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討會7月1日在北京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提出,我國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建議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齡退休
- 日期:7月1日
- 機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 分類:人力資源
原因,專家解讀,
原因
2030年後勞力嚴重不足
根據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201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1.78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這意味著全球1/4的老齡人口集中在中國。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老齡化意味著人口老年負擔係數不斷提高,也同時意味著勞動投入的減少。
鄭秉文介紹,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將從2010年的9.7億減少到2050年的8.7億。其中減少的拐點將發生在2015年,屆時將從9.98億的峰值開始逐年下滑,年均減少366萬。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軍表示,預計到2050年,我國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7.1億人,比2010年減少約2.3億人。2030年以後,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
建議延至65歲退休
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這一不爭事實,研討會上,不少專家再次建議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以減緩勞動力總量減少速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發言時談到,國外老齡化國家多是採取利用外部機制引導勞動者自覺延長退休年齡的方式應對老齡化。他建議我國從2016年實行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並每兩年延長1歲退休年齡。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
李軍也建議適時提高退休年齡。他表示,這一目的並不是在於促進增長,而是緩解勞動力總量減少的速度,減弱對勞動力成本提高的預期。但他指出,退休時間點非常重要,在決策方面需要慎重。
專家解讀
老齡化處開始階段
據京華時報報導,戴相龍表示,我國從1999年進入老齡化行列,但屬於人口老齡化的開始階段。2012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 的比例為14.3%;預測20年後,到2033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到25.4%;2050年將上升到1/3,接近已開發國家。
戴相龍說,人口老齡化給老齡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但是人口老齡化,也帶來勞動人口的不斷減少,養老保障支出不斷擴大,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擴大全國社保基金
對於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戴相龍有三方面的建議:一是儘快進行頂層設計,爭取到2030年基本建成由國家設立公共養老金、企業和職工設立補充養老金和個人養老儲蓄組成的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
二是堅持執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國家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國家要通過增加中央撥款和發行社會保障特別國債,支付養老制度轉換成本。
三是運用綜合措施平衡因老齡化高峰到來形成的國家統籌賬戶收支缺口。最重要的是進一步落實國務院的要求,通過劃撥國有資產擴大全國社會保障儲 備基金,並實現保值增值,力爭到2020年底超過3萬億元。“為此,我們建議,規範上市企業國有股劃撥社保基金制度;中央企業上繳中央資本收益的30%劃 撥社保基金;逐步將國有股超過51%部分劃入全國社保基金。”
逐步延長退休年齡
戴相龍還建議逐步延長退休年齡。“我在4月7日博鰲論壇的一個分論壇上建議:預測今後我國平均期望壽命,每5年延長1歲,也可考慮擇機而定, 每5年把退休年齡延長1歲。如此,到20多年後,中國男性退休年齡可能會從現在的60歲延長到65歲,相當於已開發國家現在的退休年齡。”戴相龍表示,延長 退休年齡不僅是為了養老金的收支平衡,而且是為了讓有條件的勞動者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