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立廣州女子師範學校

廣東省立廣州女子師範學校創辦於1907年。初名官立女子初級師範學堂,以小北大石街太清宮為校址,招初級師範生兩班,三年畢業。同時附設高等國小、初等國小各兩班。任程曜華為監督,楊樨琴為監學。教習中除本國人士外,還有日本人濱田松子、宇佐美宜子、宇佐美繆子等三人,她們教圖畫、手工、 樂歌、體操。全校師生員工全是女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立廣州女子師範學校
  • 創辦時間:1907
  • 類別:公立
  • 所屬地區:廣州
簡述,發展歷程,

簡述

1908年,增辦蒙養園,為廣州最早的幼稚園之一。1909年,由文庭鞠繼任監督,校務日有發展。
辛亥革命後,改為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由張沅任校長。延長學習期限為四年,與舊制中學相等。增辦保姆傳習所,培養幼稚園師資,是廣州市區幼稚師範的最早創辦者。後任廖冰筠為所長。將蒙養園改稱為幼稚園。校內開始增聘男教員,學生組織自治會,推行自我管理,校務一新。

發展歷程

1913年秋,劉華林繼任校長兼理保姆傳習所。對聘用男教員作出須年滿四十歲以上的規定。引起開明人士和社會輿論的諷刺。1914年冬,由陶明學接任校長。明年,停辦保姆傳習所,增辦師範講習所,培養初級國小師資,學習期限二年畢業。同時在國小部開始推行級任制。
1917年春,陶秀蓀任校長,舉辦貧民國小,並在學校附近的街坊辦貧民夜校,均不收學費。既解決了無力上學的兒童的求學問題,又使師範生增多實習教學的機會,頗得社會好評。
1919年後,校長人選,隨著政局變動而屢次更替,並發生過學生拒絕新校長接任的風潮。後來以省長公署教育科長朱介如兼任省女師校長,朱宣布對歷來定下的制度,嚴格遵守不變,才安定下來,學校也得以按常規發展。以男性而任省立女師校長,就只有朱介如一人。
1921年春,廖冰筠再任校長。改革校務,廢監學制,設教務主任、教師採取科任制和級任制。停辦師範講習所,擴招師範生至八個班,以提高師範生的水平。1923年,修建積厚坊旅粵中學(即清代的隨宦學堂)舊址及金花廟,作為師範部,擴招學生兩班,將大石街原校址作為國小部。實行新學制,師範部與高中等同,校務大為發展。
1924年4月5日,慶祝開校十七周年紀念時,孫中山先生蒞校演講。明年,廢除修身、公民兩科,代以三民主義。三民主義作為課程講授,是從省女師開始的。同時在校設立女童子軍的課程。
1926年,擴大學校行政組織,設教務、訓育、總務三處,任陳良烈、許廣平、羅宗堂為各處的主任。增辦高中語文科班。
1927年,校長一職,由李勵荘、沈燕芳交替競任,一年之內,三次互易,把學校用作政治競爭場所。
1928年2月,呂蘭芳任校長,將訓育處改為訓育委員會,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控制。因省立女師在大革命期間,是革命青年活動中心之一,有不少中共地下黨員。在中共廣東區外圍組織“新學生社”,有不少省女師同學參加。大革命失敗後,學校當局便對學生加強控制。同年秋,李雪英接任校長,接收私立女子體育學校,改為圖工體樂專修科。將原菊坡精舍部分舊址建為新校舍,校舍擴充至應元路與蓮塘路。成為廣州大校之一。
1935年8月,增設幼稚師範班,改校名為廣東省立廣州女子師範學校。
1936年8月,肖悔塵任校長。停招國中新生,將學校辦理為完全師範學校。
抗日戰爭開始,遷校於西樵簡村。廣州淪陷後,停辦。到1940年6月,在韶關市郊黃塱壩復校,復以省立女子師範為校名。設師範科、簡易師範班及國中,後再增設附屬國小。由李雪英再任校長。
1942年6月,遷校連縣,兼辦國民教育師資短期訓練班,學習期限半年畢業。
抗日戰爭勝利後,蓮塘路原校址在淪陷時期,已為敵偽政權改辦為鳴崧學校,抗戰勝利後,為黃埔中正中學所占駐,乃以登峰路越秀山麓原省立女中為校址。校長為沈芷芳。恢復幼稚師範科和幼稚園。1948年底,由楊訓賢任校長。
解放後,仍設為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後停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