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岙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北偏西方向,距寧波25公里,系革命老區。全村總戶數1073戶,總人口2588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鄞江鎮北偏西方向
- 人口:2588人
基本村情,歷史沿革,紅色堡壘,
基本村情
我們村成長方形,從頭到尾有4公里,現有耕田2518畝,山林面積8518畝,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全村黨員幹部民眾進一步解放思想、務實奮進曾先後獲得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市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區級衛生村、區級文明村、遠程教育示範基地、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通過創建“和美家園”,清運陳年垃圾五百餘噸,平整坑窪地50餘處,砌石整治陰溝5000多米,補種公共綠化10000餘平方米,補種庭院綠化12000平方米,基本實現路平、水清、燈明、院潔、庭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歷史沿革
建岙村以窄窄長長的條形狀坐落在建岙溪兩岸。建岙山矗立十五峰狀如列戟,有花塔岙、龍湫在其下,村西有尋芝嶺古道通往章水嶺下村,舊時為樟村入建岙之主要道路,今修繕如舊。
“建岙村原住民主姓唐、馬、童、陳、鄭。宋代時唐思簡自閩遷居建岙上唐,馬孝寬由卞梁遷馬家,明朝洪武年間童全由慈谿遷入,自此分為上唐、下唐、馬家、童家等家族聚居地。”村主任唐孟炳介紹,全村以山林特產為主,以種植水稻、茶葉、蔬菜為業,全村住戶1028戶,人口2560人。
“建溪貫其中,錫山圍於外”,建岙這個古老的山村,民居臨溪而建。溪澗流水淙淙,青山松濤輕揚。據《建溪唐氏宗譜》描述:“陳朱峻岭拱其前,天印寺山列其後;南山並建水長流,四面峰叢芙蓉,天藏少有一衍,波穿楊柳,地入清虛。宅畔青山,恍入陶潛之徑,門前綠野如開裴度之堂”。
經過1000餘年的歲月變遷,建岙村依舊保存著眾多農耕社會的土石建築,其中殘存的唐氏宗祠、馬氏宗祠、唐氏宗祠,以及清代民居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歲月如流,風光依舊,淳樸的鄉風,樵牧耕讀式的鄉村生活痕跡隨處可見。村內有廊橋永慶橋、拱橋慶豐橋,還有下邊橋、上邊橋、墈橋、童家橋、里鳳橋等古橋,真可謂“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石階老宅”,透露出農耕文化的基因和信息,停格了“山水—田園—村落”原生態的歷史風貌。
“兩岸青山刻削成,一溪回曲篆紋平;綠蔭隱隱無層數,欲去黃鸝又一聲”。宋代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曾到建岙考察,專門寫下了這首《游建岙山》詩。
紅色堡壘
抗日戰爭時期建岙村為“紅色保壘村”,至今尚存中共四明地委舊址、中共鄞奉縣委舊址、建岙奪糧戰遺址、“建岙媽媽”故居、日軍火燒建岙遺址等7處革命史跡點。
村婦女主任陪同記者走進一所學校模樣的民國建築,她說,那裡原是所學校,曾經是“中共四明地委”“中共鄞奉縣委”秘密駐紮地,現在闢為“梅園革命史跡陳列館”,陳列館裡陳列著十餘位犧牲在梅園建岙一帶的烈士照片和畫像,以及先輩們當年鬧革命時使用過的一些實物。
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個深山岙中的村莊,是浙東革命根據地和三五支隊活動的核心地帶。在下唐一堵高聳的馬頭牆下的石庫門邊,還有一塊上書“鄞奉縣警衛隊、鄞縣警衛隊舊址”的牌匾。
建岙村里還傳頌著“建岙媽媽”的故事:在抗日戰爭時期,村裡有一位婦女叫鐘仁美,她雖家境貧寒,有時靠借貸度日,但她卻把兩個剛成年的兒子先後送進了革命隊伍,她的家也成了黨的地下工作秘密聯絡站。在後來的日子裡,她還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十多位同志的生命安全。當年的革命者親切地稱她為“建岙媽媽”、“革命媽媽”。1952年,寧波專員公署給她送來一塊大紅匾額,上書“不避艱險,支持革命鬥爭”的大字。解放後,她也一直生活在這個小山村里,誰家有難都會出手幫一把。1982年去世後,村里人在她的故居屋檐下掛上一塊紀念牌,記錄她的生平事跡。
“被評為歷史文化名村後,前來參觀、遊玩的人更多了。”村支書唐建仁說,村里搞得更加潔美的同時,還要保護好宋代大野樹山墓道石刻,14處歷史建築以及7處革命史跡點,讓先輩的精神永遠留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