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廣武元昊避暑宮故址①
徒聞驕虜有遺宮,避暑何年倚翠嵸②。
廣武山川侵宋弱,朔方峰火燭天雄。
圖形久已知邊患③,清澗空遺間敵功④。
千古河流聲激壯,當年應與怨南風⑤。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廣武元昊避暑宮故址》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黃恩錫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注釋
①這首詩選自《乾隆中衛縣誌》。廣武元昊避暑宮,西夏元昊建,在廣武西15公里大佛寺口,今有遺址尚存。
②翠嵸:綠色的高山。嵸,高聳貌。
③圖形久已知邊患:圖形,即畫影圖形。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生於宋鹹平六年(1003年),小字嵬理。史書載,元昊長大以後,處處都像他的祖父李繼遷,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高高的鼻樑,長相俊美,英姿勃發。他身材高大,魁梧健碩,喜穿白色長袖衫,頭戴黑色氈帽,身佩弓矢。他聰明機警,膽識過人,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他通曉佛學,精通漢語、藏語等多種語言文字,喜歡閱讀法律文書,對“野戰歌”、“太乙金鑒訣”之類的兵書,更是愛不釋卷,潛心研究。元昊24歲時,其父派他攻取甘州,旗開得勝。李德明非常賞識元昊的才幹,便立他為太子。宋朝邊將曹瑋,很想一睹元昊的風采,但總是無緣相遇,於是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緯見其狀貌,不由讚嘆說:“真英物也,日後必為我朝邊患!”
④清澗空遺間敵功:清澗,縣名。在陝西省北部、黃河西岸、無定河下游。宋置清澗城,金改清澗縣。西夏建國初期,元昊用野利旺榮、野利遇乞兄弟分掌左右廂兵。旺榮和遇乞在對宋的幾次大戰中,為夏國屢立戰功。元昊對他們一方面給以一定的權力,藉以籠絡党項貴族;另一方面又加以控制,使其不致發展為危及自己統治的強大力量。天授禮法延祚六年(1043年)九月,元昊鑒於夏國政權已經比較鞏固,就開始削弱野利氏族的勢力,先藉故殺掉野利旺榮。野利遇乞當時常駐天都山,號天都大王,擁有強大的兵力,對宋朝邊境構成嚴重威脅,宋邊將早想除掉他。宋環州知州種世衡利用元昊“對左右任事之臣,有疑輒誅殺之”的心理,派人盜去元昊賜給野利遇乞的雕龍寶刀,並向夏人散布說遇乞準備投宋,以刀為信。元昊中了種世衡的離間計,遂奪去野利遇乞的兵權,並將其殺害。
⑤南風:即“南風不競”。比喻衰弱不振。《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屢次)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楚在晉的南面,師曠根據樂律曲聲調推斷楚軍沒有戰鬥力,因為歌奏南方音樂,調子低沉。後遂用“南風不競”比喻爭戰一方的失敗趨勢。這句暗示當年宋不能滅掉西夏的原因。
作者簡介
黃恩錫,字素庵,雲南永北府(今永勝縣)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進士,二十一年(1756年)任寧夏中衛知縣。在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興利除弊,造福一方,政績卓著,深得邑人擁戴。他還編修了中衛第一部縣誌,保存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