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技藝

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技藝

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技藝,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建寧通心白蓮又稱建蓮,出現於五代後梁龍德元年(921年),當時,建寧當地蓮農已在金鐃山報國寺前建有白蓮池,栽培、製作建寧通心白蓮。建寧通心白蓮因其粒大圓潤,色如凝脂,稍燉即熟,湯清不濁,溫馨可口,排在中國三大蓮子之首,成為歷代皇室貢品,又稱“貢蓮”,被譽為“蓮中上品”,在建寧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

2009年5月31日,“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6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 保護單位:福建文鑫蓮業有限責任公司
  • 項目編號:Ⅷ-67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建寧素有“蓮鄉”之稱,已有一千多年種蓮歷史,建寧通心白蓮製作工藝也有一千多年歷史。五代梁龍德元年(921),金鐃山報國寺前已有白蓮池,就有蓮農栽培、製作建寧通心白蓮。
建蓮曾是“貢蓮”,據清乾隆《建寧縣誌》記載:建寧秀山麗水,玉潤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極為旖旎;城西龍山,玉泉水冷,百口蓮池,歲產“貢蓮”千斤,為吾國第一。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技藝主要分布於建寧、泰寧、將樂、建陽、建甌等縣市。

工藝特徵

建寧通心白蓮潔白粒大、珠圓玉潤、香糯粉嫩,易煮快熟、久煮不散、湯色清、味香濃、清甜細膩可口。

工藝流程

建寧白蓮的栽種、採收按季節進行,每年春分後栽種藕苗,七月下旬蓮子成熟,七至九月採收加工,到秋分採收結束,共可采17道。建寧通心白蓮加工工藝是純手工製作,大多由18歲至40歲的女性來完成,一天只能製作幾公斤,工序一道扣一環,包括採摘、脫粒、去殼、去膜、通心、清洗、烘烤、包裝。
採摘蓮子要在晴天清晨太陽未照射之前進行,採收的蓮子要當天加工。加工時先去掉蓮蓬,破開蓮殼,剝去蓮膜,用竹籤捅去蓮心,接著用專用的烤籠加炭火焙烤,這幾道工序要在幾十秒內完成。蓮農有形容製作蓮子的俗語:“做蓮子如繡花,手上功夫大。”稍有疏忽就會減損色澤的潔白,加工好的蓮子則用有內套的編織袋或鐵皮箱盛好,不與異味的食品並貯,以保持其味之清香。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建寧通心白蓮手工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是歷代勤勞的建寧人民留下的豐富民間文化遺產。
傳承狀況
建寧通心白蓮製作枝藝的主要特徵是手工製作,原先是家庭傳承為主,後逐步發展到家鄉傳承,市場化後才進入集約化傳承。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剝製機械的出現,通心白蓮的機械化生產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手工製作的就越來越少了。
保護措施
2020年,建寧通心白蓮入選全國首批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錄。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8年,在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暨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福源建蓮公司展出的建寧通心白蓮獲得金獎。
2019年11月29—12月1日,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於中原腹地綠城鄭州舉行。在12月1日的博覽會總結大會上,其中建寧縣的福源建蓮和聚源融匯的建寧通心白蓮獲綠博會金獎,綠田的通心白蓮獲有機博覽會金獎。

文化軼事

相傳,古時建寧縣西門外有一個後生,名叫李直,父母早逝,一人度日。一天,李直到建寧最高的鐃山去砍柴,因口渴找水喝,他順著山窩走去,找到一股清泉,李直喝完水,正要往回走,忽然看見泉水邊有一枝粉紅色花朵很是好看,他從沒見過,就小心地把它連根帶土挖了起來,帶回家種在屋旁荒塘。說也怪,這花很快長成了一片,把池塘塞得滿滿當當。入夏,李直見這些花結出了一個個像蜂窩狀的綠球果,他剝開果殼,見果肉白嫩,嘗一嘗,一股清甜沁入心懷。李直高興極了,忙把它分給鄉親們嘗嘗鮮。從此,蓮子在建寧西門外紮下了根,李直和鄉親們開了99口蓮塘,通通種上蓮子,至今這99口蓮塘所產蓮子仍是建蓮中的上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