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鎮坐落在浙西山區,位於新安江與蘭江匯合處,北枕烏龍山,南臨三江口。梅城是一座千年古鎮,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德梅城
- 位置:浙西山區
- 歷史:1700多年
- 簡稱:梅城
梅城簡介
關於梅花城的來歷有種種說法,最流行的當推民國 建德縣誌 上的一段敘述: 建德城即嚴州城,俗稱梅花城,以臨江一段雉堞半作梅花形故也
梅城的城牆最後一次重建於明初,為朱元璋妹夫李文忠所建。至於雉堞為什麼做成梅花形,一直沒有一個一致的說法,據民國縣誌記載,這是因為宋代有三個皇帝在未登基前都曾經領過嚴州的地方官職務,嚴州被認為是潛龍所在地,其制故與南京北京同 ,所以這一帶有“天下梅花兩朵半”的俗諺。但是縣誌主編王韌認為,今之南北兩京並無作梅花堞者,所以還是不能作為依據,而且雉堞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衡量政治級別的標準。著名學者戴不凡先生則力主,仿南北二京說,他在《梅城漫話》一文寫道:跑過不少國內古代名城,留心觀察過,雉堞成梅花形的,除南京、北京外,我所親眼見的,的確只有建德這半座,缺正北及東北角。戴不凡還根據民間傳說故事,認為梅花形雉堞是為明代皇帝的一個寵妃而建的,這個寵妃是嚴州人,她向皇帝要求建造梅花城,後來,她不辛短命死矣,所以只造了一半云云。
一種說法認為梅城是為了紀念漢代高士梅福而命名的
相傳嚴子陵是梅福之婿,梅嚴兩人都以節操高尚聞名於世 嚴州就是為了紀念嚴子陵在此隱居而得名的 元方道睿 思台文集 序: 吾郡山水聞天下,以嚴名州,子陵高節故也 民間有嚴子陵造梅花城的傳說 為了紀念梅嚴兩人,所以嚴州城又名梅花城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因為建德特有的梅花“建德山梅”而得名。建德山梅生長在高山之上,冷塢之中,不畏寒濕,花開五瓣,花朵潔白而芬芳,盛開於春未夏初,這在梅花中是很獨特的
梅城歷史悠久,作為州府也有12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秀麗的山川和豐富的文化遺存,更增添了梅城的魅力,也吸引了許多人試圖解開梅花城的由來之謎。
千年古鎮
梅城歷史悠久。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這裡屬會稽郡(今紹興),富春縣,為縣治。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會稽置吳郡,富春縣屬吳郡。
三國,大帝孫權在位時,於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分富春縣置建德縣,為縣治。集鎮之形成,當在置縣治之前。
隋,文帝楊堅在位時,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建德、太末(今衢州)豐安(今浦江)三縣入長山(今金華),改為吳寧縣,縣治設金華。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置建德縣,梅城仍為縣治。
武德七年(624),建德縣又併入桐廬,雉山(今淳安)兩縣。
唐,文祖李治在位時,永淳二年(683年)又復置建德縣,梅城仍為縣治。
唐,武則天稱帝時,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從淳安移梅城,梅城成為州治所在。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於天寶元年改睦州為新定郡。
唐,肅宗李亨在位時,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新定郡為睦州。
五代,(公元907-960年)睦州屬吳越國。
北宋,欽宗趙恆在位時,於宣和三年(1121年)改睦州為嚴州。
南宋,度宗趙祺在位時,鹹淳元年(1265年)升為建德府。
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時,至元十四年(1271年)改建德府為建德路。
明,太祖朱元璋稱王,朱元璋的外甥,大將李文忠取建德路而改為建安府。建江浙行省於此。
洪武八年(1375年)又改為嚴州府,直至清末。
宋、元、明代均行鄉里制,城郭內(梅城古城城內)置坊,直屬州府。清,康熙(聖祖玄燁)在位時,康熙十年(1671年),劃都、圖時;鄉、坊依舊。
雍正六年(世宗胤禛)(1728年)推行順莊法,建德劃分五個區,梅城為城區,改坊為莊,直屬於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嚴州府,設立嚴州軍政分府。同年十月,分府廢。城內設定延清舊制。
民國十六年(1927年)城內改村里制,全縣劃為六個區,梅城為第一區,設區公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辦處設梅城。二十四年(1935年)撤消。並因鄉鎮建制完畢,設鎮、鄉。直屬建德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置梅城鎮,歸屬三都區。梅城鎮之名從此始。(因是年開始拆梅花城城牆,愚城廢而名留之之意。)
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城區。但無區署,梅城鎮歸縣直屬。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於淳安,後移梅城。三十六年(1947年)撤消。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12軍35師解放梅城。遂設立第四專署,旋稱建德專署。6月建德縣設5個區,梅城鎮屬城關區。10月,鎮分為四個鄉屬城關區。
1950年3月,專署撤消。
1953年7月,梅城上城鄉 、下城鄉合併,設定梅城鎮。為區屬建制鎮,仍屬城關區。9月,改為縣屬建制鎮,直屬建德縣。
1955年3月,再設建德專署,於1959年4月撤消。劃屬金華地區。
1960年8月,建德縣城由梅城移白沙。
1961年設立縣屬地區,梅城鎮歸楊村橋地區。
1962年地區改區,梅城仍屬梅城區。
1963年建德縣劃歸杭州市。
1964年2月,大洋、楊村橋兩區合併,建立梅城區。
1992年4月,南峰、千岳二鄉併入梅城鎮,屬梅城區。
同年,撤區,鎮直屬縣。
2005年3月28日,洋尾鄉併入梅城鎮。至今。
景美,千年古鎮梅城之自然景觀
(造物主神奇的造就這一方如此美妙的土地)
梅城位於錢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之匯,她北枕烏龍山,南襟丁水。是江南山水秀麗之處。
烏龍山 梅城城北的烏龍山,東西綿亘五、六十里,方圓百里,最高處海拔有916.6米,因山石烏黑,且又似一條蜿蜒數十里盤踞在城北的臥龍而得名。曾名仁安山,又稱烏山。山周圍儘是低矮的丘陵,惟其聳立眾山之後,顯得格外雄偉,又因頗似泰山,就有小泰山的美稱。
山頂現建有電視轉播塔,登此南望,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有“江水細如繩,故城小於掌”之感。轉播塔往西不遠的另一山頭有一大平地,叫雷公岩,曾有人居,上面古樹參天,恰似仙境一般,風景特別秀美。
山正中的祖師殿後有一瀑布稱“跌水岩”的,梅城人慣稱“白水”,高有五、六十米,除大旱外常年泉水不斷,一到雨後更是壯觀,飛流直下,水花飛濺,站在城中就能觀到此萬綠叢中一簾白水飛瀉的奇觀。
相傳山中原有寺廟百座,現僅存唐淨宗五祖少康大師所創的道場——玉泉寺(俗稱石佛坳),仍遊人眾多,香火盛旺。山正中的澄清道院(祖師殿)和山腳的烏龍廟還有遺址尚在,其餘已難尋蹤跡了。
自民國六年(1917年)縣知事張良楷創立省立甲種森林學校,在烏龍山興辦林場,植樹造林後。烏龍山上的建德林場在解放後又幾經更新擴大,形成現在的鬱鬱蔥蔥的一大山綠,也成為浙西境內有名的森林公園。
龍眼—東、西湖 梅城城內有二個湖,原為新安江古河道,因地勢低,前人利用低地段築壩蓄水,旱時儲水澆灌,澇時緩解洪峰,因而形成此一東一西二湖,站在烏龍山上俯視城內,二湖擬似明珠鑲在城中,也有人戲稱此乃烏龍的雙眼。是梅城的風水湖。
東湖位於城東,有水面八十餘畝,湖東有壩,再有外東湖與之相接。原來湖周楊枝依依拂面,柳絮紛飛入頸,壩上還臥有光緒年間(1901年)刻的鎮壩石雕水牛,遊人緩緩漫步嬉戲其間,別樣悠閒。自明萬曆年間,知府呂昌期、華敦復相繼開浚以來。清康熙十一年到民國八年(1919年)知事張良楷止曾八次重修。現在因湖污染嚴重,政府已籌巨資,欲沿湖鋪設污水管道,實行雨污分流;造污水處理廠,建東湖公園。還市民一個休閒佳場所。
西湖在城西,水面百餘畝,湖西南有一半島謂寶華州,古時曾建寶賢書院。始筑西湖壩蓄水者為唐刺史候溫(865-871年),宋景定二年(1261年)洪水決堤,知州錢可則復堤,並與東湖相通。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先後疏浚八次。民國八年知事張良楷又加固加寬湖堤,並治湖植樹,湖邊一柳一桃,風雅無限。但幾經滄桑,已風光不在,湖面也因宣洩不暢而污染異常。
前年起,政府化巨資擴大沿湖地面,建綠地,種花草,修公園,設鍛鍊運動器材,築市民活動中心,西湖面貌大改,市民在那或長跑短練,或舞劍弄拳,吹拉彈唱,散步嬉戲,真是熱鬧非凡,她已成為人們日常休閒的好場所。不久將來,古人在《睦州漫興》中對西湖所描畫的“尺水曇花界,領虛入畫屏。鏡中雙閣秀,竹里一燈籠。四顧山含翠,環堤柳送青。閉門宜瞑坐,相對靜忘形。”情景會再現於梅城了。
三江聚會古嚴州,一注清流奔杭城 梅城城南新安江自西而來,蘭江由南切入,在城東南會合再折向東北,江也就改稱為富春江了,這一匯一折成為“丁”字,梅城就“南襟丁水”了。
處在新安江、富春江、蘭江匯合處的梅城水路四通八達,古時水上交通極為方便,是聯繫江、浙、皖、贛、閩等地的水上通衢要道,為浙西、皖南、贛東北水上交通樞紐和主要商埠。溯蘭江而上可達浙西的蘭溪、金華及衢州;沿富春江而下達省會杭州、直入東海;逆新安江而上,可達市府所在地新安江街道及淳安縣和安微省。但因水深又急,一直沒建橋樑。直到20世紀初梅城的“大溪“上才建起嚴州和三都兩座大橋。人們便利不少。現因陸上交通運輸方便,水運漸漸萎縮,交通運輸上“大溪”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人文景觀
梅城不僅自然風光非常優美,人文景觀也很豐富。或景色或名人,各種媒體也多有記載。梅城處處有故事,比如:孫韶、少康大師、商駱,還有如為民求雨而中暑身亡的王光鼎和王公寺、范仲淹和思范坊、陸游三代和嚴州的情結、知事張良楷和建德的造林、江司諫-江公望和江家塘、俞夔兄弟的兄弟進士坊和重修南北峰塔。戴不凡和家鄉梅城等等、舉不勝舉。我只在這湊湊熱鬧,將人和景連起來聊幾個。
孫韶(148-241),字公禮,本姓俞,三國時代梅城人。善用兵,深得孫策欣賞,收為義子,賜從王姓改姓孫。魏黃初年,孫權為吳王時,升遷為揚威將軍,封建德候。吳黃武八年,任鎮北將軍。韶任邊將十餘年,邊防安穩,軍威大振。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卒。後代世居梅城。
坊底四隻石獅,威風凜凜,栩栩如生,人們走過總是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撫摸它,也許是用此方法紀念建德候的功績吧。看,石獅身上已是澄亮澄亮了。
六合古井和吳國太 梅城的石板井頭南端,有一口古井,整個井身是用石板砌成六角形的。很深,水也很清。據說是東漢未年丹陽太守吳景,家住梅城時所建,吳景之姐嫁給孫堅,是孫策孫權的母親,世稱吳國太。此井距今至少也有1800餘年啦。後人在井圈上刻了“六合古井”四個字。民間還另有其他版本的傳說,說是孫權外婆家的井,當時其外婆嫁到梅城時,為了顯示娘家富有,水也不吃夫家的,才挖了此井。不管何種說法,井是有頭兩千年,是有來頭的,必無疑了。現在此井仍完好無損,水質仍是清清的,百姓照常在使用。
玉泉寺與少康大師 烏龍山上南麓的玉泉寺(俗稱石佛坳),寺旁有泉,冬夏不竭,而得名。古寺掩映在松林之中,環境清幽。站在寺門南望,但見山巒起伏,像是蓮花開瓣,南北雙塔高聳其間,猶如亭亭玉立之蓮蓬。廟內有一奇石,人稱之為息石,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49年前後),淨宗五祖少康大師在此建道場,並將邊上的一塊謂“息石”的岩石雕鑿成一尊“阿彌陀佛”石像,此石據說不是產自烏龍山上的,它與周圍山上的岩石色澤不一樣,凡人燒香拜佛後,常有到石邊靠靠、貼貼,說是能祛病消災的。“息石”是玉泉寺鎮寺之寶。由於少康大師不遺餘力地弘揚淨土佛法,使其迅速傳播,名師輩出,直至如今風行海內外;淨宗由洛陽南傳入浙,然後傳往日本,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康大師纂《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還被收入《大藏經》,成為研究淨土佛教的重要文獻。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的農曆十月初三日,少康大師在此園寂,年屆69歲。距今已有1200餘年;玉泉寺現建有大雄寶殿、放生池、天王殿、彌陀殿、觀音閣等,香火也日見旺盛,也成為一處佛教朝山、遊覽和觀光之勝地。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對外開放的重點寺院之一。
三元坊、落元里、商駱 明朝宰相商駱出生在梅城,自小在文廟讀書。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鄉試中考中解元,正統十年(1445年)在會試中考中會元,同年又在殿試中考中狀元。在歷史上象他這樣連中三元的是絕無僅有的,為此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在府衙所在地梅城建了一座叫“三元坊”的石牌坊以示紀念。這段路也就叫“三元坊”了。用“三元坊”作地名,在浙江有三處,一是商駱老家淳安,一是省城杭州,再就是府衙所在地梅城了。商駱的出生地也在梅城,人們叫“落元里”,也就是如今梅城水門路45號附近叫“梨園”的地方。龍山村的人都知道。
《聊齋志異》與明桂、青柯亭 蒲松齡的文學名著《聊齋志異》許多人都知道,它的最早刻本“青柯亭本”就是蒲松齡的山東老鄉趙起杲, 1766年也就是清乾隆三十年,任嚴州知府時,在府衙內的青柯亭里為蒲松齡的遺作《聊齋志異》校訂、刻板、印行的。世稱“青柯亭本”。青柯亭邊有二棵桂花樹,一棵開白花,一棵開黃花,人們稱為“金桂、銀桂”,相傳是明代所植,至今已有四百餘年。仲秋時分,花團錦簇,濃香馥郁,就好象蒲翁書中的故事所描寫一樣。
梅城小吃
嚴州燒餅原名嚴州乾菜燒餅,是建德傳統的名產,集松、酥、脆於一體,清香撲鼻。嚴州酥餅以上等麵粉用不同溫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擇肥膘肉與上等乾菜拌勻為餡,在外面塗抹上一層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沾,在特製的燒餅爐中用炭火烤熟。
嚴州雪梨又稱建德白梨,是建德的一種傳統名果。嚴州雪梨果形似“雅梨”,果實碩大。果實梗窪一側常有一斜狀凸起,梗窪極小面淺,果梗也略有偏斜,基部膨大成肉質。果皮色澤不套袋管理的初為綠色,成熟後黃綠色。嚴州雪梨的栽培適應性強,不論山地、平地甚至低洼地都可種植,產量也較高。除鮮食外,還可經加工製成水梨罐頭、梨脯、梨乾、梨酒等。桐廬白梨具有果形大、果核小、皮薄肉白、味甘汁多、香脆細嫩的特點。尤以白露採摘的白梨最佳。主要產區在當地的金西鄉、三合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