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建業為吳伯周章的封地。春秋時期,勢力範圍在江南地區的吳國,到第十九世吳王壽夢時變得日益強大,曾經聯晉攻楚。
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南京
朝天宮後山設立
冶城,鑄造兵器,此處便成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吳越之爭以吳國滅亡告終。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令范蠡築城以圖消滅楚國,稱霸江淮。這便是在建業建造的最早的一座城池,後人稱它為"越城"。
戰國初年,越國本想征服楚國,結果反被楚國打敗。楚國征服越國後“盡取吳故地,東至於浙江”,置江東郡。
公元前333年,
楚威王熊商欲借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遂於此建城,置
金陵邑。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
金陵邑為
秣陵縣。
東漢末年,
黃巾軍起義。在當時徐州附近的
孫堅加入到這場混戰之中,並逐步發展成一直有相當實力的軍事力量。可惜,不久孫堅就在與劉表的交戰中,被其部下黃祖射殺。其子
孫策、孫權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孫策僅依靠原來父親千餘舊部,就在江東打出了一片天地,為後來的東吳政權奠定了基礎。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年僅18歲的孫權繼位。當時的東吳,政權還很不穩定。為了對抗來自北邊曹操的威脅,
孫權在江東積極擴張勢力。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孫吳,經過當時的秣陵,讚嘆道:“
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去拜訪孫權,經過秣陵時再次力勸孫權定都與此。孫權正式把自己的權力中心遷到秣陵,並改名建業,由此揭開了南京歷史的新篇章,
東吳也成為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當時的東吳是中國最叱吒風雲的一方豪強,勢力範圍遍及今天的中國南方地區。東吳大帝孫權開創的一代霸業成為中國歷史不可抹去的濃濃一筆,而南京則是他留下的最大遺產。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移治秣陵。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為
建業,並在
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城,“用儲軍糧、器械”,這就是著名的
石頭城(又稱
石首城)。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石頭城跨水而立,周圍數十里里,設有子、羅城二重城,商業繁華,盛況非常。吳之名臣張紘以為此地有天子氣,勸其主定都於此。
東漢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遷都於“鄂”,將
鄂縣改稱為“武昌”(今湖北鄂州)。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稱帝,並於同年秋,還都建業。住在原將軍府,取名為“
太初宮”。其後在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才在群臣的建議下改建太初宮。改建後的太初宮周圍有500丈,南面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別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正殿稱為“神龍殿”。建業都城北依
覆舟山、
雞籠山和
玄武湖,東憑
鐘山,西臨石頭,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在太初宮的東面和北面,是東吳的皇家花園和皇宮衛隊的營地,名叫“苑城”,可容綱3000多名貴族子弟同時在裡面騎馬操練。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倉,又稱倉城,裡面儲藏著大量糧食和其它物資。在太初宮的西面,還有一座專供皇太子用的花園,叫做“西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這是東吳最流行的民謠之一。
東吳甘露元年(265年),後主
孫皓執意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強烈的反對。
東吳寶鼎元年(266年),後主孫皓因舉國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
都城規劃
孫權定都南京後,為了鞏固城防的需要,在
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了
石頭城。南京“石頭城”的別名由此而來。早期的建業城並沒有城牆,僅有竹籬笆,後來夯土築牆,而城門也還是用竹籬編成。遺址在今南京
玄武湖南岸。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實錄》卷2)。
當時雖然物質材料比較匱乏,但是整個城市的規劃井然有序。
建業城分宮城和都城兩重,無外郭。宮城在都城的中間偏北,約占總面積的1/4。其核心為
太初宮,南宮、苑城和西苑分別為宮殿、花園和衛隊駐地。宮城的南門為宣陽門(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中心
新街口),出宣陽門向南至朱雀門,大約是5里,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專用通道。兩邊有水溝排水,再兩邊就是一般人員通行的道路。在這條大道兩旁是中央官署和部隊營房。朱雀門外就是
秦淮河,河兩岸就是居民區和商業區了。整個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規劃得井井有條。後來的
六朝基本上都是延續了這樣的城市布局。
發展影響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業。南京和曹魏洛陽、蜀漢成都鼎足而立。作為一國首都的建業,不僅在政治、軍事上成為當時中國的一個重要的中心,在文化也是絢麗多彩,綻放出艷麗的奇芭。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為印度僧人
康僧會修建了“
建初寺”。建初寺是江南地區最早的佛教寺廟,它的建立成為佛教在中國南方興起的標誌性事件。在康僧會的努力下,佛教逐步在南方流行開來。
在自然科學領域,南京孕育出許多傑出的人物。如著名的渾天論者
王蕃。他不但寫出了在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
渾天說》一書,而且製作出了天文演示的儀器――
渾象。此外,他還計算出π等於1.555……而孫吳時期的太史令
陳卓綜合了前人的研究,創建了包括“二百五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的全天恆星體系,為中國古代研究觀測星相提供了基礎,後人沿用了1000多年。
文學藝術方面,江南人更是顯出不同一般的早慧。《
天發神讖碑》,筆意在篆隸之間,被康有為贊為“奇偉驚世”。吳聲歌曲乃是當時吳地百姓的民歌,後來發展稱為“吳歌”,後來又稱為
南朝樂府的一部分,它以其清新自然的風格,委婉含蓄的手法,五言四句的格式,對後代五言絕句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西晉的戰船鐵甲帶走了東吳的末代暴君,但東吳在南京的數十年經營卻開啟了一個城市的發展進程。南京由此踏上了中國歷史,在留下自己印記的同時改變著中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