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廳堂式教堂
- 外文名:Hall-Church
廳堂式教堂(Hall-Church)以中堂與兩邊側廊大致等高為建築風格的教堂。由側廊窗而不是由中堂高側窗採光。內部視野開闊,整體如帶柱的廳堂。為德國托缽修會所偏愛,並成為德國哥德式建築的特徵。最早樣例出現於11世紀,成熟...
聖經堂是小維西天主教堂的核心殿堂,座西南朝東北,平面呈“T”字形布局,青色筒板瓦重檐歇山與單檐懸山式屋頂組建,牆體圍護一樓一底帶地窯中西融合複合式木結構廳堂式建築。室內正廳天花上繪日月星辰圖案,其中星辰60幅,星點170顆。聖經堂原額枋、板壁上均施有彩繪,既繪有中國民間象徵吉祥如意的“鳳凰牡丹圖”...
托萊多大教堂(Catedral de Toledo)是西班牙著名的教堂。位於馬德里城之南70千米處的托萊多城內。簡介 托萊多大教堂(西班牙)是一座至今仍保留著中世紀風貌的古城,是當時西班牙基督教教會總教區的第一大教堂,是西班牙排名第二的大教堂。1247年動工。它採用了當時在西班牙教堂中很少用的法國哥德式建築形式。1493年完成...
鄖陽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現位於漢江北岸,鄖縣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上。天主教1890年傳入鄖縣,由義大利神甫林春甫、明正德投資修建1917年—1919年建成的鄂西北天主教堂,現有房屋40餘間,占地近3000平方米, 1985年鄖縣人民政府批准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完工蓄水前將整體遷移復建到鄖縣柳陂...
景德鎮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二年(1897),外國教會出資購置房屋100餘間、土地幾十畝,以及背後的聖山兩座,興建大教堂(今中華北路216號),和許多小廳堂及四合院住宅、花園、聖山等。教堂外貌和內部裝飾均仿西方教堂哥德式建築式樣,尖屋頂、門面採用紅砂石砌面,內為麻石,氣勢雄偉。教堂里一直有外國神父居住,直到景德鎮解放...
教堂南側 教堂南側是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創建於13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后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弔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
布爾日大教堂尤以其設計協調和比例均衡而引人稱羨不已,它的門楣,雕塑和彩色玻璃窗特別引人注目,不僅僅具有建築上的美觀性,大教堂的存在同樣顯示了法國基督教的權力性。大教堂坐落在一個花團錦簇的花園中,廳堂的四周環繞著間隔整齊的高大扶壁,格外引人注目。看起來仿佛是在騰飛跳躍。在歐洲的哥德式建築中,...
教堂為中式結構、西式造型,坐西向東,四合院落布局,由禮拜堂、東側廳堂、北側廂房3部分組成。禮拜堂占地973平方米,正面為青磚砌築,金字塔造型,有6根磚砌凸柱,正面通道高12.58米,兩側高7.58米,牆壁上用磚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種幾何圖形的裝飾,有3道拱門。左右兩牆均開有5扇西洋式卷拱窗,北側過道尾部有...
米歇爾教堂的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極盡繁雕華飾之能事。儘管教堂外觀色調已不復當年,但從任一處的雕飾細節,都可看出建造之用心。米歇爾教堂內的精緻格調未減分毫,寬闊的廳堂和四周的樓廂可容3000人,祭壇和布道壇皆以大理石造就,細緻優美,展現了古典的義大利風尚。米歇爾教堂內雖以白色為主,但並不流於簡單,...
江北天主教堂建築面積4846.4平方米。教堂坐東朝西,東臨外馬路及甬江,西靠人民路,南為沿江綠化區,北臨雨江大橋。建築群由鐘樓、主教公署、本堂區及著乾信徒宿舍及生活用房組成,結構整齊,具有較典型的餅特建築風格。同時也受到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內部結構採用抬梁式,拉丁“十”字形平面盡瑞的聖室上覆蓋...
除了受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影響之外,建築內部裝飾具有西哥德式遺風,它們的形狀在某種程度上與那些亞洲著名的聖殿相似。納朗科的聖瑪利亞教堂位於奧維耶多附近的納朗科小山麓。建於848年,是拉米羅一世和王妃為聖母瑪利亞建造的。它原為國王寢宮,共兩層,兩層之間以室外樓梯相通。底層無窗,在一間廳堂里有一水池,估計當初...
法蘭西島上的其他大教堂:桑斯、努瓦永(Noyon)、拉昂(Laon)和巴黎 151 沙特爾 153 高哥德式風格:蘭斯、亞眠、博韋和布爾熱 155 宮廷風格與輻射式哥特建築 159 廳堂式教堂(Hall Churches) 161 火焰式風格 164 中世紀法國的世俗建築 164 英格蘭 168 坎特伯雷及其影響 168 林肯及其影響 171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 172 ...
這是萊茵地區最古老的哥特式廳堂教堂。聖彼得和保爾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當時科隆教堂就在拉廷根享有什一稅權①和牧師特許權。在1973年的一次考古挖掘中人們發現了至今鮮為人知的加羅林王族(公元814- 911)的磚石教堂地基。這應當是在公元9世紀時建造的。此前,這裡是一座木製結構的教堂。聖彼得和保爾大...
聖·彼得和保羅修道院教堂 聖·彼得和保羅修道院教堂 (Propsteikirche St.Peter und Paul) 是以威斯伐倫哥德式重建的三堂廳堂式教堂,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785至800年間卡爾大帝 (Karlder Große) 在位期間。68米高的教堂塔是這座城市的標誌。教堂內部眾多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品值得一看。在它們之中有1175年左右的...
奧地利哥德式建築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大多數教堂為主側廳一樣高的廳堂式建築,如都在維也納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托缽僧教堂。晚期哥德式的主要代表是維也納聖斯特凡大教堂,經擴建的南鐘樓無論在規模還是造型上,都堪稱奧地利鐘樓建築中最出色的作品。在哥德式的雕塑中,聖母像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克洛斯特新堡的聖母和聖...
三堂的聖米夏埃爾城市教堂(Stadtkirche St. Michael)是圖林根州(Thüringen)最大的後哥特式廳堂教堂之一。從它祭壇下的通道可以通往從前的西妥修道院(Zisterzienser-Kloster),是耶拿的七大奇觀之一。從1524年至1529年,世界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在這裡的石制布道壇上布道。儘管他最終被...
玫瑰堂從中部分為3層,3個石柱相重疊而立,頂部正中收縮成一個等腰三角,並與下面一層通過結構簡單的柱廊與兩側相連。3扇窗子跨3個大門之上,與三進式廳堂相吻合。在第3層有一個修士會徽占據一扇大窗的位置。建築特色 玫瑰堂的天花用木板裝嵌,展現出奇特的鏤空圖案,並且和教堂的通風系統連為一體。其木板天花為...
賴爾工程師將打樁費1.5萬元全部免掉,戈斯工程師則包下全部屋頂建設費用,並無償為教堂安裝電氣設備。負責教堂設計的是著名的俄僑建築師、畫家利霍諾斯,技術監督是工程師津濟諾夫,全部建築費用共達15萬元以上。聖母大堂外形類似莫斯科救世主教堂,屬於拜占庭式建築,體現了俄羅斯民族形式的建築特徵。教堂的穹頂是以木...
專用於舉行洗禮儀式的廳堂。源於早期宅邸教堂,君士坦丁以來開始建在教堂附近,多為獨立建築。一般位於教堂旁邊,內有一水池,稱為“洗禮池”,用於把人全部浸入其中而行洗禮。小洗禮堂通常與教堂廊院毗連,有專供洗禮用水池,內部裝飾華麗,如義大利比薩、佛羅倫斯、帕爾瑪等地的洗禮堂。羅馬拉特蘭宮洗禮堂可能是現存最早...
3、哥德式建築 11世紀下半葉,哥德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則是它的另一特色。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德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法國早期哥德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德式...
包含兩個平坦的表面的牆體成為一組貫穿式的結構構架。古代的羅馬建築持續採用的牆面裝飾形式—壁柱帶、扇形柱楣,以及承重柱身、半椅柱、封閉拱劵—將牆體分解成柱墩和實牆(施派爾一世主教堂上層)或柱墩和連拱劵(如諾曼第的廊式教堂),甚至內外牆和小柱連廊(如矮廊,廊台以及其他類似的構件)。大跨度建築 希...
第四章 法國和英國繁華別致的後期哥德式建築 奢華多變——法國火焰式哥特式教堂建築 巧奪天工——英國裝飾風格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蘇格蘭民族風格的彰顯——英國垂直風格的哥德式教堂建築 貴族居所——法國和英國後期的城堡、府邸建築 第五章 德國與中歐地區獨具匠心的後期哥德式建築 簡約大氣——廳堂式哥德式教堂建築 ...
它坐落在一個花團錦簇的花園中,廳堂四周圍繞著間隔整齊的高大飛扶壁,看起來的確像前後昂揚地向上飛躍。比例勻稱,設計完整,連線部、雕塑與彩色玻璃引人注目,在歐洲的哥德式建築中,布爾日大教堂無疑是一個傑出的代表。自1992年起便被認定為全球最宏偉建築之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這一國際性的認可,是在...
在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那曲折變化的建築史上,這個難題也表現得頗為明顯。布拉曼特的設計圖是在一個希臘式十字的平面圖上規定一個精美的中央大廳,十字交叉處是一個巨大的穹頂,幾個同樣長度的廳堂末端是半圓形後殿。在十字形各臂之間的夾角里是正方形的小廳,上面有較小的穹頂。平面圖顯示了一個個獨立的廳相加在...
南寧騎樓的興起可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民國時期,由廣州流傳過來已有百年歷史,建築樣式多承廣州騎樓的影響,即“洋式店面”,並在歷史的演進中,更多地融入南寧元素。現在中山路有座騎樓形式的基督教堂(當初叫“中華基督教傳道會教堂”),是由英國人建於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的,有著典型的西方教堂風格。1930年...
與聖若瑟修院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於1746 年興建, 1758 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士興建的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中國人稱它為“三巴仔”。1865 年,教堂增加了四根巴羅克式柱子,用以支撐唱詩台。1953 年維修時在教堂外立面鋪上石米飾面,破壞了原始面貌。直到1998年,文化局對聖堂作整體維修...
福佑路清真寺是近代上海伊斯蘭教史上由穆斯林創建的第二座清真寺。原名穿心街禮拜堂,後改稱穿心街口教堂,俗稱北寺。歷史沿革 初建 上海市福佑路清真寺於清代同治九年(1870)創建,稱穿心街禮拜寺、清真北寺。修繕重建 20世紀30年代又稱穿心街回教堂。坐落在上海南市區老北門福佑路。臨街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76畝...
花梨嶺天主教堂 位於利川市涼霧鄉花梨村。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分男堂和女堂,典型的西式教堂建築,總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占地約5000餘平方米。2002年11月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紅二軍團部舊址 位於潛江市熊口鎮紅軍街,含紅二軍團部、紅六軍舊址。1930年至1932年賀龍將軍率領紅軍掃除...
初為伊瑪目(阿訇)居住生活區,並設有廳堂接待賓客和商討教務與登殿禮拜前後休息場所。由於萬曆年間地震,古禮拜大殿塌毀後無法復建,穆斯林不能在此舉行禮拜,明善堂即改為穆斯林禮拜安拉的場所。明善堂多次塌毀重建,至1952年,政府撥款幫助在原址搭蓋了水泥柱、木三角框架的簡易瓦片平屋,供穆斯林禮拜。1998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