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城遺址
- 外文名稱:jiancheng cite
- 地理位置:河南省葉縣保全鎮前古城村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40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縣級重要文物點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建城城牆、護城河
- 建成時間:東周時期
- 原名:卷城
- 發掘時間:2007年3月至6月
- 古城歷史:近3000年
古城考古,建城面貌,建城城牆,城門,城壕,墓葬發掘,
古城考古
雖然當地居民都知道這裡有一座古城,從事農業活動時也常挖出來古物,但因為年代久遠和信息閉塞,古城遺址一直未加保護和發掘。
2004年,燕山水庫開始建設,因該遺址位於庫區邊緣且有淹沒的危險。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城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基本摸清了該城的範圍、結構、性質等情況。
建城面貌
根據鑽探資料顯示,該城呈南北方向,並在發掘區內發現了城牆、城門、城壕等重要遺蹟。
建城城牆
四面城牆的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僅略顯城牆殘垣及外壕的輪廓,城牆下有基槽。
北城牆長590米,寬9米,中部有2處缺口。現存僅為城牆基槽部分,出土有秦半兩銅錢。基槽僅有北壁,底部近平,內側連線內壕溝。出土遺物多為板瓦,表面多飾繩紋,瓦的內壁多壓印,主要有麻點紋和菱形紋。生活日用陶器殘片較少,可辨器型有鬲、罐、盆、豆等。
東城牆長340米,寬8.5米,中部因鄉村公路穿過而遭破壞,現僅存牆基。
南城牆長590米,寬約9米,中部被民宅所壓。內側的文化層深1.7米。基槽內的牆基為灰褐色夯土,結構較緊密,含有少量的紅燒土粒及草木灰等。西部殘存也為牆基部分,外側被第2層疊壓,內側被第3層(東周)疊壓,基槽下是黃生土。殘存牆基的最高處距地表0.75米,南北寬5.5米,殘存厚0.95米,為較緊密的砂礫石堆積,無出土文化遺物。內壕溝出土部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紅陶次之。多飾繩紋,素麵極少。可辨器型多為瓦,其他有雙系瓮、盆、罐、豆等。
西城牆長340米,寬8米,城牆的外側為約1.7米的斷崖。現殘存有城基、內側護坡、內壕溝等。殘存牆基的最高處距地表0.25米,基槽底不甚平坦,牆基殘存厚1.35米,東西寬9.5米,牆基殘存夯土有9層,每層厚7厘米至15厘米,為淺灰色,出土少量繩紋陶片。
城門
北城門位於北城牆中部。因當時城內比較低洼,城門兩側的城牆又高於道路,雨季道路充當了排水溝的作用向外泄洪,北城門的道路從裡向外逐漸增高,路土只殘留長約20米,寬5.5米。應是城池廢棄後雨水沖刷破壞殆盡。
東城牆在今古城村東西向水泥路及其北側,不見痕跡,為寬約9米的缺口。從地層疊壓關係看,為一次性堆積,原始也應是一條路溝,應是古城的東城門。
南城牆在今通往張文莊的路西側也未發現城牆痕跡,而發現缺口,寬度6米,並在距地表1.4米的生土之上發現一層路土,此處應是城牆的南城門。
在西城牆的相關位置未發現缺口,且護城河在這一段連續不斷,因此西城牆應是封閉無城門的城牆。
城壕
北城壕殘存長235米,寬13米至16米。在城外西北角及東北角各有部分保存。東城壕長414米,寬22米至34米。南城壕西部被破壞掉,東部仍有跡象,寬10米至20米。西城壕的南部緊挨城牆,寬15米至31米,北部逐漸與城牆分離。
墓葬發掘
考古人員對位於該城遺址西南部水庫淹沒區的古代墓葬也進行了發掘與清理。共發掘漢代至明清時期墓葬50餘座,出土了一批精美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