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命的職事》是2004年香港基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雲神父。
基本介紹
- 作者:盧雲神父
- 譯者:黃偉明 / 吳秋媚
- ISBN:9789624571158
- 定價:港幣48元
- 出版社:香港基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去。”
(若二十一18)
前 言
超越“專業主義”
本書主要探討屬靈生命與專業主義在教牧事奉中的關係。由於所經歷的事件使我對此興趣漸濃,我想以其中一件事例作起點,點出全書的主題。
去年某天,在我所屬的教牧小組會議中,一位教區牧者複述他到醫院探訪一位已婚女士的經過。她年紀不夠二十六歲,卻患上了致命的淋巴內芽腫(Hodgkins disease)。那位牧者非常敏銳,他清楚知道這位少婦不可能離開醫院,大概也挨不過明年。他把探訪報告帶來的目的,是想徵詢其他教牧人員的意見,他在未來數月中,可以怎樣真正幫助那教友。
他形容那位少婦樂觀、開朗、富幽默感,且精力充沛。他盡力回想,逐字不漏地記下二人的對話。在總結時,他坦白承認在探訪過程中,一直極度緊張;離開病房時,更感到不安與不甘。
我們仔細分析這位牧者與患病教友對話時,感到這次探訪仿似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掙扎,他們竭力逃避現實,就是這位可愛的少婦即將離世。他們談天說地,談到護士、食物、痛楚,怎么可以入睡,甚至不斷談到少婦回家後如何生活。明顯地那牧者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逃避真正的問題,但反覆閱讀自己的報告後,他開始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在與同僚討論的過程中,他曉得要是他懂得多些面對垂危病人的教牧輔導技巧,或許他可以給她多點幫助。
突然,其中一位組員出人意料地問那牧者:“我……在想,你可體察到,事實上你也要面對死亡,或許不是一年內的事,但也總在不久的將來。”所有關於教牧輔導技巧的討論啞然而止,隨之是漫長的沉默。然後,那牧者說:“或許不……或許我比我的教友更懼怕談及死亡,或許我不想她提醒我,我也有一死。”
這反應使我們“專業”討論的重心,出現戲劇化的轉移,使我們更警覺到要真正牧養垂危的病人,牧者必須先能夠面對自身的死亡,又能夠以基督徒的角度,面對這無可否認的現實。片刻間,我們便發覺事奉與牧者自身的屬靈生命息息相關。
以上不過是芸芸例子之一,使我不禁懷疑,要是事奉中屬靈帶領與專業訓練未能緊密結合,甚至出現割裂的話,長遠來說,這割裂將對那些願意服侍肢體的弟兄姐妹,在日常生活中的這兩方面造成傷害。
或許我們可以說,無數基督徒牧者的生命中,充滿挫折、苦楚、失望,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專業訓練與屬靈生命的割裂,而這割裂還在繼續滋長。然後,回顧過去十年的神學教育發展,這割裂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不少神學院已揚棄屬靈操練的常規,而這操練是委身事主的神學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過去院方會以長時間的默想、誦念長篇禱文、持久的敬拜聚會等來操練學生,視之為達到他們理所當然要過的聖潔生活的基本條件。他們接受的教導是,只有透過這種祈禱生活,才可以保守自己,脫離世界的兇惡。歷世歷代事奉上主的人,便是以此作為他們忙碌生活的支柱。不能持守這種生活的牧者,長遠來說注定是要失敗的。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牧者的生活也出現了嶄新的發展,每天長時間的虔敬操練,似乎與牧養中的日常關注點越來越難以扯上關係。牧者開始覺得,祈禱越來越似避難所,讓他們奔向安穩的內在世界,用以迴避緊急的社會事件對基督徒良知的挑戰,並對參與創新行動的呼聲充耳不聞。他們會說:“我們不要閉上眼睛,沉醉於對天主及他那奧秘的感恩默想中。我們要張開眼睛,看看周遭世界中不斷增長的需要。為何把時間花在沉悶、沒有果效的長時間沉思默想上,而不把時間用於改善所需的技巧,更好地裝備自己,切實的服事他人?”怪不得教堂的訪客日稀,靈修導師的顧客日少,反而,人們越來越關注醫院、監獄、教區及城市特別計畫中的教牧訓練。
然而,好些牧者多年來置身於教友及鄰舍的日常各項活動、憂慮及關注中,卻告訴我們事情的另一面。他們的工作多樣化,他們參與形形色色的活動,遇見不同類型的人,接觸到的難題範圍廣闊;最後,他們卻不禁疑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何活出整全一致的生命?在重重矛盾衝擊中,如何保持個人的整全品格?在要求甚高的日常牧養工作中,很多人付出太多,逐漸感到空虛、枯竭、疲累,甚至經常失望。由於致謝並不多見、進展並不明顯、果子不易察覺,這種倦意傷害更大。即使他懂得怎樣做個出色的輔導員、怎樣滿有意義地回應個人及群體的需要、並怎樣準備自己坐社會轉變輔助者,最困擾人的問題依然是:“是什麼感召我去作工?我從哪兒支取力量,幫助我像保祿般,在重重危難中,憑著對基督及十字架下不變的信德,始終如一?”
再次一規律地祈禱?花更多時間讀經?作長時間的默想?連續數天的反省?避靜?很多人作以上的嘗試,卻仍感到失落。正如他們所說:“要是我未能在我的工作——我的關注、擔憂、苦痛於快樂所系——中間尋見天主,即使在生活邊緣的空暇時間得以尋見他,也沒有什麼意思。要是我的屬靈生命,在事奉中不能進深成長,又如何在邊緣的生活中長進?”
這問題在願意委身事主的人中間越來越普遍,也超乎“專業”的範疇。再沒有人懷疑牧者需要好好裝備自己,不單在對天主話語的知識及理解上,也在牧者與教友的關係上,因為藉此天主的話語才得以傳遞。正如醫生、心理學家、精神病專家、社會工作者需要特殊技能,才可以真正幫助他人。要是牧者缺乏事奉中各層面所需的訓練,如傳道、教導、牧養、策劃及慶祝,他也無法切實地完成他的工作。神學院正好為許多牧者提供所需的專業訓練,教導他們各種方法,使他們工作更令人滿意、更有意義及更有效果。
雖然過去數年,牧者最關注的,是怎樣在各種助人解困的行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然而,他們腦海中卻泛起一個日見急切的問題:“凌駕於專業訓練之上的,究竟還有什麼?牧職事奉是否只是眾多助人解困的行業之一而已?”年青的神學生更置疑各學科劃分複雜的價值,他們試圖找出生命的中心及一致處。這時,以上問題更形重要。
近年來,許多牧者、神學生要求教牧工作得到督導的同時,也提出一些好像遠遠超越專業訓練的問題,這引起我極大的關注。起初,重點在技巧是否出色,方法是否最合適,途徑是否最有效:“我向教友講道時,用什麼語言才能使人明白?我當如何幫助一對處於婚姻危機中的夫婦?我當如何協助垂危的病人?社區的民眾要求我對房屋問題作出回應,期望我扶助貧困,對種族隔離及社會不公義進行抗爭,我該怎么辦?我應否不惜任何代價,堅持非暴力原則?某些時候,暴力是否唯一合乎道德準則的回應?”
這些問題異常重要,需要高度理性的討論,小心翼翼地探究,加上充分督導下長時間的訓練。
然而,問題並非只此而已,更不是核心所在。在這些關注背後,關鍵好像在於提出這些問題的人的屬靈生命。很多神學生還在掙扎著自己的存在意義。遠在他們問自己如何向別人傳福音以前,他們已受盡以下問題的困擾:“誰是我的天主?耶穌基督真的在激勵著我的生命嗎?我如何看見自己的生與死?我當如何待我的鄰舍?介入別人的生活,是否單單是我的期望、工作,甚至職業所需?當我內心置疑愛的可能性時,我應否向人講論愛?若我從未經歷過祈禱的能力,為何還在閱讀、講論、教導關乎祈禱的事?”
這些問題並非已這般率直明確的語句道出,但在傳道者討論講章、探訪病人、上信仰課程或從事其它事奉工作時,我覺察這些問題在有意無意間,正是今天他們許多挫敗感的根由。或許一個醫生即使不相信說明的價值,仍然可以醫好病人,但一個傳道者若不以個人的信心及他對生命的省悟作牧養工作的核心,便不能成就真正的事奉。
因此,事奉與屬靈生命是不可分割的,事奉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本質上一種生活方式,讓其它人看見、明白,好讓人得著釋放、自由。
今天,人們渴求一種嶄新的屬靈生命,就是在生活中重新經歷天主。這種經歷對每個事奉天主的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但在事奉的範圍以外卻無法尋見,只有在基督徒的事奉核心之處,才可以尋獲嶄新屬靈生命的種子。祈禱不是工作的前奏,或有效果的事奉不可或缺的條件。祈禱是生活,祈禱與生活合而為一,不可分割。一旦分離,事奉天主的人不過成了巧匠,牧養工作不過是另一種替人舒憂解困的方法而已。
要是我們渴望安靜及默想,不是源於對世界的關懷,我們很快便會感到憂悶乏味,並置疑為何要奉行這許多的虔敬操練。要是每天服事天主子民的人,仍不能在其中越來越看見天主是活生生的天主,也休想在沙漠、在修道院、在默觀中遇見天主。為免專業服務淪為信仰的附屬品,事奉必須植根於事奉的人本身的屬靈生命,及由此而生對服事對象恆切的關懷。
這就是以後各章所針對的問題。期望借著分析事奉的五個主要層面——教導、傳道、牧養、策劃及慶祝,可以向每位願意委身事奉天主的人展示屬靈生命的種子。
其實,每個基督徒都是事奉天主的人,這是明顯不過的。全職事奉可說是一個聚焦點,因全職事奉是眾多基督徒模式中最清晰可見的。因此,“牧者”或“事奉天主的人”適切的,也同樣適切於每個願意在耶穌基督福音的亮光中活出生命的人。一言以蔽之,這書是關乎每個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作者介紹
http://www.henrinouwen.org/ :
盧雲神父(Fr. Henri J.M.Nouwen 1932-1996),原籍荷蘭,1957年晉鐸。曾任教於美國聖母大學、耶魯和哈佛大學。自1986年應方舟團體(L’ Arche)之邀加入黎明之家(Day break)服務智障人士,直到因心臟病突發安息主懷。
他是近代天主教內、外著名的神學家及靈修作家。他獨具心慧眼能從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視人生偉大及軟弱層面所深藏的奧秘。他的著作共有40多本問世,暢銷全球,深受各界人士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