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通河

廣通河

廣通河,黃河支流洮河的支流,位於甘肅省和政縣和廣河縣境內。發源於部太子山中部的凱卡,河源高程3600米,上游稱新營河,由南向北東流,經和政、廣河等縣,在廣河縣高家崖處注入洮河。河長88.5公里,河口高程1799米,平均比降8.65‰,流域面積1573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746億立方米。

廣通河水系,是流域內各縣農業生活的重要資源。清以前即有開渠灌田歷史,上游水能豐富,開發有小型水電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通河
  • 所屬水系:黃河支流洮河
  • 地理位置:臨夏州東南部
  • 流經地區:夏河縣、政縣、廣河縣
  • 發源地:太子山凱卡
  • 主要支流:達浪河、松鳴岩河、五家河
  • 河長:88.5公里
  • 河流面積:1573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1573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746億立方米
  • 落差:1801米
  • 河口:廣河縣三甲集鎮文家東南
幹流情況,名稱變遷,河道走向,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引水渠道,水庫,水電開發,流域概況,地理環境,社會經濟,

幹流情況

名稱變遷

廣通河,本名大夏水,今之大夏河本名“灕水”,因明一統志誤灕水為大夏河,後世一誤再誤至今。
《甘肅通志稿·輿地九·水道》:“洮水又北流會臨洮北六里之改河。’’“改河上流曰廣通河,出臨夏縣西南露骨山,東流納大南岔、買家集河、馬家集河、漲河,又東流納那勒寺河。’’‘‘那勒寺河出臨夏南孟家寨東流八十里至三甲集,入改河。’’‘‘改河又東流至水家北入洮水。’’廣通河下游古名改河或西改河。大南岔、買家集河,都在和政縣內。那勒寺河即自東鄉族自治縣而來的八仙河。《甘肅通志·輿地十·水道》:“廣通河,在縣城西,源出臨夏沙馬關東北。經和政驛又東北進縣城西東入於洮,一名西改河,實古之大夏河也。”即廣通河,在古時也叫大夏河(水)。

河道走向

廣通河,發源於部太子山中部的凱卡,河源高程3600米,上游稱新營河,由南向北東流,經和政、廣河等縣,在廣河縣高家崖處注入洮河。河長88.5公里,河口高程1799米,平均比降8.65‰,流域面積1573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2.746億立方米。
廣通河
廣通河上游,在和政縣境內。上源有兩支:西支牙塘河(牙當河),東支大南岔河(達浪河、松鳴岩河),亦稱岷州河,皆出自太子山(夏河縣境內太子山中部南麓的凱卡,河源高程3600米)。兩支在和政縣城南1公里處匯合,至三合鎮東端入廣河縣境。境程5公里。甘肅省水利廳資料及中下游廣河縣資料以牙塘河上游的東支新營河,為廣通河的正源。
廣通河上游牙塘河水庫下游一段廣通河上游牙塘河水庫下游一段
以新營河為正源,廣通河,發源於夏河縣境內太子山中部南麓的凱卡,向北流入和政縣境,過新營鄉,至買家集鎮與西南來的牙塘河相匯,從源頭至和政縣城河段,和政縣誌全部稱為牙塘河,東北流,在和政縣城南納南來的小南岔河、大南岔河,始稱廣通河。經縣城後轉向東流,過三合鎮約2公里後進入廣河縣境。自新營河源頭至縣界,約為19公里。三河匯合處至縣界,境程5公里。三合鎮的水文數據為:年均流量9.8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1.99億立方米,比降0.8%,縣內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
廣通河起始於和政縣城(二源匯集)廣通河起始於和政縣城(二源匯集)
廣通河繼續東流,至和政縣沙坡以西蒿支溝橋為和政、廣河兩縣界河.復東流在曾家以北全入廣河縣境。復東流經康家河、買家巷鎮,至吳主東偏北經姜家、趙家至阿力麻土東鄉族鄉。繼續東流繞廣河縣城,匯南溝河復東偏北過火爾紅東流至祁家集鎮。過祁家集復東偏北進康家,在張家灣東匯叭仙(八仙、巴謝)河。繼續東北流經吉哈家、新莊坪,至三甲集鎮文家東南匯入洮河。廣河縣內全程42公里。
廣通河廣河縣城一段廣通河廣河縣城一段
廣通河廣河縣三甲集鎮一段廣通河廣河縣三甲集鎮一段
廣通河匯入洮河處廣通河匯入洮河處

水文特徵

下游廣河縣水文資料顯示:廣通河最大徑流量為6.887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為1.83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2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0.31立方米/秒,多年徑流模數6.77立方米/秒,年徑流深213.4毫米。廣河縣自產水產總徑流量的0.458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75.193毫米。水質純淨,無污染,可為灌溉並飲用淡水。

主要支流

牙塘河(牙當河),屬三級支流,為境內河,發源於買家集鄉太子山區之黑窯洞海眼。沿途有響水河、大道子河、大黑溝、臘燭溝、抬水溝等支流匯入。至頭家集河沿村南有新營河匯入,再至縣城南梁沈家河灘與大小南岔河匯為廣通河。全程42公里,年均流量2.9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9303.12萬立方米,比降7.4%,流域面積251.37平方公里。
大南岔河松鳴鎮一段大南岔河松鳴鎮一段
大南岔河(達浪河、松鳴岩河),亦稱岷州河,屬三級支流,發源於吊灘鄉太子山區倒流水溝,沿途有松香灘,大小牛圈、小峽河等支流匯入,經松鳴鎮,至縣城南與牙塘河交匯。全程55公里,年均流量3.13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9870.76萬立方米,比降6.3%,流域面積225.13平方公里。
新營河,屬三級支流,為境內河,發源於新營鄉太子山區張拉山根大槐溝。沿途有小槐溝、北里陽窪、鐵溝等支流匯入,至買家集匯入牙塘河。全程16.3公里,年均流量2.10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4314.1萬立方米,比降18.7%,流域面積85.40平方公里。
小南岔河,屬三級支流,為境內河,發源於新莊鄉太子山區南椽子溝。沿途有紅土溝、關灘溝等支流匯入,至縣城南沈家莊河灘匯入牙塘河。全程22公里,年均流量1.47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4635.79萬立米,比降18.7%,流域面積119.90平方公里。
清水河,發源於卜家莊鄉黑家溝腦,有窪溝、大泉及後寨子、杜家河、張家莊等處泉水匯入,至縣城南沈家莊河灘入牙塘河,上游通過卜家莊水庫,全程8公里。
巴謝河,又稱那勒寺河,是縣境內唯一的季節河流。上游分兩支:北支王家溝水,發源於縣城南面;南支幹流發源於和政廟和峴,兩支流在那勒寺甲匯合。全長44公里,流經鎖南、坪莊、那勒寺、趙家、五家、果園等鄉,流域積388平方公里,在廣河縣三甲灣以下匯入廣通河。巴謝河以大氣降水和泉水補給,春、夏、秋有降水洪流,冬季細如泉流。1977年5月實測流量為0.222立方米/秒。據縣氣象站和三甲集水文站的觀測資料分析計算,徑流總量2980.1萬立米,平均流量0.94立方米/秒,最大值在8月,為3.5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約400立方米/秒。平均徑流係數0.165。灌溉面積8860畝,占全縣灌溉面積的12.2%。
廣河縣內兩岸有13條較大的溝谷支流及幾十條小支流構成羽狀水系,主要有:
南溝(又名漲河,亦作“漳河”),其主溝源於馬浪西南的高楞堡,溝腦叫馬浪溝,流經馬浪,在大莊以下叫陽泉溝,陽泉溝仍東北流至莊窠集,匯合爛泥溝之水,復東北流經中寨、錢家、於新莊匯合北來馬蓮溝之水,復東北流經對康,在司家坪溝口匯入沙地溝東來之水,繼續東北流經李家坪,於縣城東北匯入廣通河。莊窠集以下主溝叫南溝。全程26公里,是縣境內廣通河最大支流,流域面積11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191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170.93毫米。《甘肅通志稿·輿地十·水道》:“四度水,在縣東入廣通河。”指的應是南溝。’
打柴溝(平沱羅溝,又名古都錄溝),源於官坊鄉槐溝腦的趙家嶺,東北經水泉、陽面嶺、小灣山到官坊,再東北經趙家磨、石磊、刺灘於打柴溝北匯入廣通河。官坊下叫平沱羅溝,又名古都錄溝,入口處叫打柴溝,流程12.5公里,流域面積24.1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0376億立方米,徑流深155.74毫米。
董家河,其上游在和政叫樺林溝,在何家村北流入廣河境,東北流經董家河在蔡家窯匯合下王家北來之水,北流經趙家,在買家巷西匯入廣通河。境內主溝長7.5公里,流域面積16.2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0265億立方米,徑流深163.46毫米。
石炭溝,源於南山鄉魏家嘴北,北流經南山、三甲集於陳家北匯入廣通河,流程10公里,流域面積16.2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0055億立方米。

治理開發

引水渠道

廣通河灌區開渠灌田歷史悠久,據《甘肅通志稿·民政》三《水利》引《甘肅新通志》載:“廣通河,清乾隆三年,於定羌驛東西兩川引廣通河水開渠灌田二萬餘畝。"由自流渠灌溉面積之大,可知乾隆時(約250年前)就有好幾條較大的自流灌溉渠道。
廣通河上段和政縣內渠道有:
和廣渠,為和政縣和廣通縣分段修建。1954年7月設計施工,1955年7月竣工。渠首為無壩引水,從買家集鄉塘尕村河灘引入牙塘河水,經買家集鄉、城關鎮,在三合鄉虎家村出口,東西全長20.3公里,流量1.9立米/秒,實際引水流量1.31立米/秒;原設計灌溉面積1.75萬畝,保灌面積1.1萬畝,1981年實灌0.86萬畝。1985年時灌區有14個行政村,13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3110戶、1.74萬人。
防旱渠,流經地段原屬廣通縣轄區,1953年由廣通縣負責施工修建,當年竣工。1958年歸和政管理。乾渠從達浪鄉楊馬族村上新莊河灘引入大南岔河水,流經楊馬族、大莊、李家坪等村,全長9公里,流量0.3立米/秒,灌溉面積2700畝,保灌2440畝。1985年實灌2100畝,平均畝產比灌水前增1.4倍、達225公斤。
陡和渠,1954年修建,當年竣工。乾渠從吊灘鄉下車巴村引入大南岔河水,流經車巴,劉家族、達浪等村,全長7.4公里,流量0.3立米/秒,灌區面積3300畝,保灌2400畝,1985年實灌1000畝。
團結渠,1955年修建,當年竣工。乾渠從吊灘鄉新集村引人大南岔河水,流經新集、楊馬族村,全長9公里,流量0.4立米/秒,灌溉面積1000畝,1985年實灌600畝,平均每畝單產200公斤,比灌水前增產1.3倍。
梁家寺水庫南、北乾渠兩條,總長20.07公里,設計流量0.3立米/秒。有各類建築物138座。1985年時灌區內有4個行政村,36個農業生產合作社,601戶,3227人。
卜家莊水庫南、北乾渠總長19公里,設計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支渠15條,長32公里。灌區範圍有b家莊鄉和城關鎮的15個行政村,9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167戶、1.14萬人。
下段廣河縣境內,有史記載的古渠道有:五戶渠(即後五社渠)、買家巷渠、趙家莊渠、黃趙家渠、祁家集渠、三甲集渠、鄧上馬家渠、秦家窪渠、何家鋪渠、二社渠、四厚子渠、上三甲集渠、下三甲集渠。以上八渠,自倒橫溝以下,均取廣通河。民國34年(1945)開鑿石那奴渠,加寬擴建民生渠(上官渠),及正倫渠(下官渠)。
樂善渠,乾渠長10公里,民國34年(1945)9月,興修,渠口自趙家莊西約3華里處開,引廣通河水灌田,同年11月,土方工程大致完成。民國35年(1946)3月,繼續進行土方工程的加固,並加緊修建築物,全部工程5月峻工通水,通水時定名“樂善渠”。
民生渠,原名上官渠,渠口起於縣城東23里之高康家,引廣通河水,經四甲、宗家、景家、白莊頭、轉嘴、窪李家、過三甲集之上集至石炭溝退水,舊渠長12公里,灌田約4乾畝。據歷代傳存木質木牌刊載,該渠創建於前清乾隆三年,民國整修舊渠並延長渠線2公里又900公尺,跨越石炭溝經陳家、裴家至水家小山溝退水,可增灌良田1千畝。
正倫渠,原名下官渠,相傳與民生渠先後開成,清時也由太子寺水利廳管理。該渠渠口開於三甲集上集八家溝,引廣通河水經下集、裴家、水家而退水渠長6公里,灌田約3千畝,民國初年,由受益區民眾公舉馬總家管理放水及挖渠等事項。民國34年12月開工,次年3月峻工放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整修、建設了更多引水灌渠。到1985年,廣通河廣河縣境內,自上而下有紅光渠、新利渠、穿城渠、大坪渠、電廠渠、甘坪渠、五戶渠及洮河河谷的河灣渠。
南陽渠,源自太子山麓的牙塘河水,自牙塘水庫引水,跨和政縣,至東鄉族自治縣。1993年8月,國家批准立項。1995年11月18日開工,1997年6月,因資金缺口大,工程被迫停工緩建。2004年7月,牙塘水庫樞紐和總乾渠工程竣工通水。2005年4月,乾、支渠工程建成竣工。南陽渠工程主要內容由牙塘水庫樞紐、總乾渠、乾渠、支渠和田間配套設施組成。南陽渠工程實際完成投資5.91億元。設計灌溉面積12.2萬畝,實現農田灌溉面積6.56萬畝,經濟林基地澆灌面積1.67萬畝。東鄉縣及和政縣、臨夏縣受益區新增灌溉面積8.23萬畝。還向東鄉境內輸送著生活用水,有效緩解了13.35萬人口、26萬頭(只)大小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水庫

梁家寺水庫,原名東風水庫,1966年10月開工,1968年建成。庫址在梁家寺鄉和陳家集鄉交界處的馬家窪村,為洮河二級支流那勒寺河上游,海拔2180米。大壩為紅粘土心牆土壩,壩高15.8米,長228米,水深9.5米。攔蓄宋家溝、劉家溝、陳家溝3條溪水,控制流域面積35平方公里。庫水面220畝,庫容量1lO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萬立米。1985年淤庫容2.5萬立米。1979年最大蓄水100萬立米。主要灌區為梁家寺鄉,有效灌溉面積0.4萬畝。1982年灌區畝產330公斤,比灌前增長2倍。水庫有養魚水面220畝,已養魚12萬尾。
卜家莊水庫,1969年開工,1973年建成。原名前進水庫,1973年改名。庫址在卜家莊河灘,海拔2238米。系紅粘土心牆土壩,壩高22米,長300米。水深14米。攔蓄黑家溝、馬場溝溪水,控制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庫水面160畝,庫容量13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
廣通河
牙塘水庫,是甘肅省東鄉南陽渠灌溉工程的水源工程,壩址位於甘肅省和政縣柳梅灘上游約106公里峽口處。壩長447米,高57.2米。總庫容為1920萬立方米,正常水位2510.88米,設計洪水位2509.78萬立方米,死水位2469.48米。2004年9月竣工。

水電開發

廣通河和政縣流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始有水電開發。1958年12月縣內沈家莊電站建成。1960年代初期至1976年,修建的療養院電站、三合電站、以及石咀、牙塘、民主、兩關集、羅家集、虎家、新莊鄉草灘等大隊電站因質量差、管理不善、無技術力量等原因而先後報廢。損失國家和集體資金55.27萬元。1979年至1985年,經科學論證,先後建起新營尕莊、鐵溝、康家坪3處電站,狀況良好。
1985年,縣內運轉發電的小水電站共11處:主要分布在牙塘河、新營河、大南岔河和廣通河上,共裝機20台,總容量2543千瓦,年設計發電量1317.4萬度,年實際發電482萬度。11處小水電中,縣屬3處,裝機5台,總容量910千瓦;鄉屬4處,裝機10台,總容量1299千瓦;廠屬2處,裝機3台,總容量234千瓦;村屬2處,裝機2台,總容量100千瓦。
沈家莊電站,1958年初建,1981年至1984年改建,共投資23.2萬元。裝機容量150千瓦(2台),年設計發電量75.6萬度,實際發電50萬度。水頭8米,引流量3立方米/秒。
蒿支溝電站,位於三合鄉廣通河北岸,1968年建成,投資13.1萬元。裝機容量120千瓦(1台),年設計發電量50.4萬度,實際發電34.26萬度,水頭6米,流量1.9立方米/秒。
新營下站,位於新營鄉香爐灣,1970年由州、縣幫助建成,國家投資10萬元,集體投資6.15萬元。裝機容量330千瓦(3台),年設計發電量163.8萬度,實際發電91萬度。水頭25米,流量1.8立方米/秒。
周劉家電站,位於廣通河北岸三合鄉周劉家村,1971年由縣水電局負責設計施工建成,集體投資1.4萬元,國家補助0.2萬元。裝機50千瓦(1台),年設計發電量25.2萬度,實際發電5萬度。水頭5米,流量1.5立方米/秒。
水泥廠電站,位於新營鄉山城村。1972年由縣水電局負責設計施工建成,國家投資12萬元,裝機容量209千瓦(2台),年設計發電60.5萬度,實際發電21萬度。水頭12.5米,流量1立方米/秒。
達浪電站,位於大南岔河東岸達浪鄉楊馬族村,1972年由縣水電局幫助建成,國家投資21萬元,集體投資2萬元。裝機容量334千瓦(3台),年設計發電量168.3萬度,實際發電65.85萬度。水頭12.5米,流量3立方米/秒。
李家坪電站,位於大南岔河東岸達浪鄉李家坪村石磊坡。1972年由縣水電局幫助建成,集體投資0.5萬元,國家補助l萬元。裝機容量50千瓦(1台),年設計發電量25.2萬度,實際發電4萬度。水頭8米,流量0.9立方米/秒。
大峽電站,位於大南岔河上游吊灘鄉大峽門,1974年由縣水電局幫助公社初建,設計裝2X120千瓦機組2台,1981年改建,集體投資10.6萬元,國家投資35.8萬元。裝機容量320千瓦(2台),年設計發電量161.2萬度,實際發電30萬度。水頭27米,流量1.7立方米/秒。
新營尕莊電站,位於新營河中游新營鄉尕莊村磨灣子,1982年由臨夏州水電局設計、縣水電局幫助公社施工建成,集體投資7萬元,國家補助16.88萬元。裝機容量320千瓦(2台),年設計發電量161.2萬度,實際發電30萬度。水頭25米,流量1.1立方米/秒。
鐵溝電站,1983年由縣水電局負責設計施工建成。裝20千瓦機組l台,’設計年發電量11萬度。
康家坪電站位於牙塘河下游城關鎮康家坪,1981年9月動工,1983年10月建成,1984年試運行,1985年正式投產,總投資108萬元。裝機容量640千瓦(2台),水頭27米,流量1.73立方米/秒,年設計發電量415萬度,1985年實際發電322萬度。

流域概況

地理環境

廣通河流域,西部屬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東部屬隴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位於甘肅省中部西南方,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屬溫帶半乾旱氣候,2017年平均氣溫7.9℃,最高極端氣溫34.7℃,最低極端氣溫﹣16.4℃,年降雨量382.8毫米,無霜期140天,年日照2198.7小時。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廣通河上游位於太子山北坡,山大坡陡,海拔高降雨多,氣溫較低,入口密度小,植被茂密,針闊混交林、高山草甸分布廣泛,是流域內重要的水涵養區源和下遊河流產水區。下游在廣河—和政盆地,山小坡緩,氣候溫和,入口分布密集,生態破壞嚴重,除了耕地外都是裸露的黃土和鹽鹼地。
廣通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區域。21世紀初,和政縣總人口21.6萬人,廣河縣總人口25.94萬人。和政縣有漢、回、東鄉等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7%。廣河縣回、東鄉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
廣通河

社會經濟

廣通河流域,先秦屬西羌耕牧之地。秦設隴西郡和袍罕縣,歸於秦國的行政管轄之下。漢在廣河境設大夏縣,屬隴西郡。東晉太寧三年前涼在和政縣置金劍縣。南北朝時期到唐,屬河州。唐後期陷於吐蕃統治近300餘年,至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大夏復歸於中原王朝,和政縣境設寧河縣,廣河縣境設定羌城。元設河州路,隸之。明設定羌巡檢司、和政驛(屬河州衛)。清改定羌城為太子寺城。民國設和政縣、寧定縣。1961年12月寧定縣更名廣河縣。
廣通河流域歷史文化悠久豐富。和政縣是河湟花兒的發源地之一,松鳴岩花兒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花兒傳承基地”,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古動物化石富集,境內發現化石出露點80多處,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廣河縣自然遺存豐富,文物古蹟眾多,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與夏商過渡期典型文化——齊家文化的發祥地,有馬家窯文化遺址和豐富的古動物化石遺蹟,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有“齊家文化搖籃”之美稱。
風景名勝區松鳴岩風景名勝區松鳴岩
和政縣農業、旅遊是該縣的主打產業。總耕地面積23.54萬畝,人均耕地1.1畝。和政縣植被覆蓋率達95%,森林覆蓋率達35%。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松鳴岩、省級風景名勝區太子山、省級森林公園南陽山等為代表的“寧河八景”,被譽為“隴上綠色明珠”。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油菜、蠶豆、玉米、中藥材等,特色林果啤特果聞名遐邇。廣河縣,歷來是中國西部的一個重要商埠,具有“西部旱碼頭”的美譽。早在漢朝時期,這裡就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舉世聞名的“唐蕃古道”穿此而過,明代又是“茶馬互市”的一個重要市場。改革開放後,常年有5萬多人在全國各地從事商貿流通和務工創業。縣內民間資本相對富足,有各類集貿市場26處,特別是皮毛市場與國內各大市場接軌,是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三甲集鎮被譽為“西北皮毛集散第一集”。2016年全縣有大小民營企業1300多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加工、建築、交通運輸、諮詢、信息等門類比較齊全。
廣通河流域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區之一,和政縣是甘肅省58個重點貧困縣,廣河縣是國列扶貧開發重點縣。和政縣2018年全縣預計完成生產總值17.66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50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廣河縣2016年完成生產總值21.2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3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06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