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本工農學校

延安日本工農學校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了一所史無前例的敵軍戰俘學校——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先後接受了900多名學員。這些學員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和優待俘虜政策的感召下,逐漸覺悟,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反戰活動,和中國抗日軍民一起,譜寫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新的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延安日本工農學校
  • 校訓:和平、正義、友愛、勞動、實踐
  • 創辦時間:1940年10月
  • 類別:特殊學校
  • 所屬地區:中國延安
  • 主要院系:本科生教育
  • 校長:野坂參三擔任
學校簡介,師資力量,收留俘虜,學校創辦,建設宗旨,學校開學,學校生活,歷史文獻,

學校簡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在隨後三年時間裡,八路軍俘獲了越來越多的日本士兵。 怎樣對待這些戰俘呢? 眾所周知,這些日本戰俘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影響嚴重, 很難在短時間內改造他們。 於是由日本共產黨領導人野坂參三(化名岡野進,中國名字叫林哲)提議,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反覆磋商並在1940年10月決定,由八路軍總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一所以日軍戰俘為主體的化敵為友的特殊學校。

師資力量

校長由1940年春從共產國際來到延安的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人野坂參三擔任。 教員由從延安各界調來的精通日語的人員和較早轉變思想的日軍戰俘如吉積清、川田好長、杉本一夫等擔任。 校址就在延安寶塔山上。

收留俘虜

1940年10月12日,毛澤東陳毅發出關於留用俘虜官兵和大批收容知識分子的指示。指出,俘虜兵只釋放少數壞分子,其餘一概補充自己,增加部隊戰鬥力;下級俘虜軍官也應留一部分稍帶革命精神的,其餘官長一概優待釋放,不殺一人。知識分子要大批的收容。只須稍有革命積極性者,不論其社會出身如何,來者不拒,一概收留,為建設廣大根據地之用。

學校創辦

建設宗旨

1940年10月,在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創辦了日本工農學校。該校的目的是教育日軍被俘士兵和下級軍官,提高學員的政治覺悟,幫助他們議清日本帝國主義的本質,拋棄敵視中國人民的心理,成為反戰的戰士。該校由八路軍總政治部敵軍工作部領導。日本共產黨人野坂參三(崗野進)參加創建並任校長,教員由延安的知名人士擔任。設有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聯共(布)黨史等課程,還講授時事問題、日本問題等。

學校開學

1941年5月15日,延安八路軍大禮堂座無虛席,主席台上懸掛著毛澤東的肖像, 兩旁掛滿了延安各界送來的賀旗和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的題詞。 來自延安黨政軍的兩千多人和許多日本人歡聚一堂, 在這裡共同慶祝日本工農學校首批學員的開學典禮。 在開學典禮上,毛澤東親筆題詞祝賀:“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根據毛澤東的這個倡導, 學校制定了“和平、正義、友愛、勞動、實踐”的十字校訓。 學校教育進程大致分三個階段。 剛到延安為第一階段,約一個月,對學員進行入學資格審查。 然後,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預科生教育課程,接著實施10個月的本科生教育。 學員入學完全採取自願原則。 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時事與日本問題;社會發展史; 政治經濟學;中國問題講座;自然科學;特別問題懇談會; 聽寫及練習中文(文化課)。 隨著戰俘思想覺悟、理論水平的提高,教育內容也逐步由淺至深。

學校生活

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的生活供給,在整個陝甘寧邊區財經困難的形勢下,不僅有保障,而且相對於八路軍總部和政府其他部門的生活更優越。
在抗日根據地,軍隊、政府機關、學校都實行供給制。邊區政府在1942年就作出了十分細化的生活供給標準制度,共分10類40餘種。在延安的日本、美國、蘇聯、朝鮮等外國友人列為第一類,日本戰俘也被視為外籍朋友來對待。如每人每月大米15斤、麵粉15斤、豬肉3斤、蔬菜30斤等。對外賓客灶更是優先,每人每月細糧36斤、豬肉15斤、清油4斤、豬油1斤、粉條2斤、雞蛋30個、豆腐30斤、雜支每人每月50萬元邊幣。奶費、燈油費、洗澡用炭均一一列出,按量供應,衣服不限。日本工農學校新來的學員,給予特殊優待:第一月份發給津貼5元,被氈按實際情況補充,毛巾及肥皂各一條,牙刷一把,牙粉及煙各一包,旱菸袋一根,碗筷各一份,單衣單褲、襯衣襯褲各一套,鞋襪各一雙。以後每隔四個月,每人補充:牙刷一把,毛巾一條,肥皂兩塊,菸草二斤,鞋襪各一雙。

歷史文獻

從1940年到1945年,先後有近500名日軍戰俘在該校接受改造,絕大部分人後來參加了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日本在華的反戰組織。
中日籌劃建立戰俘學校
為了建立這所學校,中日兩國的有關同志用相當長的時間進行了研究、籌備。
這個學校取什麼名字呢?野坂參三與毛澤東、王稼祥進行了協商。大家認為,各抗日根據地俘虜的日本戰俘雖然都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忠實信徒,但他們普遍出身於工農家庭,因此就定名為延安日本工農學校。隨後,籌備人員著手尋找校址。當時在寶塔山附近有一所為東北地區培訓幹部的學校,面積大,空閒著,有人說是一個很好的地點。但有人反對,認為它在延安的中心,靠近寶塔山,易成為日本飛機轟炸的目標。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經過再三考慮,還是決定把學校設在這裡。事實上,日軍在多次轟炸延安城時,正是把寶塔作為搜尋延安的惟一標誌性目標而保留下來,危險最大的地方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地方了。
野坂參三受中共中央委託,擔任日本工農學校校長,此外他還兼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對敵工作部顧問等職。
毛澤東為戰俘學校題詞
  
學校教育進程,大致分三個階段。剛到延安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約一個月,對學員進行入學資格審查,主要了解學員是否有入學要求,是否具備了入學條件。審查通過,就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預科生教育課程。經過預科教育,接著實施10個月的本科生教育。
學員通過入學資格審查後,還須填寫入校志願書:“我進日本工農學校,自當努力學習該校所教授之學科,並服從本學校所規定之校規及紀律,若有違犯,願受校規的處罰。”在學員中,也有受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毒害頗深的學員。特別是日本軍部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向該校派遣經過專門訓練的特務,妄圖竊取我軍反戰情況,煽動學員逃跑,投毒暗殺師生。
1940年10月開始上課時,有學員11名。1941年3月,山東抗日根據地有14名日本人到達延安,使日本工農學校的學員增加到25人。
1941年5月15日,在延安文化溝八路軍大禮堂,隆重舉行了日本工農學校正式開學典禮。中央機關及延安各學校、團體2000餘人參加祝賀。毛澤東親筆為大會題詞:“中國人民與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
根據辦學目的,學校提出了校訓:和平、正義、友愛、勞動、實踐。
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從1940年到1945年,先後有近500名日軍戰俘在此得到思想轉化和素質提高,絕大部分參加了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日本人在華的反戰組織,有些還浴血奮戰在前沿陣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光榮捐軀。
外國記者參觀戰俘學校
  
1944年6月1日,中外記者參觀團衝破國民黨政府的重重阻撓,由晉入陝,到達邊區固臨。9日來到延安。他們在延安採訪長達30天,有許多人對日本戰俘學校充滿了興趣,並做了觀察和採訪。
英國倫敦《泰晤士報》、合眾社記者哈里遜·福爾曼了解到,該校的學習是從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講起,使階級和階級鬥爭學說、社會發展形態、帝國主義的本性等深奧的理論在學員頭腦中紮下了根,因而使學員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當他了解到這所學校連日本派來的特務都被改造過來的事實後,更感神奇,追根問底,要弄個真切。原來一個名叫瀧川直亮的特務,原先在某旅團當兵,旅團長親自召見他,讓他潛伏到延安,採取投毒和爆炸等手段暗殺崗野進(野坂參三的化名)。日軍司令部為此不僅給他升了職,還專門將他送入位於山西曲陽的日本特工學校進行了強化訓練。他到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參加學習後,終於悔悟了。他坦白了一切,並踴躍參加了“日本解放聯盟”這個反戰組織。日軍一計不成,又派出了六個特務,結果有五個和瀧川直亮一樣成為反戰勇士。
美軍觀察組視察戰俘學校
  
1944年7月,美軍觀察組18人分兩批飛抵延安。他們對工農學校興趣很濃。他們想看看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神奇般地將日本侵華部隊的官兵,在延安改造成與他們並肩戰鬥的戰友的。
一次,日本工農學校舉行歡迎新學員的文藝晚會。美軍觀察組的4名成員也趕來參加,他們坐在觀眾席的顯著位置,看日本師生表演節目。表演的大部分節目體現了日本國的風土人情,如舞蹈《佐渡舞》、《野畸朝拜》,活報劇《收割的秋天》等。《收割的秋天》反映的是日本的莊稼漢,一年四季耕種,流血流汗,稻穀豐收,糧積如山,但自己的勞動成果全被政府強征供給進行侵略戰爭的部隊了,農民們呼天不應,痛不欲生。接著新排練的話劇《應徵事件》,更是把反戰氣氛推向了高潮。該劇將日本一應徵縣警備隊老兵不甘死亡,奮起反抗的義舉表演得惟妙惟肖。當時那位名叫和向里的老兵將雪亮的刺刀對準壞透頂的福田中隊長時,台下的日美觀眾都揮動鐵拳喊了起來:“乾啊!乾啊!”仿佛他們也是劇中人了。
1944年11月25日,日本工農學校把美軍觀察組在延安各地舉辦的圖片巡展搬到了學校,組織全體學員參觀。這100多幅照片反映了美軍在太平洋、緬甸、西歐各戰場作戰的情景,真實感人。當學員們看到一張在緬甸騰衝戰場上被擔架抬著日本傷兵如骷髏般軀體的照片時,他們再次感悟到軍部宣傳的“赫赫戰功”不過是騙人的把戲。
日本工農學校的體育活動很多,拔河、柔道、相撲、跳棋、棒球,應有盡有。
1945年春,日本工農學校邀請美軍觀察組比賽棒球。訊息傳出,成群結隊的延安軍民前來吶喊助威。日美兩國棒球比賽在延安寶塔山下打得難解難分,小小棒球在他們身邊飛來飛去,“運動員”們個個累得滿頭大汗。兩場比賽,均是美軍觀察組獲勝。日本工農學校學生並不沮喪,態度謙和,高唱《解放聯盟歌》,對美軍勝利表示祝賀。
日寇投降後,野坂參三於1945年9月初帶著該校200多名學生,離開延安,回到了自己的祖國。至此,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