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綠道

世界綠道網總編總攝影彭勇概述+全景圖=詞條定義:廣東全省範圍的綠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綠道
  • 別名:廣東碧道
協同並進,

協同並進

綠色是自然的底色。在廣東,珠三角的繁華開放、粵東粵西粵北的生態宜居,嶺南千年文化底蘊的厚重、山城海自然格局的特色,都能在綠道中一一閱覽。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廣東綠道建設起步早、歷時長,成效快,秉承“道”的通暢、“綠”的培育、“網”狀布局規劃建設理念,歷經10多年有序推進,累計總里程超過2萬公里,形成了遍布南粵大地的綠道網路,將居民點、自然和人文景觀與生態保護地串聯為一體,提升了城鄉空間生態環境品質,成為廣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局部細節到宏偉藍圖
經濟發展“高素質”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並進
在廣州,珠江邊的江景綠道、森林公園裡的都市型綠道,創造性的通過空中廊橋與山體公園相連打造了雲上綠道,以及完善的配套設施,讓可以飽覽城市繁華的同時,還可以看周邊美麗的春天景致,成了萬民共享的千里綠脈。
廣州黃埔區“雲端綠道”彩虹橋。
廣州黃埔區“雲端綠道”彩虹橋。
在佛山,南海城市綠道貫穿廣東金融服務區,展現現代金融服務發展態勢;順德北滘綠道串聯起白色家電產業區,展現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發展新模式……1654公里的佛山綠道,不僅洋溢著嶺南水鄉的鄉野氣息,更激盪著產業發展的澎湃力量。
在韶關,綠道聯通自然生態與鄉村,串聯文化與自然,將一段段古驛道本體串聯成線,喚醒了沉睡的文化資源、激活了周邊的閒散資源,作為線性脈絡延伸和擴展了南嶺國家公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品牌輻射帶動效益,成為粵北生態發展區全域旅遊的基礎載體。
俯瞰廣東,在這片中國製造業腹地和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地帶上,綿延互通的綠道將山川、河流、森林、公園、企業工廠、產業園區、生活社區、文化中心等串聯起來,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互融合,經濟發展“高素質”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並進,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在這裡奏響。
從單一綠道到多道共融
2萬公里綠道提供城鄉發展的基礎載體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提出“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要求。在此背景下,廣東開展了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範帶、南粵古驛道、萬里碧道、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等多項線性空間建設工作。廣東綠道作為各類線性空間的基礎載體,融合城鄉、通山達水,串聯起新時代廣東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歷史文化保護與紅色文化傳承之路,將綠色生態潛能轉化為廣東城鄉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肇慶封開賀江沿線綠道。
肇慶封開賀江沿線綠道。
以道助帶,綠道成為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範帶的實施抓手。2018年,廣東在省際邊界部署了5條省際廊道美麗鄉村示範帶。肇慶以綠道為脈,作為連線連片推進省際廊道建設的基礎載體,巧借山水、激活資源,串聯區域內一批連片建設的美麗宜居、特色精品鄉村。綠道也成了交通線、旅遊線、產業線,讓肇慶封開的江口鎮、大洲鎮和都平鎮都蝶變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住鄉愁、產業興旺的美麗鄉村。沿線鄉村在2021年度接待遊客81.08萬人次,創旅遊收入2.75億元,景區竹蓀產業已帶動農戶達285戶310餘人,人均收入增幅超過10%,景區內大洲鎮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特色鎮。
以道助道,綠道成為萬里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潮州饒平的黃岡河綠道成為了實現廣東“整治河道水網,建設水碧岸美的萬里碧道”構想的基礎載體,將濱江生態休閒綠道與城市河涌、中小河流岸線建設結合,集濱河休閒長廊、河灘公園、休閒廣場、文化驛站等景觀於一體,既助推黃岡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也為周邊居民提供多元化的休閒場所。饒平城區黃岡河兩岸綠道串聯了1處河灘公園和17處景觀休憩點,饒平縣的浮山鎮也依託黃岡河建設綠道,將五聯、客寨、金厝圍、埔尾四個村串珠成鏈,形成一條集圍屋文化、果園產業、竹林溪流鄉村景觀等元素於一體的鄉村致富之道。
饒平的黃岡河綠道。
饒平的黃岡河綠道。
以道興文,綠道成為紅色文化的展陳載體。2019年以來,廣東潮州潮安結合南粵“左聯”之旅、中央紅色交通線等紅色文化資源開展了歸湖鎮和江東鎮綠道建設,打造出一條縱貫南北的南粵“左聯”文化之旅紅色遊覽線路,成為“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生動實踐。實施中,注重將綠道與韓江“左聯”文化緊密結合,串聯了陳波兒故居、洪靈菲故居、戴平萬故居等眾多“左聯”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在沿線結合“左聯”作家曾經生活的軌跡,打造了紅棉公園、溪口渡紀念亭、龍湖古碼頭水文化公園、韓江河口公園、賜茶公園、潭江古水驛紀念地和韓汀線紀念地等七大景觀節點,以線帶點多維度展示了韓江和“左聯”獨特文化,使韓江成為粵東地區展示紅色文化的文化長廊,滿足了民眾休閒遊憩需求,極大提升了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道興村,綠道與古驛道共同鑄就了嶺南鄉村振興之道。廣東省自2016年以來在全省廣泛開展了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以綠道為古驛道連線線,將破碎分散的古驛道遺存片段貫通成網,將沿線村莊、園地、耕地、自然生態節點等各類分散、閒置資源與古驛道重要遺存進行串聯,為粵東粵西粵北大山深處的偏遠鄉村源源不斷地輸送資金、人員和政策紅利,暢通了信息流、物質流。以乳源西京古道為例,以綠道為連線線串起了9段古驛道本體、31處古驛道歷史遺存、10條行政村,在保護修復古驛道的同時,補齊了鄉村基礎設施短板,為村民的休閒健康生活提供了新載體,一系列古驛道定向大賽、文創大賽的持續組織使各類空間煥發無窮活力,讓沿線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變化。
從優質空間到魅力體系
連“心”串“景”的廣東綠道未來可期
一條條鑲嵌在南粵大地上的綠道有如根脈,暢通了“山—城—海”的文脈,向廣袤的大地空間中注入了“文化”與“歷史”。獨特而完整的山城海自然地理格局和積澱千年的深厚嶺南文化,共同鑄就了廣東自然與歷史交融的優質國土空間。
根據《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公眾版)要求,廣東省提出要彰顯地域景觀本底、凸顯嶺南流域特色、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提升城鄉特色風貌的詩意棲居的魅力家園,構建充分展現山海相連的地域景觀、碧道成網的流域特色、開放包容的人文特質、特色鮮明的城鄉風貌等“四位一體”的魅力嶺南空間體系。
此外,近年來廣東以“水”為脈推進了“萬里碧道”建設工作,與陸上“綠道”相互呼應,共同形成了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自然生態廊道,留住鄉愁、共享健康的休閒生活漫道,共同繪就了自然生境和美好人居詩意共融的美麗廣東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