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橋圍古村落文化旅遊區

建橋圍古村落文化旅遊區

建橋圍古村落文化旅遊開發項目坐落於廣東省豐順縣西北部建橋鎮,交通便利,廣梅汕鐵路、汕梅高速公路、206國道皆穿建橋鎮而過。距梅揭高速公路徑義出口15公里,縣城湯坑37公里,梅州市區也僅60多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橋圍古村落文化旅遊區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
  • 地理位置:廣東省豐順縣建橋鎮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整體,四大城門,排水通風防火設計,保護開發現狀,開發前景,民俗文化,入選省級古村落,

歷史沿革

建橋圍古村落創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是布局嚴謹結構完整的古客家民居,在閩、粵、湘、贛客家圍屋中屬罕見獨特,總占地面積近一平方公里,圍內建築面積20357.8平方米,有3街(東西向)12巷(南北向)24幢,至今保存完好。城內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有上千間房屋,既留存有明初古巷,又有明代飛檐式的四合院建築和清代防火山牆式建築。

建築特色

整體

建橋圍整座建築保留了客家傳統建築的古樸風格,外圓內方。但與客家圍龍屋在結構上有很大的區別,它呈長方形,圍外有迴環的池塘、溝壑,民房圍繞櫨牆內而建,均為硬山頂構築。遠眺似浮水大船,故稱建橋“船型圍”。
建橋圍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及城四周數千米練成一體既當屋牆又是城
牆,牆高而厚,至今仍保存完好並非常堅固,城門內架設木樓棚和內寬外窄槍眼孔,結構緊湊,並設封火牆不露桁桷,利於群居和防賊禦敵。
城內有迴環的四合建築,較為普遍的是二棟(堂)、二橫和三棟(堂)四橫的大院,再次是圍龍屋,結構堅固,窗眼小,層層疊疊形似盤龍,攻防自如,壁壘森嚴。各種建築採用傳統建築工藝,用檯梁、穿斗的混合結構建造,布局嚴謹講究坐向等共上千間房屋,既有元末古巷,更多的是明代飛檐式的四合建築,也有清代防火山牆式建築混雜其中。
城內還建有光大堂、保大堂、福大堂、謙大堂、樹德堂等9座祠堂。張氏各世府第公室也在其中,公室建築採用傳統四合院的建築工藝,用檯梁、穿斗的混合結構建造,布局嚴謹,講究坐向,布局沿中軸線上、中、下三大廳,系奉祀先祖或公共娛樂場所。
建橋圍古村落內商鋪俱全,窗台構造也各俱特色;冷兵器時代抵禦外來強敵時,四座城門一關並派人防禦,古村落便固若金湯,城中居民一兩個月不出城門仍可過平時一樣的正常生活。
圍外東門左邊:“亦愛廬”(面積205米×62米)屬於大型府第宮室。系張氏文科舉人張千秋住宅,1771年乾隆辛鄧科設計,設計精巧,左彎右曲,計有十廳九井(天井)。天井之地全部選用大小相等,形狀一致,色澤均同之天然小石砌成各種圖形和文字,有:“福祿壽”“雙龍搶寶”“雙鳳朝陽”“鸞鳳和鳴”及牡丹、梅、竹、菊,建築內外還有祥瑞的動物裝飾,正堂有金雕的屏風,四屏雕龍畫鳳與花鳥相映成趣,盡顯客家風情習俗。:“亦愛廬”左片紫氣東來(面積48米×23.6米)系18世武舉人張凱三住宅。

四大城門

建橋圍設有東西南北四大圍門,外圓內方,各門頂均嵌有石刻和慶塑門門匾,圍門四座均以青石磚作牆基材料用三合土青磚砌壘。
東門“東關鞏固”高7米(外圓到拱底高2.02米,外牆體兩片共闊3.7米,外厚度1.4米,圓門見光1.8米)系嘉慶葵亥年一位狀元所書。
西門“西銘是式”高5.8米(外圓到拱底高1.9米。外牆體兩片共闊3.72米,外厚度1.4米圓門見光2米)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題字,民國二十九年旅泰華僑張鑒初捐資重修。
南門“薰風自南”高5.4米(外圓到拱底高2米,外牆體兩片共闊2.2米,外厚度1.18米,圓門見光1.6米)生死門(結婚由此門進,喪事由此門出)。
北門“眾星拱北”高5.5米(外圓到拱底高1.85米,外牆體兩片共闊2.2米,外厚度1.1米,圓門見光2米)門聯“眾水朝東,星辰拱北”解放後鐵道學院一位教授題字,門內架設木柵和槍眼孔內寬外狹結構緊湊不露相格。圍外西南片開挖有十八曲水坑工程,兩側都砌有石高1.5米集雨面積,從馬仔坑上游來水注入四環池塘,此坑不會積泥沙,既有水利的作用,又有其科學原理,此水坑已於平整耕地毀掉。

排水通風防火設計

建橋圍古村落內的排水通風防火設計有其奇特之處:一是城內街道和古巷裡看不到一條排水渠。但不管下多大的雨,城內從不會淹水。二是城內建築物的通風采光設計令人叫絕,大大小小24幢四合院落式建築,每幢建築物的通風采光都恰到好處,冬暖夏涼;三是防火設計非常合理,除古村落四周有護城河環繞外,房與房之間還建有防火牆,既便於生活,也利於防火,數百年來城內從沒有發生過大的火災。

保護開發現狀

近幾年來,建橋鎮黨委政府從“系統開發為目標,重點保護為前提”出發,著力改善建橋圍周邊與圍內環境,把開發建橋圍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通過制訂《建橋圍古村落保護村規民約》,大力宣傳引導,竭力勸阻圍內居民房改建,大力支持外遷居民維修圍內舊房,有效使圍內街道
房屋維持原貌。日前,在社會各界和縣供電局的支持下,鎮黨委政府對建橋圍四大圍門的外部環境進行最佳化改造,完善其周邊的交通條件和公共設施,加大對建橋圍的維護和開發,於2010年4月擬申報廣東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截至2009年底,投入500多萬元,已將建橋圍東門口年代久遠的破舊廁所改造為新公廁,在東門前修建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綠化帶,在圍內主要街道和圍外線路改造,在主要道路安裝了路燈,並完善相應的公共設施。鎮黨委政府邀請有關技術權威部門對建橋圍東門的外部環境進行了科學規劃,並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完成改善和最佳化建橋圍東門口的外部環境,西南北三大圍外部的環境改造工程得到改善,通過改善周邊環境以帶動古村落建橋圍的開發。

開發前景

建橋圍古村落坐落於建橋鎮政府對面,交通便利,廣梅汕鐵路、汕梅高速公路、206國道皆穿建橋鎮而過。且距豐順縣城37公里,距梅州市區也僅60多公里。建橋圍古村落是一個客家民居建築群,是梅州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有明、清兩朝古建築的古村落,且整體保存完好。
城內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有上千間房屋,既留存有明初古巷,又有明代飛檐式的四合院建築和清代防火山牆式建築。圍內外有八音班、舞獅、舞龍、大鑼鼓、弦樂、元宵迎燈、打醮等眾多民俗活動。
建橋圍古村落既可以作為研究古建築、古代風水學、客家民俗、人類學、人口學、民俗學的一個研究基地,也可以作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另外,建橋圍古村落也可以和周邊的溫泉、鐵印總兵吳六奇故居、龍鯨河漂流揭嶺飛泉等景點連成一線,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欣賞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民俗文化

圍內外有八音班、舞獅、舞龍、大鑼鼓、弦樂、元宵迎燈、打醮等眾多民俗活動。建橋圍古村落既可以作為研究古建築、古代風水學、客家民俗、人類學、人口學、民俗學的一個研究基地,也可以作為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建橋圍古村落也可以和周邊的溫泉、鐵印總兵吳六奇故居、龍鯨河漂流、黃花村鄉村游銅鼓峰旅遊區等景點連成一線,具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入選省級古村落

建橋圍古村落是一個客家民居建築群,是梅州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座保存有明、清兩朝古建築且整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2009年12月入選廣東省級古村落,2010年2月被評為梅州市級客家古民居,是融合了潮、客、畲文化為一體的古村落。
建橋圍古村落文化旅遊區
建橋圍古村落文化旅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