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統治
廩辛時期,商王朝的職官有
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
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
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
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並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
作冊(又稱守藏史、
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
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
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老”。
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廩辛時期,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點是內服與外服的劃分,生活在商周之際的周公曾經在《酒誥》中這樣概述其情況:“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內服是商王廩辛直接統治的
王畿地區;
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轄的地區,這些邦伯分為侯、甸、男、衛幾種,其中許多很可能是
方國部落首領而臣屬於商者。卜辭所載的侯有近50個,最著名的有倉侯、舞侯、犬侯、侯告、侯專、杞侯等。甸,卜辭稱為“田”,“多田(甸)”即指許多甸職官員。男,在卜辭中稱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盧任等。衛,作為一種武職,在卜辭中多稱為“多射衛”、“多馬衛”、“多犬衛”等,亦有單稱為“衛”者。
卜辭和
金文所見商朝的內服官有五六十種,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舊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還有負責出納王命的史官。二是“惟亞惟服”。主要是與商王關係密切的軍職官員。三是“宗工”。指負責王室祭祀和某些具體事務的官員。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諸族與普通民眾的官員。
軍事統治
商王廩辛繼位初,羌方在今陝、甘一帶重又崛起,屢犯商王朝,常使商戍軍遭到很大損失,促使廩辛決定用兵平定西戎。商王廩辛針對羌方武裝力量強悍等特點,戰前進行全面的謀劃和布置,一面命戍軍暫避敵鋒,待機而動,一面組織精銳部隊適時增援抗擊羌方進犯,打散了蠶叢氏部落,蠶叢氏首領被射殺。並派出與
王族關係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
廩辛在位期間,西方一些方國部落不斷攻擾商朝,廩辛發兵多次征伐,還徵調衛、虎、受等幾個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終沒有將方國部落征服。
但羌方並未被攻滅,
武乙及其後的諸王在位時,仍常與羌方發生小規模的衝突。周武王攻紂時,羌方更參加了滅商的聯軍。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廣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齊規則的大片相連的方塊熟田。
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徵丈量和劃出疆界的田地,“田疇”的“疇”字,像田間按行壟犁耕往返轉折,這樣的
田疇當然不會耕作得很粗放。這些經過疆理整治規則耕作較好並配合有灌溉溝渠的方塊田,就是後來的井田。
商王廩辛時,
商代使用的農具,考古學界一般認為仍以石、骨及蚌制鏟、斧、鐮、刀等為主,偶爾也發現有一些銅鍤、銅鏟等青銅工具,但不一定用於農業生產。
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諸侯國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給近親貴族。其他貴族在封邑內也同樣經營這樣的田地,不過規模要小一些。在國都以外,商王經常派臣民到比較邊遠的地方去開墾土地。
手工業發展
商王廩辛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在各個生產部門內部分工日趨鞏固和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商代的商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周滅商後,據周公說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這些人就是從事長途販運貿易活動的
商賈。
商王廩辛時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產規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青銅冶鑄,玉器製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
海貝,骨貝,
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商王廩辛時鑄造作坊商代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比農業更為突出。其中,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器製造工藝的高度發展,更集中反映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和時代的特點。在
殷墟和鄭州商城遺址,都發現有為王室所專用的青銅器鑄造作坊。當時,在這些作坊中都有比較細緻的分工,有世代從事生產擅長專精技藝的
工匠。生產規模之大和技藝水平之高,是當時世界所罕見的。
都城朝歌
商都朝歌,始自帝乙。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說:“帝乙……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皇甫謐的話,又為近人
羅振玉通過對殷墟的考釋所證實。羅氏說:“《竹書》‘更不徙都’說是錯誤的”。並肯定“遷沫必在乙之世”(《殷墟書契考釋》)。皇甫謐的話也為
郭沫若對《戊辰彝銘文》的考釋所證實。郭沫若說“徙朝歌乃二十年後之事”(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紂都朝歌除史書記載外,還可以證諸
淇縣古城垣。1984年,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在河南安陽召開,代表們在淇縣參觀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夏鼎院長曾說:“淇縣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此外,還可以證諸淇縣有關紂王的傳說及生活遺蹟。朝歌為紂都,還可以證諸1977年在陝西周原出土的商人“廟祭甲骨”。
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原是載諸史冊及地方志的事實。但近幾十年,自從甲骨在安陽把墟出土,
王國維的《說殷》問世,《竹書》的“更不徙都”說,即被奉為圭臬。中國文術界,遂把洹水南之
殷墟,說成是盤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從而拋棄了歷來史書所說的紂都朝歌。
然而歷史的實際,並非如此。說
安陽殷墟為
殷都,但要說安陽殷墟是盤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則大謬然。因為史書所載及地下發掘的事實,都否定了這一說法。首先說說盤庚遷殷的問題,盤庚遷殷並非遷今安陽殷墟,遷的是
西亳,盤庚是都西亳的。且看《史記》所載:“帝
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成成湯之故居”(《殷本紀》)。“成湯之故居”何在?近年來由於
偃師商城的發掘,如今學者大都肯定偃師商城是湯都。偃師商城的發掘,不僅證明偃師確為湯都,而且也證明偃師商城為盤庚之都。
因為在偃師商城的發掘中,考古學者發現這座古城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即被放棄,後來經修補後又重新使用的,而再次設都於此的殷王便是盤庚(見《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414—415),此證一也。盤庚都西亳後,歷
小辛、
小乙,直到
武丁還都西亳。何此為?可以武丁訪賢,後於傅險得
傅說證之。傅險“在今陝州
河北縣北七里”(《括地誌》),即今山西平陸縣一帶,為
西亳之野。此證二也。關於盤庚遷殷非今
安陽殷墟,還可以安陽殷墟的考古證之。根據安陽殷墟的發掘,從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中,還未發現一片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甲骨;在安陽西北岡殷大墓的發掘中,也未曾發現一座墓是盤庚,或小辛、小乙的陵墓(《商代的墓碑地制度》見《考古》,1983年10期),此證三也。
史書記載
廩辛,姓子名廩辛,一名馮辛,或作憑辛,又名先,祖甲的兒子。《史記》:“帝甲崩,子帝廩辛立。”
《古本竹書紀年》有“馮辛先居殷”的記載,《漢書·古今人表》也有“馮辛”之載。
《史記索隱》認為“馮辛”就是“廩辛”。帝乙、帝辛(紂王)時,周祭中的《卜辭》稱其為“
祖辛”。廩辛在位六年,死後傳位與
庚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