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貢院在廣西省桂林市獨秀峰下現廣西師範大學學校舍內;明朝為靖江藩王王府,清順治七年(1650年)為定南王府,順治十四年(1657年)改建為縣試貢院。廣西貢院最具規模的時候,有考舍5500間,可供5500廣西學子同時參加鄉試,因出四名狀元而聞名當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貢院
- 地點:廣西省桂林市獨秀峰下
- 隸屬:舉行了100場鄉試
- 規模:二十多間平頂考舍
廣西貢院簡介,結構,意義,
廣西貢院簡介
貢院是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來此應試,就像是向皇帝貢奉名產,貢院最早始於唐朝。現今恢復原貌的考舍約六十餘間。從清初順治十四年(1657),廣西恢復科舉算起,到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止,在這座貢院裡,一共舉行了100場鄉試。
結構
廣西貢院考場有多條胡同,每條胡同內有一條寬約二米長約三十餘米的走廊,走廊一邊是牆壁,一邊排列著二十多間平頂考舍,每間考舍寬約1.5米,高約2.2米,進深約1.5米;舍內左、右有粉白牆壁,上有瓦頂下鋪地磚,唯獨前方無門無簾;舍內置平板凳一張、無抽屜平板桌一張,每考舍容考生一名,對號入座。考官不時在各胡同巡邏。
意義
按照清朝的科舉制度,三年舉行一次鄉試(恩科另設)。中舉人者,各省均有定額。廣西的定額,時有增減,道光以後,穩定在45人左右。科舉制度又規定,只有舉人才能進京參加會考。進京趕考的舉人中,先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平均每20人中取一名貢士,貢士再經皇帝主持的殿試(有點像複試的性質)後,以成績分三甲。其中,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都叫進士。雖說舉人也可以從政(清末總督岑春煊就是舉人出身),不過,進士的前途更大――常話說:“非翰林不入內閣”嘛。所以,只要當上了舉人,都會努力去考進士求功名。
如果以簡單平均數統計,廣西每次中進士舉的人數應該是2-3名。但在整個清朝的科舉中,廣西中進士第的達585人,平均每次約6人,超過平均數一倍。這585人中,有298人是桂林府人,超過廣西中進士第人數的一半。在清代鄉試中,廣西共有5075人中舉,桂林府就占了2516人,幾乎達到總數的一半。100名解元中,桂林府人占了64名。可見,設在王城內的廣西貢院,實在是桂林科舉教育的福地,在促進桂林的教育方面,作用確實不小。桂林在清代廣西科舉史、甚至中國科舉史上的份量也實在不輕。
有清一朝,全國共開考112科,產生了112位狀元。廣西因為明清戰爭結束較晚,加上太平天國戰爭等影響,只參加了其中的100科考試,共獲4個狀元。以各省獲狀元數排名,廣西所取得的狀元數量排在江蘇、浙江、安徽、山東之後,列全國第五位。如果以“府”為單位進行狀元排列,昔日桂林府當然有驕傲的本錢――廣西的這4個清代狀元全是桂林人,其中一位還是清朝兩位“三元及第”獲得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