲擊下成為一堆瓦礫。
位於軟弱地基上
軟弱地基(如:海邊、河湖邊等)在地震時會發生液化、塌陷等現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於其上的建築物,將會遭到嚴重破壞。
1964年,日本新瀉地震時因地基液化而使樓房傾倒。
1964年美國阿拉斯加地震時,因場地不均勻沉降而造成的破壞現象。
沒按抗震要求設防
破壞性地震並不是經常發生的。根據我國目前工程結構抗震設防“小震不壞,大震不倒”的準則,要求對每個地區的工程結構都按照相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計。不按要求進行抗震設防的工程結構在地震荷載(力)作用下將遭到破壞。
抗震設計不合理
新建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計規範來進行抗震設計,否則,地震時就會遭到破壞。如有的建築物在設計時底層隔牆過少、空間過大:有的多層磚房沒按要求加圈樑、構造柱:有的沒按限定高度設計等,它們都有可能在地震是遭到破壞。
不按標準施工
經抗震設計的工程結構,必須按照相應的標準施工。近些年發生在國內外的破壞性地震中,因不按標準施工、或偷工減料,致使建築物遭到毀壞的是件屢見不鮮。
柱子內埋設管線(水、排水、電、氣、電話)等,雖然節省空間,但大大降低了柱子的有效承重斷面積,造成破壞(1999台灣南投地震中破壞的結構物)。
兩棟建築連線部位破壞,梁中雜物顯露出來(1999年台灣南投地震中破壞的結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