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民鎮
- 行政區類別:漢濱區
- 所屬地區: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
- 下轄地區:安康市
- 政府駐地:建民鎮政府
- 電話區號:0915
- 郵政區碼:725000
- 地理位置:安康城區西北5公里處
- 面積:59平方公里
- 人口:5.3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片-安康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大陸濕潤性季風氣候
- 機場:安康富強機場
- 火車站:安康站、安康東站
- 車牌代碼:陝G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鄉鎮建設,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土壤,植被,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經濟建設,概況,農業,林業,畜牧業,工業,三產服務業,蔬菜產業,市區線路,文化生活,
歷史沿革
建民鎮是由原建民、長嶺、青峰三鄉合併而成。
建民鎮以“建設新中國,民族大團結”美化詞語,取“建民”二字而得名,原建民鄉駐地改線路。清乾隆年間(1736—1796),因這裡地處月河下游,雨水充沛,地勢平坦,良田肥沃,湖南、湖北移民紛紛遷入此地,和當地民眾一起生息繁衍,拓荒種地。清鹹豐年間(1851—1862)設秦郊鋪,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稱秦郊聯保,下轄保甲。民國二十八年(1939)由聯保擴編鄉鎮,隸屬改編為秦長鄉第二、三兩保。解放後建立新政權,取銷舊保甲制度,設立第九區,將原二、三兩保編為建民、頭檔、月里三個鄉。1956年3月,安康縣合併為12個區120個鄉(鎮),原第九區改為五里區,重設建民鄉,轄原建民、頭檔、月里三個鄉,駐地改線路,屬五里區管理。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改稱五里人民公社建民管理區,1961年9月取消管理區,成立建民人民公社。1968年9月又改為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10月,實行政社分設,原建民人民公社更名為建民鄉人民政府,駐地改線路。1996年10月撤區並鄉建鎮,五里區撤銷,建民鄉與原長嶺鄉、青峰鄉合併,改為建民鎮。
原長嶺鄉在1956年3月以前,制建與建民鄉相同。1953年3月設長嶺鄉,駐地七里溝,轄原紅衛、紅光二鄉。1958年10月改稱五里人民公社長嶺管理區。1961年9月改為長嶺人民公社,1968年9月改稱長嶺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10月改為長嶺鄉,1989年駐地遷往羅家梁,1996年與原建民鄉、青峰鄉合併為建民鎮。
原青峰鄉在1956年3月以前,制建也與建民鄉相同。1953年3月設青峰鄉,駐地八樹樑,轄原青春、任壩二鄉。1958年10月改稱五里人民公社青峰管理區。1961年9月改為青峰人民公社,1968年9月改稱青峰公社革命委員會。1983年10月改為青峰鄉,1986年駐地遷止鱉脖子,1996年與原建民鄉、長嶺鄉合併為建民鎮。
行政區劃
建民鎮位於漢濱區中部,月河川道東部,與安康城區僅一江之隔。漢江重要的支流月河在此注入漢江,付家河在此與月河交匯,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地保護區。區域位置介於東經108°31′—108°33′,北緯33°21′—33°46′之間。東隔316國道與江北辦接壤,西連群山與瀛湖鎮相鄰,北以付家河為界與河西鎮、五里鎮相接,南隔漢江與安康城區和吉河鎮相望,素有“西去長安第一鎮”之稱。
鎮域東邊大修廠梁到西邊石廟溝長約12公里,南由漢江大橋頭到北邊付家河長約8公里,國土總面積59平方公里。全鎮轄36個行政村,229個村民小組,10043戶,2009年總人口為43212人,其中農業人口38946人,占總口的90.1%。
鄉鎮建設
建民鎮民風淳樸,礦產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工業較為發達,商業活動繁榮。交通、供電、供水等設施一應俱全,金融、文教、衛生、電力、通訊等功能齊備,糧油加工、汽車修理、商店、餐飲、賓館、旅社、理髮、娛樂等商鋪林立。全鎮村村組組道公路,村級公路硬化率100%,通訊條件發展迅速,固定電話和移動通訊基本普及。
境內有襄渝、陽安、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並己建設複線,十天高速穿鎮而過,西康高速出入口就在本鎮,316國道橫貫全鎮,瀛湖幹道繞鎮而過,漢江水運能通航50—100噸的船舶,月河水運能通航10噸以下的船舶,水運總里程25公里。安康大道、花園大道、黃溝大道、七里溝大橋等市政設施己在境區建成並投入使用,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使方便快捷的交通優勢更加突顯,成為了東連荊楚,西接巴蜀,北通西安,連線甘寧的交通樞紐。
建民鎮屬城鄉結合部,是安康中心城市建設開發區,也是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在地。中心城市建設江北新區在完成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後,市、區行政機關北遷、商住小區及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正在境內有序推進;高新技術開發區己由投資熱點轉向建設亮點,新型工業、現代通訊、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物流配送、汽車銷售等行業正向園區齊聚,規劃面積和建設規模逐步擴大;鐵路複線、高速公路等中省項目遍布全鎮大多數村。各類項目己徵用土地13679畝,拆遷房屋1128戶。重點項目的實施及建成,改善了建民的發展環境,帶動和激活了全鎮經濟的發展,為優勢資源開發、特色產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到2009年,在中心城市建設等重點項目的帶動下,全鎮經濟飛速發展,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83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6.62億元,勞務輸出收入8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76元,是1988年人均收入387元的11倍,60%的農戶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彩電、冰櫃、洗衣機、機車入戶率達80%以上,部分農戶還擁有了小汽車,寬頻網路己進入到普通百姓家中,人民民眾的生活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自然環境
地形地貌
建民鎮屬淺山丘陵溝壑區,漢江、付家河繞鎮而流,月河穿鎮而過,以月河為界,東部是綿延的淺山丘陵,西部有800米以內的山峰,形成東西高、中間低的地貌特點,垂直高差達300米,境內地形起伏,溝壑縱橫,最高點為蓼葉溝山嶺,海拔820米,最低處120米,中部的月河、付家河流域地勢平坦,全鎮境內主要地貌為川道、丘陵、淺山三大自然地貌,形成“兩山夾一川”地勢輪廓。
水文
建民鎮境內有一江二河,即漢江、月河、付家河,流域面積近3.5平方公里。
1、月河,是鎮內較大的過境河流,系漢江二級支流,在建民鎮境內從劉家坡村入境,途經任家壩、任家山、宋家營、長鋪、陳家山、中心、忠誠、馮家壩、羅家灣、佘家窯等村,在紅蓮村與漢江交匯,注入漢江,境內全長12.0公里。
2、付家河,是境內的過境河流,從建民鎮境內的蓮花村入境,流經頭檔、友誼、汪槽、聯盟、四檔等村,在宋家營村與漢江交匯,出境匯入月河,境內全長8.7公里。
3、漢江,古稱漢水,沔水、襄河。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江淮河漢”,是我國四大名水之一,發源於秦嶺南麓的陝西省寧強縣,建民鎮境內是從王院入境, 流經青春、佘家窯、紅蓮、七里溝等村,在黃溝村出境,境內全長15.2公里。
氣候
建民鎮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丘陵地區光照適中,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冬天最低氣溫在-2℃以下不足一月,且僅在夜間,也不十分冷;夏天最高氣溫超過37℃以上者,每年不超過一個半月。丘陵區年平均氣溫16℃左右,高山10℃左右,無霜期263天,年日照時數1811.5小時,年≥10℃積溫為4000℃-4400℃,歷時220天;年太陽總輻射量107.53千卡/cm2, 。
本鎮屬南北季風雨,受夏季風和冬季風的交替輪番,6月下旬到9月多為雨季節,年均降水量800~1000毫米左右,夏季中,大雨居多,秋季常見連陰雨天氣,夏、秋、春占45%、35%、10%左右。
土壤
鎮內的土壤有黃泥土、水稻土、紅土等幾種。
1、黃泥土。主要是雨水多形成,人們俗稱“下雨一包湯,天晴硬似鋼”,但種莊稼背肥,且顆粒籽重,土壤中養分含量較低,供水性能差,耕作難度大,易板結,農作物產量不高。分布在我鎮的羅家梁、花園溝、新強等村。
2、水稻土。主要是瀦育型水稻土,是經水耕熟化的土壤,大都因洪山沖積的淤泥形成。該土壤保水,參水性能高,透水透氣,有機質含量高,主要分布在我鎮的韋家坡、頭檔、羅家營、友誼、聯合、聯盟等村,是本鎮水稻、油菜、小麥等農作物的主產區、高產區。
3、紅土。系紅色沙岩風化發育而成。土體呈紅褐色,土壤中富含石灰質,土質呈鹼性,保水性能差,有機質含量不高,熟土層大多在30~70厘米之間,分布在劉家坡、任家壩等村。主要種植紅苕、小麥、玉米等作物。此土種植的紅苕質地優於別種土質,含澱粉量高,是農戶製作粉條、澱粉的原料。
植被
1、闊葉林。麻櫟林(花櫟扒)是本鎮闊葉林的代表樹種。八樹樑、蓼葉溝、馮家壩、中心、王院、青春、洞溝等山區村,幾乎每家每戶的自留山都有這樣的樹扒。麻櫟木是村民煮飯、取暖的主要燃料,用它燒制的木炭,品質優良。樹幹也是培育優質木耳、銀耳的最佳材料。另外還有板栗、柿樹、茶樹、漆樹、椿樹、楊樹、柳樹、樺樹等,在境內都有廣泛分布。
2、針葉林。境內以馬尾松林最為常見。馬尾松是村民建房的主要原材料,由於木質適中,不易變形,多為做椽、檁、門窗。另外,還有杉木、鐵桿松等針葉林木,大都是混生在其它樹種成片的不多。
3、竹林。斑竹林在本鎮也有部分。部分村民的房前屋後都種植的有,是製作籮筐、背簍、竹籃、畚箕等用具的材料。
4、藥用植物。境內野生的藥材大部分分布在月尖嘴以西的山區,有200餘種,常見的有黨參、當歸、細辛、黃連、柴胡、大黃、百合、防風、杜仲、天冬、麥冬等。
動植物資源
鎮內西部山區山林茂密,棲息著許多珍禽異獸。有二類保護動物野豬、白冠長尾雉(野雞),三類保護動物金雞等。數量較多的有野豬、野兔、狗獾、松鼠及蛇類。鳥類常見的有麻雀、燕子、喜鵲、烏鴉、野鴨、點水鵲、白老瀼等。
栽培植物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大類,穀類、豆類、薯類、油料、菸草、蔬菜、瓜類、藥材、牧草等10小類。計13種,170多個品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薯類、豆類為主,作物布局夏秋兼顧,以秋為主,占糧食作物總面積55%以上。在秋作物中又以水稻玉米為主,分別占糧食作物面積15%、50%,水稻、玉米,總產分別占秋糧總產32%和56%。經濟作物以油科(油菜籽、芝麻、花生)蔬菜及瓜果為主,在布局上分別占經濟作物總面積的49%、32%、19%。近年來,隨著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經濟作物面積呈上升趨勢。在油料作物中,油菜籽占油料作物的80%以上,其次是芝麻、花生。蔬菜種植面積己占經濟作物的40%以上。
礦產資源
1、貴金屬
砂金。為中型砂金礦床,分布在月河流域和付家河下游,儲量不大,曾在本世紀九十年代己開採過。
2、有色金屬
鐵礦。分布在蓼葉溝村南部,八樹樑村北部山區,70年代開採過,但因儲量小,品質低,開採耗資大,後放棄開採。
礬礦。分布在月河以西任家山、劉家坡村西部,蓼葉溝村北部,己探明儲量150萬噸,現在專業開採公司正在開採。
3、非金屬
石灰石礦。又名大理石,是水泥、石灰等建材產品的主要原料,探明儲量的有230萬噸,主要分布在青春、八樹樑、王院洞溝等村的部分山區,現有零星開採。
石炭。屬燃料產品,主要分布在洞溝、劉家坡、李家灘等一帶,己探明儲量的有340萬噸,現有零星開採。
石料礦。主要分布在陳家山西部山區,是建築的主要用料,探明儲量有140萬噸,現正在在開採。
輝綠岩礦。主要分布在紅蓮村和任家山,己探明紅蓮堰溝輝綠岩礦儲量有80萬噸,任家山碎石輝綠岩礦儲量有30萬噸,但都品質低下,目前尚無開採。
自然災害
1、水災旱災
建民鎮是自然災害頻發區,建國後至撤區並鎮前,有記錄的超警戒水位20餘次,致15人受傷,1人失蹤。96年建鎮以後共發生特大洪澇災害10餘次,造成民房倒塌,農田被毀,道路中斷,通訊受損等重大災害,民眾財產遭受巨大損失,因此災害預防和搶災救災工作也是全鎮的工作重點。鎮政府每年都成立防、搶、救相應的應急搶險分隊等機構,充分研究、論證制定了符合本鎮實際的工作預案,確保危急時刻能夠起到防災減、災和抗災的作用,多年來,實現了在災害發生時人員不傷亡,使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2、山體滑坡和土石流
建國後建民鎮境內沒有發生較有影響的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是2010年7月18日,因連降特大暴雨,導致36個村不同程度受到損失,八樹樑、七里溝、中心、任家壩村均發生了較小流量的土石流和山體滑坡,損毀房屋61間,受災土地4670畝,無人傷亡。為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事故,保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國土部門對境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認真摸排調查,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30餘處,涉及長春、七里溝、花園溝、新強、羅家灣、青春、八樹樑、劉家坡、任家壩、任家山、忠誠、中心、紅蓮等13個村,威脅136戶644人,制訂了地質災害隱患點制訂預防處置方案,加大防治監測治理力度。
經濟建設
概況
建國後,建民鎮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在是近年嚴幾個中央1號檔案精神的指導下,依託本地的資源優勢,以產業調整結構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蔬菜、畜牧、建材等主導產業,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壯大第三產業,全鎮經濟得到了突破性發展。
農業
建民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農業仍是本鎮經濟工作的基礎。川道主產水稻、玉米、油菜、小麥及各種蔬菜。丘陵山區地帶生產小麥、玉米、油菜、大豆、胡豆、芝麻、紅苕、洋芋、花生等農作物。七十年代以前,建民鎮農業非常落後,特別是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社員吃飯“食堂化”,用品憑票供應,人們普遍吃不飽,穿這暖。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實行“大鍋飯”,農民在集體幹活,年終按照功分分給糧食。1981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的糧食除交夠國家的,留給集體一部分,其餘的全部都是自己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大漲,大部分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1983年,建民鎮開始推廣雜交水稻,淘汰了高桿水稻,使畝產逐步提高。1988年後,建民鎮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在淺山丘陵開始推行地膜玉米,小麥、油菜的品種逐年更新,推廣了地膜洋芋種植,使產量逐年提高,成熟期提前。2001年,建民鎮在四檔、宋家營村開始推廣反季節溫室蔬菜,發展蔬菜產業,使農民增產增收。2008年,四檔村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帶動了本村及周邊幾村蔬菜的發展。同年6月,聯合村流轉土地1000畝,引進了健民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到2009年6月,全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了10020畝,建設鋼架大棚蔬菜850畝,其中忠誠村100畝,四檔村350畝,聯合村300畝,宋家營村100畝。2010年3月忠誠村成立了忠誠蔬菜專業合作社,並流轉土地500畝,發展設施蔬菜產業,被市政府確定為蓄菜結合基地。
林業
建民鎮有林地25000畝,其中生態林21200畝,經濟林3800畝,森林覆蓋率31%。七十年代以前,人們為了生活常上山砍柴伐木,樹木遭到毀壞,綠樹成蔭的山頭變成了光禿禿山丘。1980年後,建民鎮落實50年不變的林權政策,將林地、林園劃分承包。2002年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保護林”的林業建設措施,同年在洞溝、長春、蓮花、新勝、任家壩、任家山、陳家山、八樹樑、中心、紅蓮、韋家坡等村實施退耕還林2650畝。2003年在陳家山、馮家壩、佘家窯、長鋪、忠誠、新勝、長嶺、新強、任家山、八樹樑、劉家坡、蓼葉溝、青春七里溝等村實施退耕還林2997.5畝。2004年在汪槽、聯合、佘家窯、紅蓮、蓼葉溝、羅家營、任家壩等村補註實施退耕還林540畝。2005年又在王院、青春、洞溝、忠誠、韋家坡、任家壩、蓼葉溝等村實施退耕還林1120畝。1999年在劉家坡、任家壩建設連片桑園500畝,蠶桑產業在本鎮開始發展。2006年區委書記在新勝村抓點示範,共工程造林180畝,2007年在佘家窖村造林200畝。2008年建民鎮開始實施國家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在佘家窖村工程造林280畝,種植側柏樹39200株。2009年在青春村工程造林245畝,種植油茶樹8000株,側柏樹27000株。2009年根據雙創的需要,在漢江沿線的七里溝、紅蓮、忠誠、佘家窯、青春等村綠化造林2300畝,種植柑桔、枇杷、側柏等樹木,鎮政府被市政府評為漢江綠化造林先進單位。2010年又在漢江沿線洞溝、佘家窯、青春村等綠化造林680畝,種植皺皮柑、柑桔、枇杷、側柏等75000株。同年區委書記在洞溝村包抓工程造林示範點,造林264畝,種植側柏樹32000株,皺皮柑7200株。同年9月在八樹樑村實施工程300畝,種植優質良種嫁接核桃樹7000株;在劉家坡村造林300畝,種植優質良種嫁接核桃樹7000株。
畜牧業
建民鎮畜牧業發展由來己久。80年代以前,因農民溫飽問題尚未解決,飼料供應不上,農戶養畜以分散養殖為主,主要目的以自食為主,零星出售為輔。80年代後,特別是90年代,隨著農民生產的發展,農民生活的提高,部分農民糧食有了剩餘,開始加大養殖數量,目的以出售獲取經濟利益為主。90年代期,建民鎮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將發展畜牧產業做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型產業來抓,鼓勵農民加大養殖數量,擴大養殖規模,促進了全鎮畜牧業的快速發展。進入二十世紀,鎮黨委、政府將畜牧業列入全鎮的特色產業,提出了做大做強畜牧產業的發展口號,成立了畜牧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出畜牧發展規劃,通過政策幫扶、產業扶貧貸款等措施,鼓勵農民發展畜牧產業,2001年己發展年生豬存欄1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70戶,2005年發展年生豬存欄3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65戶,並引進了陽晨養豬場,全鎮畜牧養殖開始走向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2007年,在陽晨牧業公司這一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鎮開始實施強村大戶養殖發展戰略,到2009年,全鎮共發展年生豬存欄50頭髮上的養殖大戶250戶,在紅蓮、聯合、陳家山、友誼建立了4個畜牧養殖示範村,成立了紅蓮村畜牧協會,新建二級繁育點14個,年生豬飼養量達6.8萬頭,家禽飼養量達36萬隻。
陽晨牧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位於建民鎮陳家山村,2005年由牛蹄鄉遷入該址,占地150畝,是全省最大種豬繁育基地。2008年同安康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科技戰略合作關係,建成了飼料分析和豬病檢測實驗室,成立了“安康市現代養豬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到2009年,已建成基礎母豬存欄2500頭的原種豬場一個,年產5萬噸的飼料加工廠一個,投資入股的二級繁育場10個。公司被授予“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陝西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被陝西省農業廳確定為省級原種豬場、重點種畜禽場,被省商務廳確定為省級儲備肉活畜基地場。
工業
建民鎮工業起興於八十年代,發展於九十年代,全鎮工業以建材業為主導,共有水泥生產企業3家,其中健平水泥廠年產120萬噸,康寶水泥廠年產60萬噸;有粘土磚廠24個、頁岩磚廠3個;有砼製品生產企業8個、鋼製品生產企業2家、蠶蛹加工廠1個,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6家,年產值達4.38億元。進入二十世紀,鎮黨委、政府抓住中心城市建設重心北移的歷史機遇,提出了“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加大對技術落後企業的技術改造,引進新型產業,依託中心城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襄渝二線、十天高速、瀛湖幹道等重點項目建設,大興工業經濟,分別在2008、2009年投資2600萬元發展了3家頁岩磚廠,年產機磚達1.4萬塊,有效地利用了本地廣泛的頁岩資源,開拓了本鎮新型建材生產渠道,確保了建材業的可持續發展,使建材產業得到發展壯大,滿足了城市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之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了全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產服務業
八十年代以前,建民鎮就有零星的小商品零售行業,當時稱之為小賣部。進入九十年代後,該鎮依靠距安康城區近,地處城鄉結合部,交通方便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餐飲服務、休閒娛樂為主的三產服務業,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為方便民眾生活,解決勞動就業發揮了重要重用。隨著中心城市、高新區、襄渝複線、十天高速、瀛湖幹線等重點項目在轄區的建設,有力地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尤其是交通運輸業和商貿服務業發展最為快速,到2009年,全鎮從事運輸車輛達580輛、個體商業達217家、服務業140家、餐飲業79家,農家樂36家,從業人數達1795人,給地方經濟成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蔬菜產業
建民鎮地處漢江北岸,境內兩河(月河、付家河)一江(漢江)繞鎮而流,陽安、襄渝兩條鐵路橫貫其中,316國道穿鎮而過。境內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信息靈通,是安康中心城市開發區。全鎮國土總面積59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229個村民小組,42000人,有耕地面積3.5萬畝。2007年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8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9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62元。近幾年來,建民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委、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要求,緊緊圍繞市場,依託區位優勢,準確定位“工業抓建材,農業抓蔬菜、畜牧抓養殖、多種經營抓桑果”的經濟工作思路。在蔬菜產業發展上,大力實施萬畝蔬菜基地建設,做大做強蔬菜產業。2007年全鎮各類蔬菜複種面積已達到10700畝,其中發展日光溫室大棚80棟,普通拱膜棚3500棟,其中6個村以塑膠大棚和日光溫室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面積均達到70%以上,戶均單季種菜面積3畝以上的達85戶,黃瓜、辣椒兩個品種獲得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達到了4000畝。
為使蔬菜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建議市區政府儘快出台蔬菜產業具體扶持政策,加大政府扶持蔬菜產業的力度。一是建議政府劃定專業菜田保護區和新菜田發展區,有計畫地實施蔬菜基地向月河川道轉移戰略,集中聯片開發建設。二是建議政府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政策,按標準徵收菜田開發基金,將徵收的菜田開發基金足額用於建設蔬菜新基地。三是建議政府將水利、道路、沼氣、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安排上與蔬菜產業發展實行捆綁扶持。四是建議政府增加科技投入,把蔬菜科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每年投入一定的資金扶持強村大戶,示範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努力提為使蔬菜產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提高蔬菜產業科技含量和水平。
市區線路
市公交總公司7路供電局 - 馬坎 - 影劇院 - 培新街口 - 濱江大道 - 三橋頭 - 安康職業學校 - 花園溝 - 工業園 - 通用機械廠新址 - 建民鎮 - 付家河(共12站)
全長9.8公里
文化生活
(一)重大節日、傳統節日、民間文藝煥發風采,每個村都組成了自樂班子,其中聯合村的燈籠,頭檔村的獅子、信子,羅家營村的採蓮船,友誼村的皮影戲,張灣村的高蹺、社火,長嶺村李龍茂吹唱敲打的地方以戲曲“紅白喜事”等民間文藝,豐富了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提高了民眾文化欣賞水平。頭檔村的民間文藝“跑竹馬”在二○○四年漢濱區“移動杯”春節優秀民間文藝展演活動中獲二等獎和優秀組織獎,任家山採蓮船、高蹺在參加漢濱區文藝演出活動獲三等獎。 (二)全民健身,體育棋藝廣泛開展,籃球、桌球、棋類賽每年舉行,在參加安康市舉辦的首屆“龍舟賽”獲得團體第二名。
(三)謳歌新風新貌,文化匯演長期堅持,積極調動全鎮上下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拓展文化活動範圍,在全鎮組織開展慶祝建黨84周年文藝匯演活動時,邀請市少年宮藝術團同台演出,鎮村民間文藝也再度展觀風采。成功組織女教師匯演大型歌舞《春天的故事》,被推薦參加漢濱區迎春文藝匯演。
(四)成立老年活動協會,給老年人提供休閒娛樂空間,他們打牌、下棋、看電視、拉家常,品味人生,老有所樂。
(五)開展自上而下的爭創文明村的達標活動,開展綠化環境,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創建籌建活動,湧現出國家級文明村聯合村和四檔、韋家坡、羅家灣、七里溝等一批社會治安文明村,有300個文明家庭、600個“五好村民”和治安模範戶受到表彰。為廣大村民思想、文化、道德整體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