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初級中學始建於1925年,是一所有著近百年辦學歷史的農村初級中學。建湖海南初級中學位於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鐘莊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湖縣海南初級中學
- 簡稱:海中
- 校訓:追求卓越
- 創辦時間:1925年
-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鐘莊鎮
- 類別:初級中學
- 學校類型:綜合
- 現任校長:劉步宏
基本信息,光輝歷史,
基本信息
學校占地面積21424平方米,建築面積4212.24平方米,現有12個教學班級, 525名學生, 89名在編教職工(含成人中心校7人,年老退養、掛企、交流等共13人),有市教壇新秀1人,縣名教師、教學能手7人。
該校在上級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關心、幫助、支持下,不斷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先後按教育現代化的標準建造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各1個, 多媒體教室1個,舞蹈音樂美術教室1個。學校圖書館擁有圖書1.6萬餘冊,生均30餘冊,報刊雜誌86種,設有學生閱覽室1個,可供40人同時使用。計算機網路教室2個,學生用機90台,生機比為6:1。設有校園廣播系統和校園網路,寬頻網路接口連到每個教室和辦公室。學校建有煤渣環形跑道的田徑運動場,標準的水泥籃球場2個, 水泥排球場2個。校園建築錯落有致,教學、運動、生活區域分布合理。
在學校辦學硬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學校與時俱進,始終堅持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用智慧構建和諧校園,用質量提升辦學形象。多年來學校辦學成績斐然,學校連續多年在建湖縣國中教育質量評估中獲綜合獎,連續五年獲得建湖縣文明單位稱號,學校被授予鹽城市“德育先進校”稱號,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平安、文明”校園。
光輝歷史
海南中學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傳統與光榮革命歷史的學校。建校已近九十周年.
海南中學雖幾經興衰,幾易其名,歷盡滄桑,但它已為本身的愛國史、 戰鬥史作了翔實的記載,為黨和人民的革命、建設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一九二五年,清光緒丁酋科舉人孫大鵬字海南,獻出土地五頃、樓房一座,獨資捐辦私立海南中學。 (《鹽城縣誌》)
始創的海中,設在鐘家莊舉人府廳堂東側,校門朝東,門額上方嵌著用磨磚雕刻的“鹽城縣私立海南中學校”十個大字,進門有長廊通向南北兩幢樓。南樓為教室,北樓是圖書、資料室和教師辦公處, 門上方懸掛著“樂育英才”的橫匾。南北樓之間的一塊空地作操場。校園內花木扶疏,池塘涼亭映襯,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確是讀書的好地方。
是年九月四日,舉行首次開學大典,鹽城縣勸學所派員參加,宋澤夫、 陳曙東、夏嵩等知名人士前來致賀。學校初設兩個班,共有學生六十多人,孫大鵬自任校長,聘請當時才高資深者任教。課程設有國文、數學、理化、動植物等, 以後又增設了音樂、美術等。 由於校長、教師教學認真,學生勤奮自勵,教學有一定質量。
一九二六年春,北伐戰爭開始,學校組織了話劇社,排演了《八十三天皇帝夢》、《打倒列強》等節目, 向民眾宣傳愛國主義思想。
北伐軍抵鹽城前夕,孫大鵬校長還組織師生前往歡迎。
一九二八年農曆四月十三日,孫大鵬校長病故,終年七十。這位崇拜孫中山思想、熱心辦學的老校長, 學識淵博,擅長書法,詩文造詣頗深。辛亥苹命後,他從浙江棄官歸籍,致力於國民教育。在主持校政期間,教學嚴謹, 治校有方, 身體力行、事必躬親,在海中師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孫大鵬校長逝世後, 由次子幼南主持校政.
一九三一年,蘇北洪水泛濫,學田淹沒,校舍倒塌,學校被迫停辦。
“七七”事變後,鹽城淪陷。為給鄉里造就人才,孫大鵬後裔幼南、昉初、旭初、天庇、建侯、德淵、公毅等人計議復校。此主張得到陳曙東、鮑益庵等知名人士的贊助,很快成立校董會,著手籌辦復校有關事宜。孫氏後裔效仿先祖,除捐出原校產外,還獻出一些私產作為辦學活動資金。聘李仰同擔任復校後的校長,徐諧平為教務主任,唐太初、 朱兆國先後為總務主任, 陳宗慧、李瘦雲、郝立成、孟慶余、孟景虞、高沛甘、 孫耀東、 陶益吾等十多位大專畢業生為教員,於一九三九年春,正式復校上課,設三個班級,學生百餘人。
當年冬, 師生開展募捐支前活動,組織幾個小組、分頭到粱垛、 湖垛一帶籌集捐款,支援前線抗日。
一九四O年十月,新四軍和八路軍會師鹽城,建立鹽阜抗日民主政權。不久, 中共鹽城縣委派共產黨員方炳文到鐘家莊一帶開展民運工作,他經常到學校宣傳,組織抗日救亡活動。接著,鹽城青年服務團的同志也先後到海中,幫助學校成立了首後學生救國聯合會。在青年服務團的指導下,學校組織了歌詠隊,話劇社,在校內外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從此,揭開海中歷史新篇章。
一九四一年春,我鹽城縣長賀希明同志,曾與“新旅”、 “青服團”的左林、邱強、蔡琨等同志一道到海中,對師生作過形勢報告。
此時,學校按照抗日民主教育的要求,重新設定課程,廢除舊公民課,增設政治課,開始實施新民主主義教育。
四月十三日,部分教師參加鹽城縣中學教師抗日救國會成立大會。該校也相應成立了教救分會組織。
五月四日,全體師生參加了新四軍軍部在鹽城召開的“五四”紀念大會,聆聽了新四軍政委劉少奇(當時化名為胡服)同志的報告;五日, 聽取了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同志的演講;六日,參加鹽城縣中學生文娛會演,演出了自編話劇《槍斃汪精衛》,受到軍部領導同志的讚揚。
六月,李仰同校長出席蘇北文化協會在鹽城召開的茶話會,聽取了劉少奇、 陳毅兩同志的政治報告,並帶回會上贈送的《矛盾論》、 《新民主主義論》等書籍。
七月初,鹽城青工隊在蘆溝寺主辦中學生夏令營,該校師生前往參加。不久, 日偽對鹽阜區進行“大掃蕩”,夏令營中途解散,學校處於停頓狀態。
九月十八日,建陽縣成立,該校的校名亦改稱為“建陽縣私立海南中學”。
一九四二年“四、 四”兒童節,該校召開慶祝大會,募捐雞蛋、草鞋、子彈殼及現金,獻給抗日將士。
八月十一日,學校召開全體師生動員大會,貫徹鹽阜區行政公署文教處第一次教育行政會議精神,為適應戰爭環境,採取集中教學、分散教學、游擊教學,掩蔽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堅持敵後辦學。 .
十二月, 日本侵略軍又大舉掃蕩。為防止敵人利用海中校舍作據點,根據上級部署和民眾要求,將校舍拆除,學校暫時停辦。
一九四三年春,上級為了培養抗日救國人才,決定復辦海中,更名為“建陽縣私立海南中學”。委唐采庭為校長,朱波為生活指導部主任,主持學校工作。
三月正式複課,設五個班,有學生二百餘人,學制為三年。校部設在孫幼南住宅,教室和宿舍借用民房,教學條件相當差,借用民眾的大門作黑板, 架起木板當學桌,利用土坯做凳子。 沒有固定教材,教師選用報刊上的文章, 刻印講義, 發給學生作課本。教學內容除了政治、 文化科學知識外,還注重戰時教育, 既教書又育人, 強調為抗日支前,為根據地生產、 生活服務。 師生們吃粗糧、 睡地鋪,甘願分擔戰時困難, 勤奮工作, 刻苦學習,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此時,在學校周圍十多里外, 敵偽據點林立, 師生們在敵人“眉毛底下”堅持辦學。 日間站崗放哨, 晚間和衣而睡, 學校生活軍事化。特別重視夜間緊急集合的訓練,如摸黑打背包,指定地點集中,迅速疏散轉移等,保證做到快,靜、 齊。遇到敵情嚴重時,就“跳圈子”,積極參加反“掃蕩”鬥爭。
一九四四年三月初,舉行建陽縣海南中學成立一周年慶祝活動,邀請各界代表參加。其活動內容是:上實驗課, 由周伯驊、李儉吾分別主講國文、算術;總結敵後辦學經驗, 由朱波主編《海中一年》專刊,油印數百冊,發至各機關、 學校,進行交流。會間還搞文體表演,與部隊進行藍球友誼賽,新四軍三師參謀部、政治部與八旅旅部,分別向該校贈送了錦旗、籃球。
同年秋,朱波同志生病, 由陳林同志繼任生活指導部主任。這年,學校還召開兩次歡送大會,歡送鄭東、唐桐、劉兆龍等同學參軍參乾。
一九四五年二月中旬,校長唐采庭和生活指導部主任陳林出席行署召開的第三次文教擴大會議。 白桃同志主持會議,黃克誠、曹荻秋等同志到會講了話,指出今後的教育重點,是抓好在職幹部的學習。會上表揚了該校為縣委代培訓地方幹部的做法,同時還交流了該校在教學中堅持做到民眾化、勞動化、戰鬥化的經驗。
是年“五四”青年節,為了慶祝阜寧城解放,慶祝全區中學生聯救會成立,鹽阜區在阜寧縣風谷村召開有部隊、地方幹部、民眾、學生代表參加的慶祝大會。該校也派師生代表參加。會間,舉辦了中學生體育、歌詠、牆報比賽,海中奪得總分第一名。
八月十四日, 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 該校師生到湖垛集會,歡慶勝利。當時,任生活指導部主任的為仇泊同志。
秋季,楊村補習團與上岡中學合併,劃入海中,為上岡分校,楊學賢任分校主任。處於戰爭年代, 黨政軍迫切需要人才。 因此,上級規定,從秋季起,學校學制由三年的年級制改為二年的隊制,分一、 二、 三、 四隊,每隊半年, 兩年畢業。有時,還可以跳隊,或提前畢業。這時一、二隊各兩個班,三、 四隊各一個班,加上分校兩個班,共有學生四百餘人。這樣的學校規模,在當時鹽阜地區是在數的。為加強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學校給各隊配備一名政治輔導員。
採用行署文教處統編的全套中學教材(油印本)即語文、數學、 自然科學常識.社會發展史、解放區建設等, 由學校翻印,分發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上, 由仇泊同志負責組織教改試驗,如文科試行單元教學,有一定效果,行署文教處曾予肯定。
這年冬,有些人因簽定了《雙十協定》而對國民黨反動派抱有幻想,放鬆了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警惕和鬥爭。縣委在這關鍵時刻,召開了縣參政人員茶話會,特邀海中部分師生列席,討論當時政治形勢。該校師生在會上踴躍發言,列舉了鐵的事實,揭露蔣介石假談判、真內戰的陰謀,受到縣委領導同志的好評。
年底,華東軍區司令部四中隊來該校挑選學員,在政治輔導員董德釗帶領下,陸華、方明、楊忠、 呂遠等十多名同學應召參軍。
一九四六年二月.在湖垛設立分校,兩個教學班,有學生七十多人,周伯驊任分校主任,孫世安任指導員。此時,上岡分校與海中分開辦理,改為鹽阜區第二高級中學。
為適應當時戰爭環境,學校在尖墩、張墩、高作等處設教學點,進行分散教學。遇有敵情, 師生就背起背包,帶上小凳“跑反”, 走到那裡學到那裡,有時得跟敵人周旋幾十里。
八月,唐采庭校長調離該校,趙敬之接任校長,游穎任生活指導部副主任。
不久,蔣介石公開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學校本著“一切為著前線,一切服從自衛戰爭”的精神,不僅主動幫助地方幹部組織後勤民工,而且還組織部分師生跟隨後勤大軍開赴前線,做宣傳鼓動工作, 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戰爭。
十二月中旬,該校還派部分同學參加分區戰地服務團, 同時組織在校師生加強戰時訓練。有天夜裡,學校組織一次拉練演習,半夜從學校出發,摸黑行軍到高作一帶,往返二十幾華里,全校師生無一掉隊。
一九四七年春; 國民黨派重兵圍剿蘇北解放區,我解放大軍奉命作戰略轉移。學校黨組織到縣總隊領了一批槍枝,成立武裝隊, 堅持原地鬥爭,協同民兵作戰, 晚上持槍站崗,保衛地方,保衛學校。
三月,五分區教育處長孫蘭, 到該校視察工作,讚揚了海中游擊教學所採取的“敵來我轉,敵退我回、分散教學、教武結合,以武衛教”等措施。
五月, 師生開展“告訴話”和“一封信”的活動,每一師生用“告訴話”的方法, 向民眾進行政治宣傳;用寫“一封信”的形式,對國民黨官兵進行政策攻心,勸其棄暗投明。
六月,教師趙象岑在縣委支持下,從敵占區搞來無線電零件, 安裝了一台收音機。在當時敵人封鎖、通訊聯絡中斷的情況下,有了這台收音機, 能及時收聽到黨中央的聲音和我軍在各大戰場上的勝利報導,對鼓舞軍心,安定民心起了很大作用。縣委特地為趙老師記功一次。
根據戰時需要,這年暑假畢業班提前兩個月畢業,大部分學生由學校保送參軍。 當年《鹽阜日報》還報導“海中三十二名應屆生光榮參軍”的訊息。
八月上旬,唐采庭調回海中繼任校長,趙敬之調出另行分配。
是月二十一日,趙敬之校長在串場河封鎖線不幸遇敵壯烈犧牲。 中共建陽縣委書記樹海登門向烈士家屬及其子女慰問,行署文教處副處長顧崇實在海中禮堂主持追悼大會,縣、 區機關團體和全專區各中學都派師生代表參加。老區民主教育的開拓者、革命教育家趙敬之烈士, 已於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被中共中央黨史辦公室列入全國需立傳的著名烈士名單。
在這期間,先後在該校任教的教師有:鄭建南、劉漪亭、孫耀東、郝立成、趙象岑、李一甲、劉里千、劉鈞、孟慶余、顧魯竹、湯耀東、李儉吾、朱扶辰、謝聘三、潘維周、蘇亦安、王善之、蔡仲勛、姚石農、彭大同、成匯、朱心白、朱恆如、 陳明西、唐則堯、余龍躍、宋飛、楊幼樵等;上級委派先後擔任指導員的有:周慶、游穎、 田林、馮智、唐椿、孫世安等;先後擔任總務主任的有:周伯驊、朱心白、李石天、湯耀東等;先後擔任政治輔導員的有:唐椿、孫世安、符文清、鐘原、趙月波、洪炎、董德釗等。
四三年復校後,建立黨的組織,組建了全縣教育系統最早的海中黨支部,直屬縣委領導。黨員除上級調來擔任校長、生活指導部主任、指導員外,大部分是在學生中新發展的。如鄭東、季偉、唐桐、劉兆龍、孫世安、王山鴻、唐椿,鐘原、陶吉芳、 陶濤等同志。後來也在教師中發展了黨員,如周伯驊、趙象岑等同志。先後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朱波、 田林、游穎、馮智、唐椿等同志。
複課不久,學校迅速恢復學救會組織,選舉了幹部,在學校領導下, 負責組織全校學生的學習、 生活、體育、文娛、勤工助學、宣傳支前等各項工作。
海南中學雖是一所普通中學,但在戰爭期間, 已成為全縣教育中心,不僅是一所幹部學校, 同時又是一支宣傳隊,工作隊和生產隊。
海中是一所幹部學校。學校為了適應戰爭需要,肩負輸送人才和培訓幹部的重任。在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教學與育人相結合的方針、注重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為後來獨立工作創造條件。從民主政權建立起,學校將“公民課”改為“時政課”,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的形式集體聽時政報告。 四三年再次復校後,學校增設了《青年修養》課,由生活指導部主任朱波主講,其內容是《青年與世界觀》、《青年與人生觀》、《青年與革命》等,使學生逐步提高政治覺悟,樹立了革命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形勢的發展,一批批學生走上了戰場和到敵後去工作, 而出去的學生,政治思想素質都比較好,實際工作能力都比較強。如當時有一批學生去三師搞無線電收發報的機要工作,幹得很有成績, 曾受到黃克誠師長的誇獎。同時,學校還多次協助縣委舉辦在職幹部培訓班,為提高基層幹部的文化理論水平作出了貢獻。
海中師生又是一支宣傳隊,是縣委一支重要的宣傳骨幹力量。 四三年秋,配合動員參軍、減租減息等中心任務,海中劇團曾離校三個月, 到全縣各區(有的離敵據點很近)宣傳,演出了《紅鼻子參軍》、 《模範父親》、 《照減不誤》等節目,影響頗大,鹽阜地委授予繡有“參動歌聲遍建陽”的錦旗一面。 四四年海中師生積極參加反“掃蕩”鬥爭,貼標語、散傳單、辦黑板報、演活報劇等。 師生們還創造了用貝殼組字的辦法,把宣傳內容用貝殼嵌在交通路口,既醒目又耐久。特別是劇團在校長唐采庭、教師顧魯竹、趙象岑的帶領下,演出淮劇、 活報劇,還排演了大型京劇《三打祝家莊》,不僅在縣裡演,還到分區演;不僅在後方演還到邊沿區演。 日寇投降前夕,劇團到鹽城附近的張家莊演出、 寫標語,夜間也不休息,用土話筒向敵人喊話,規勸偽軍棄暗投明。
海中師生又是一支工作隊。緊密配合中心工作,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如抗戰鋤*、土地改革、徵收公糧、慰問軍隊、護理傷員、組織後勤支前和動員參軍等政治任務到來, 學校除大力宣傳外,還派出師生到附近區、 鄉、村協助工作。四四年三月,行署通報表揚了“海中師生參加打壩和宣傳”的事跡,號召全區各學校學習。四五年學校採取按班包村的辦法.春天為民兵上課,夏天組織乘涼晚會,冬天辦冬學掃盲。在解放戰爭中, 師生經常去邊緣區寫標語,還到敵占區挖斷公路,毀壞橋樑,割斷電話線,有力地配合地方武裝,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海中師生又是一支生產隊。在當時大生產運動中,全體師生髮揚南泥灣精神,大搞勤工助學活動,利用課餘時間種萊、養豬、磨豆腐、撈魚蝦,改善生活。 師生輪流參加紡紗織布、拉礱舂米、加工軍糧來增加收入,補助清寒學生的膳食費,在農忙時,幫助附近民眾拉犁踏車,割麥栽秧,施肥薅草,深受民眾歡迎。 師生們還自力更生,土法上馬,搭起了—座簡易大禮堂, 白天作教室、飯堂, 晚上做宿舍,克服了戰時的困難,創造了必要的辦學條件。
一九四七年暑假,五地委在西左召開全地區中學教師“三查三整”會議。會後全分區學校大調整,把原“區立中學”設在北鄭莊的國中部,與海中合併, 改為“建陽縣中學”。唐采庭繼任校長、莫曉峰任副校長兼生活指導部主任,周伯驊任生活指導部副主任, 張根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朱心白任總務主任。此時,在岡西張家墩設立分校,兩個教學班,學生近百人,楊學賢任分校主任,唐椿任指導員。
一九四八年一月,張允然調至該校任生活指導部副主任,接替張根任黨支部書記。
二月,全體幹部、教師參加五地委在阮趙莊又一次召開的“三查三整”會議。後因國民黨軍隊侵犯湖垛,會議中途解散。
三月,五地委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決定把葉挺縣(即鹽城縣)的澤夫中學與建陽中學聯辦,改校名為“葉挺建陽聯立中學” (簡稱葉建聯中)並在蔣湖莊設立分校,校總部設在海南中學舊址。唐采庭調出,王啟宇任校長,宋我真任副校長,張允然任生活指導科科長兼黨總支書記,周伯驊。崔希唐任教務科正副科長,楊學賢任生產科科長,孫世安、王克任指導員。此時岡西分校撤銷。
為了改革國文教學,更好地適應戰時對培養人才的要求,從四八年春開始, 陳明西等老師試行以體裁為單元分段選講,把讀寫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頗得師生好評。
五月, 師生積極投入紅五月的學習、 生產競賽。據《鹽阜大眾》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五日報導:葉建聯中一百五十名師生幫助附近貧苦農民拉犁薅草, 顧魯竹、 陳明西等老師搶先下田拉犁,乾群反映很好。
從二月份起,取消原定文教人員糧貼部分,校長、教師均改為供給制,按行政人員標準發給糧草、菜金、津貼、優待供給等。七月,根據專署發出通知精神,鑒於教師實行供給制待遇以來,一般教師困難多端,家庭負擔重,故取消供給制,恢復原來薪米制。
同年秋,五分區創辦區立師範學校,葉建聯中在建制上撤銷。該校劃為區立師範學校的國中部。這時, 區師共有五十多名教職工, 四百七十多名學生,是鹽阜區建政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所師範學校。李繼南、孫達伍分任正副校長, 張允然、周伯驊任正副教導主任, 張允然兼黨總支書記, 薛華吾任生產部主任,孫顧行任事務部助理,楊學賢任國中部主任,張根任國中部指導員。 當時,鹽阜區境內的廣大城鄉先後解放,教學環境日趨安定。學校根據上級部署精神,積極推行新型正規化方針,建立正常教學秩序,注重提高教學質量。
據《鹽阜大眾》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九日報導:分區師範學校召開紀念“一二·九”大會,教導主任張允然報告“一二·九”歷史意義,各分隊組織討論,表示要繼承和發揚“一二·九”精神,決心為人民服務。
十二月三十日,五分區在東益市召開中等學校學生代表會議,成立五分區學聯籌委會。國中部指導員張根和高嘯寰同學被選進籌委會。張根調出為駐會委員。周俊接任國中部指導員。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日,在五分區中學生代表會上,建立五分區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我國中部參加會議的代表高嘯寰、唐實等光榮入團。十日, 民主選舉高嘯寰為出席華東學聯大會代表。
三月,根據上級指示,學校成立南下宣傳工作隊, 由余龍躍老師帶隊, 隊員有楊正鸞、吳華、陸永厚、 呂愛民、譚吉等同學,跟隨大軍渡江,奔赴蘇州、常熟等地開闢工作。
四月,學校建立青年團組織。陳德中,周俊先後任團總支書記。
五月二十五日,蘇皖邊區第五行政區改為鹽城行政區。該校亦改稱鹽城行政區區立師範。
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學校集會慶祝。四日,全體師生又步行到湖垛,參加了建陽縣人民政府召開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在縣委書記王大林、縣長陸逵報告後,該校老師楊幼樵代表民主人士在大會上發言;教導主任張允然代表師生上台宣讀了給中央人民政府的賀電。會後,參加了慶祝遊行。
十月中旬, 蘇北行署在泰州召開的蘇北:教育會議上,展覽了該校四十年代由董仰吾、唐晉侯等人刻印的講義, 由於內容豐富, 字跡工整,裝訂美觀,受到與會者的讚賞。
年底,學校公開黨組織, 由黨總支書記張允然主持召開全校公開黨組織的大會,並用大紅紙將黨員名單張榜公布。
從四七年秋至建國時止, 除原來部分老師繼續在該校任教外,又調進葛葵、 張伯涵、周柱亞,周之驤、 薛濤、劉宗維、 陳棲山、王文燦、蔣欣木、 彭飛等;擔任輔導員的有符文清、徐明、 陳德中。韓亞蘭等。
建政以來,該校在黨的領導下,十分重視做好知識分子工作,依*他們辦學,放手讓他們工作。先後有一百幾十名老師在該校工作過,有四十多位同志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一九五O年春, 學校經過調整, 區立師範的師範部遷至淮安, 改名為“蘇北淮安師範”; 區立師範的師訓班遷至上岡辦理; 區立師範的國中部仍在原址, 改名為“建陽縣初級中學”。李繼南任校長,楊學賢任教導主任,薛華吾任總務主任。學校成立了教育工會,周俊任工會主席。
當年“五四”青年節,該校代表隊參加了鹽城專區中學生文體比賽活動。該校表演了一百二十人組成的團體操, 奪取全專區冠軍;在鹽城體育場上演的話劇《劉胡蘭》,亦獲得全專區第一名;籃球、歌詠、演講分別奪得第二、三、四名,整個文體比賽奪取團體總分第一。
八月,建陽初級中學遷往上岡。
一九五一年二月,建陽初級中學又遷到湖垛,改名為“建陽縣湖垛初級中學”楊學賢任校長,謝聘三任教導主任,朱扶辰任總務主任。
此時,根據專署意見,湖垛中學還抽出部分師資,支援擴辦鹽城師範。蘇北行署教育處長李俊民,在一次評價海中時指出:“海南中學在鹽阜淮來說,還具有工作母機的作用, 淮安師範、 鹽城師範、上岡中學、湖垛中學等,無不是海中派生出來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不久,教導主任謝聘三被選任為建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一九五一年春,建陽、射陽兩縣為了培訓師資,在原海中校址開辦建射聯立初師速成班,簡稱建射聯師。 當年秋,兩縣各自分開辦理。校名又改為建湖速師,直至五三年秋停辦。建陽縣文教科長馬旭良兼任建射聯師校長, 宋正瑄、王秀文任建湖速師正副校長,葛學高任教導主任,孫顧行任總務主任。在辦速師階段,共培訓師資六百餘人。先後在這裡任教的教師有楊豪、周策余,喬守權、黃德政、戴立齋、馮簎、劉以春、左仲翔、周柱亞、孫木丹、孫家仲、陸慕與、沈漢青、戴遐傑、祁建華、陸彥伯、 呂紹樣、巴其梅、陶抗等。
一九五六年秋,為了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在海中附近的鐘家莊河南創辦了梁垛初級中學。
一九六八年九月,在海中原址開辦了農業中學。曹一清任校長。至七一年八月,學生畢業,學校停辦。
一九七三年九月,復辦國中,校名為“建湖縣陳村初級中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領導、教師受到衝擊,校產教具遭到破壞,教學秩序混亂。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幫”後,學校做了大量的拔亂反正工作,及時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徹底平反了冤、假、錯案,恢復了規童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質量迅速得到回升。
從七三年秋至七七年,擔任該校負責人的有葛家盛、 薛國儒、 鐘兆琪、 曾如昭。七八年恢復校長職稱至今,在該校任校長、 副校長的有鐘兆琪、 范明東、 曾風嗚、洪加光、 曾海濤、 陳治昌:任教導主任的有陸正祥、陸必勇、孫良宏、吳文彥等。
一九八O年,該校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教育工作出現了嶄新局面。在縣、 鄉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大膽地進行教育改革,實行了校長選任負責制、教師定編聘請制、教職工崗位責任制(簡稱“三制” ),把教育改革工作向前推進一步。實行“三制”以後, 學校的校風、教風、 學風都有了明顯的好轉。八一年和八二年,學生的鞏固率、 合格率、升學率躍居全縣前列。體育衛生成績也較顯著。學生體育達標率始終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八二年五月,縣體委、衛生局。文教局在這裡聯合召開體育衛生現場會。八三年在全縣中學生田徑比賽中,獲得團體總分第二名;八四、 八五年獲得總分第一名,還為省、市少體校輸送了三名體育新苗。在“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中,連續幾年被縣、 鄉評為文明單位,榮獲縣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在完成學校領導體制和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後,又把改革的重點放到教學領域,邁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步伐。從八四年秋開始,初一班試行“三一分岔法”,即學生學完國中基礎課程後,增加一年職業技術課的教育,學制四年。計畫到九O年,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既與本地各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新的教育體系。
一九八四年五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原來的校名海南初級中學。
八十年來,該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特別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她成了鹽、阜、淮地區培育幹部的搖籃、輸送人才的基地。畢業生遍布祖國四面八方,有的服務於黨政軍領導部門,肩負要職;有的成了科學家、研究員、教授、工程師、特級教師和先進工作者;有的在國外成了企業家和知名人士。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四海競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