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話

建寧自古和福建本省諸鄰縣往來較少,而與江西省的長段邊界上卻有31個關隘,保留了一些閩語的成分,而接受了更多的贛語的特點,屬於福建贛語區。建寧話是福建境內最純粹的贛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建寧話
  • 外文名:Jianning language
  • 語系福建贛語
  • 使用區域:福建省建寧縣
歷史淵源,語言特點,贛語概況,

歷史淵源

建寧縣的方言屬於福建贛語區。宋代以後,建寧和邵武、光澤、泰寧四縣一直是邵武軍、邵武路、邵武府的轄縣。一千年來,這一帶幾經戰亂,大量江右人來此做工、營商和定居,兩省邊界居民的社會生活往來也十分頻繁,這種共同的歷史使邵、光、建、泰四縣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方言區,其共同特點是保留了一些閩語的成分,而接受了更多的贛語的特點,也就是說這裡的閩語,已經贛語化了。稱它為福建贛語區,既把它定性為贛語,又說明它是分布在閩境,而且帶有某些閩語的成分。

語言特點

在四縣贛語之中,建寧話是保留閩語成分最少的。究其原因,這裡自古以來交通不便,和本省諸鄰縣往來較少;而西部、北部與江西省的長段邊界上卻有31個關隘,山道縱橫,處處可通。從唐代的黃巢起義和近代的太平天國革命,到本世紀三十年代的工農紅軍武裝割據,這裡都是閩贛兩省連片相通的革命根據地。四縣之中,先後來此定居的江右人也最多。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在這裡從事商業、手工業的幾乎全是撫州人。就現狀說,這裡和江西南豐、黎川一帶的農貿往來比和福建鄰縣往來更多。因此,建寧人聽撫州一帶贛語比聽邵武話、泰寧話更加方便。應該說,建寧話是福建境內最純粹的贛語
在建寧縣內,最有代表性的是城關話,全縣各地的人都能聽懂。鄉間的話和城裡話也多是大同小異。只有在南部均口、伊家和西部客坊鄉的一些同寧化縣連界的自然村(如半寮、洋坑、隘上、中畲、水尾等)口音和城關話有較大差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政治的統一,經濟的繁榮,交通的發展和文化的提高,縣內逐漸普及了國語,各類學校使用國語教學,機關企事業形成了說國語習慣,公共場合(包括農村圩場)國語均可通行。貧窮落後的山區普及了國語,這是建寧縣翻天覆地的變化之一。
乾隆年間編修的《建寧縣誌》卷九《風俗·方言附》(朱霞擬稿)云:“建邑之語近似中原,即音多燥硬,非同蠻響間”。民國年間重修的《建寧縣誌》卷五《風俗·附方言》云:“建邑之語近似中原,雖音多燥硬,要不同於舌間”。這些說法雖含糊不清,也反映了建寧方言的一些特點。和閩方言相比,贛語顯然更接近於中原地區的國語,建寧方言是福建境內最純粹的贛語,說它“近似中原”是合乎事實的。所謂“音多躁硬”顯然是指送氣音多,如“步度匠重共”等都讀送氣音,在閩方言則不送氣;所謂“要不同於舌間”指的則是建寧方言的兩個主要語音特點:舌音t‘讀為擦音h(如“吞托湯糖洞地”等),齒音ts‘讀為舌音t‘(如“次草插蠶出春”等)。

贛語概況

贛語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在語言學上是指分布於江西贛北、贛中、贛東、贛西以及湖南東部(包括洞口縣以及綏寧和隆回的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具有較大相似性的一種語言,包括近一百個縣市,使用人口約5500萬,是漢語八大語系之一。分布總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漢語中,分布地域最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