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陵墓

建文帝陵墓

建文帝陵墓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

坐落在上金貝村後山的明代神秘古墓,經省內外明史專家考證,確定為明朝建文帝陵寢,破解了距今600多年懸之未解的“明朝第一謎案”———建文帝下落之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文帝陵墓
  • 地理位置: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
  • 所處時代:明朝
簡介,歷史沿革,考古發現,歷史論證,旅遊信息,

簡介

據了解,600多年前,明朝“靖難之役”給中國歷史留下一個重大的謎案。之後無數文人、學者為追尋建文帝的足跡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湧現出了幾十種建文帝流亡說。而近年來興起的建文帝終亡福建寧德說,為徹底破解建文帝終亡謎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建文帝陵墓
建文帝陵墓

歷史沿革

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又名朱允文),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已故太子朱標的次子。其兄朱雄英,生於洪武七年(1374年),按明初“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制度,原本可以作為皇太孫的他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與皇祖母馬皇后在同一年死去,只活了八歲。同年明太祖朱元璋追封為虞懷王。由於朱雄英早夭,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終年71歲。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稱建文帝。因削藩,導致四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當燕軍攻進京都南京金川門時,建文帝扮和尚,帶22名近臣從“鬼門”逃離皇宮,從此不知去向。建文帝從亡何處成為“大明第一謎案”。近年,經寧德市建文帝蹤跡研究小組及有關專家考證,上金貝形制特殊的古墓被認定為建文帝陵寢,另經考證發現的寧德多地存在的諸多證據鍊表明,建文帝從亡閩東高度可信。

考古發現

2008年1月3日,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登山道施工中,施工人員發現一座墓塔混搭的奇特古墓。正是這座僧不僧俗不俗、具有極高規格的古墓的發現,開始了“建文帝出亡寧德”的探秘熱潮。
在時任中共寧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現任寧德市政協主席鄭民生的重視和推動下,由寧德市方誌辦副主任王道亨領銜、民間熱心人士自發組成了寧德市建文帝史跡研究小組,開始了“自掏腰包”的探尋和研究。
5年多來,這個研究小組不斷發現“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的有力佐證,蒐集和積累了眾多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經梳理,“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說至少已有13組證據可資佐證:一、寧德蕉城區上金貝古墓的規制、格局、構件、構件紋飾均體現了明代皇陵的特點,舍利塔20字碑刻的真實含義證明該古墓是建文帝陵,這已獲中國明史學會會長、正在央視《百家講壇》開講朱元璋的商傳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毛佩琦教授,著名明史專家、南京大學歷史系潘群教授等眾多明史研究權威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定;
二、寧德霍童支提寺珍藏的雲錦袈裟為明初御用之物,應為朱元璋賜給建文帝的寶物;
三、追隨建文帝出亡而不知所蹤、被浙江鄭義門苦苦尋找了600年的重臣鄭洽,被發現為寧德市蕉城區鄭岐村的開基始祖,2010年該村鄭氏到浙江浦江認祖歸宗,直接證實了鄭洽隨建文帝出亡寧德的史實;
四、明永樂年間,寧德地區的寺廟突然被大規模焚毀,僧人被大量殺害;
五、建文朝殿前三品指揮使、錦衣衛總管杜華泗,國子監生林紹齋均歸宿閩東;
六、明永樂年間,寧德地區的人口突然銳減,史書卻無天災的任何記載;
七、永樂初年,身負“蹤跡建文帝”使命的鄭和蹊蹺到訪福州雪峰寺和寧德支提寺的實物與文字資料;
八、寧德各地古地名及尼姑庵中供奉“萬歲萬歲萬萬歲”神祗牌的奇特現象;
九、明代寧德各地史志中《寺觀》、《雜記》編章的有意缺失;
十、建文帝貼身武將餘六府宗祠、墓葬、余氏族藏古畫等隱藏的建文帝信息;
十一、寧德各地發現的17處神秘地室秘道;
十二、延續600年的“國母亭”祭祀禮儀及“國母乞討尋兒”傳說;
十三、寧德各地代代相傳有關建文帝的民間故事傳說。
寧德市政協主席鄭民生對中新網記者說,雖然寧德市建文帝史跡研究小組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考證,也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關注,但這種考證、研究,畢竟只是民間的,自發的,無論從研究經費的來源、研究人員的專業水平,都無法保證。
鄭民生表示,真心期望有權的專業研究機構、專業研究人員能夠跟進考證、研究,讓建文帝蹤跡這一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謎團能夠早日破解。

歷史論證

建文帝陵透露出強烈的隱忍情緒
將上金貝村古墓認為就是明朝第二帝陵的潘群教授認為,這座陵墓,透露出一股強烈的隱忍情緒。
“享亭也就是拜亭,和尚墓是不會有的,而更特別的是,本來應該建在主陵外面的享亭,在這裡卻建在裡面,按照風水師的說法,這就是在表達隱忍和無可奈何退讓的意思。”王道亨說,這座建文帝的陵墓,墓碑上沒有年號,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還是和尚墓,留下時間是肯定的,但這個墓沒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認永樂的年號, 第二又因為自己失國,不願意署上自己的年號,所以給他建墓的人在墓碑上沒有刻時間。
建文帝陵寢的守護人 兩個鄭姓村落跨越600年的認親
上金貝村古墓被專家論證為建文帝陵寢,這件事也讓山腳的一個鄭姓村落成了各方的焦點。
“這個村我們也是無意發現的,有著太多的秘密,我們考證的結果是,這個叫鄭岐的村落的開基祖,其實是跟隨建文帝出逃的22個從亡大臣之一鄭洽。”王道亨說,鄭洽跟隨建文帝到去世,子孫後代也都留在山下為建文帝守墓,因為鄭洽是浙江浦江縣鄭義門的人,為此他們研究小組還和浙江鄭義門聯繫,對方派人來考察,“他們斷言鄭岐村的鄭姓村民,90%以上是鄭洽的後代,而且如果有需要,我們還準備讓兩個村的鄭姓村民作DNA鑑定,來確認他們之間的關係。”
村裡有鄭三合的傳說
前日,記者前往鄭岐村採訪,路過附近的濂坑村,寧德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組一位成員說,這個村有村民向他們說過這樣一個傳說,在明朝永樂年間,他們濂坑村的王姓始祖王進和一位遷到濂坑村的鄭姓朋友玩得很好,那個鄭姓朋友叫鄭三合,鄭三合後來還娶了村里一位姓陳的姑娘,娶親那天,南山上金邶寺的一位和尚來喝酒,鄭三合管那僧人叫師傅,自稱“弟子”,後來鄭三合搬到鄰近的井上村去居住,再後來才搬到現在鄭岐村的位置居住,並改名鄭岐,是現在鄭岐村鄭姓始祖。
“三合其實是就洽字拆開來,而且洽是水之合的意思,而岐字是山之分的意思,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用反義詞互解互義來表達真實意圖的手法。”王道亨說,鄭洽不敢以真實身份而採取這種辦法,是很順理成章的事,而且在鄭岐村里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
鄭岐村村民鄭成意告訴記者,在他們村里,老人都一直有傳下一條祖訓:鄭姓子孫永不出來為官,但因為什麼原因,他們並不知道。
在村里記者在僅存的6棟鄭姓村民的老房子發現,有一棟建於明代的房子進院子後的門楣上面的匾額寫著“豹蔚南山”四個字。
“這四個字從字面上來解,根本解不通,沒有這樣的典故,也沒有什麼意義,但如果將'豹蔚'兩字換成諧音的'保衛'就解釋得通了,就是保衛南山上的建文帝的意思。”王道亨說,鄭洽所在的浙江鄭義門,有塊匾額“孝義門”,在鄭岐村有個老房子門口寫著“中義第”,這也是用了諧音的手法,其實應該是“忠義第”,因為鄭洽跟隨建文帝出亡在外隱姓埋名,不能盡孝只能盡忠,所以去掉孝字換成了忠字。

旅遊信息

地址: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鄉上金貝村
建文帝陵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