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戲劇之鄉

廣東省戲劇之鄉

“廣東省戲劇之鄉”,是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劇協會共同批准命名並進行監督、指導的特色文藝品牌,每三年對授牌地區進行一次複評。2016年10月,吳川市、陽春市、大埔縣、饒平縣獲頒首批“廣東省戲劇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東省戲劇之鄉
  • 批准命名單位:廣東省文聯、廣東省劇協
  • 首批市(縣):吳川市、陽春市、大埔縣、饒平縣
  • 首批獲頒日期:2016年10月
簡介,首批“廣東省戲劇之鄉”,吳川市,饒平縣,大埔縣,陽春市,

簡介

2016年10月3日晚,“廣東省戲劇之鄉”命名授牌儀式暨“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舉行,吳川市陽春市大埔縣饒平縣等四個市(縣)獲頒首批“廣東省戲劇之鄉”。

首批“廣東省戲劇之鄉”

吳川市

吳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眾歷來有喜愛看粵劇的傳統和習慣,從明朝以來,城鄉年例期長,演出點多,逢年過節,年例習俗,喜慶佳期,請粵劇唱大戲成了最常見最隆重的節目,據統計,每年約有200多個文藝團體進入吳川城鄉售票或包場演出,演出15000多場次,觀眾5000多萬人次,演出總收入過億元。吳川成了“兩廣”粵劇團體生存發展的“根據地”和“主戰場”。
吳川市從事粵劇行業的人有2500多人,其中擔當主角文武生、花旦200多人,省一團、二團、廣州團、青年團、深圳團、佛山團等團中層主要骨幹大多由吳川籍演員擔當。吳川粵劇市場火爆,養活了兩廣粵劇團,被譽為遠近聞名的“粵劇之鄉”。
吳川素有一年一度的“春班”訂戲會的傳統習慣,至今已舉辦了28屆,在此基礎上,於2012年開始,為了擦亮粵劇品牌,增強省內外的影響力,已連續舉辦三屆粵劇文化藝術節,每屆連續辦7天,包括丁凡、倪惠英、蔣文端、歐凱明、馮剛毅、彭熾權、梁素梅、黎駿聲、陳韻紅、曾小敏、孫葉鴻、黃偉坤等一批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以及香港著名表演藝術家白雪仙等海內外100多名文武生、花旦同台獻藝,有100多個文藝團體參加粵劇曲藝表演。粵劇藝術節反映熱烈,每晚觀眾爆滿,均在10000人以上,其中開、閉幕式晚會的觀眾超過2萬人,新加坡、香港及周鄰縣市的戲迷專程到場觀看,據統計,藝術節期間,100多個文藝團體與吳川城鄉訂戲4600場,達成意向2500多場,戲金近千萬元。藝術節的舉辦,打響了吳川文化藝術品牌,增添了吳川的文化內涵,壯大粵劇產業,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戲劇藝術是源於崇神祭祀、宗教信仰的一種表現人物與故事的演繹文化。歷千載而形成風格各異的戲曲劇種及演藝流派。據《吳川縣誌》記曰:“明朝萬曆年間,黃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陽或種種神會,張燈結彩,還神演戲... ...”。 粵劇是以廣東方言演唱的地方傳統戲劇,明未清初流行兩廣、港澳及東南地區,俗稱“廣班戲”、“紅船班”及“廣府大戲”,分“南北”兩大流派,吳川地處“下四府”,屬“南派”。吳川市南派藝術是粵劇的重要組成部份,融合少林禪武與民間搏擊而形成適用於戲劇舞台表演的程式流派,在早期民間藝人中,武彪、吳燦、武元、武水幾位演藝俱佳。各懷絕技,尊稱“南派四大金剛。”
一九五三年,由著名南派藝人老天壽(又名劉家榮)和張瑞棠等人發起組建了吳川粵劇團,逐漸成為飲譽兩廣、揚名港澳的粵劇南派藝術特色團隊,其演出劇目多以行俠除惡、彰顯正義的武戲為主,唱功高亢、鼓樂激揚、武技險難、基功紮實。主要有《忠孝義》、《搜寶鏡》、《三取珍珠旗》、《殺歧關》、《羅通掃北》、《雙雄鬧殿》、《草莽英風》等傳統及新編的南派藝術劇目一百多個。還有鬧殿、過山、亂府、收妖、教子、寫表、困谷、擊掌、結義等和扇子、翎子、水袖、須口、羅傘、車橋、羅漢、七仙、七星等傳統南派程式與排場;以及各類空翻、高台跟斗與十字、佩劍、勾的、手橋、雙拆、等基功靶子。尤為突出的是散發、噴火、吐血、殭屍、鏟台、跳椅、吊辮、耍豬牙、三上吊、過三山、溜大索、雙照鏡等南派武功絕技。唱腔以梆黃、霸腔、韻白為主,配以高鑼、大鈸、硬弓。短筒、嗩吶等樂器、塑造出忠奸、善惡、神妖、等個性各異的人物彩繪臉譜,形成生、旦、淨、末、雜的戲劇行當。
吳川市素有“粵劇之鄉”的美譽,演出市場十分紅火,廣大鄉村都有做“年例”的習慣,每逢年例必演大戲,一演就是數天,有的村莊還演“雙拍台”戲、“天光”戲,甚至請幾個劇團演,一個接一個,連演整月。每年進入吳川演出的團體有100多個,分別來自廣東、廣西、海南三省區,一個吳川盤活了兩廣眾多劇團,包括省一團、省二團、省青年團、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南寧、梧州、柳州、北海等地市級以上劇團經常在吳川演出。
在這眾多的粵劇團中,萌生於這塊沃土的吳川市粵劇團是最具特色的一個,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團傳承下來的南派藝術一直為當地甚至省內外、海內外廣大粵劇觀眾所津津樂道、嘖嘖稱奇。“南派”藝術已成為吳川粵劇團的看家本領,“鎮團之寶”,“南派”藝術是歷經數百年延續流傳下來的精品,我們應當去繼承、發展和弘揚。“南派”藝術還是吳川市一個聲名遠播的文化品牌,受到海內外戲劇專家的矚目和深入的研討。
吳川粵劇團有“寶地鋼團”之稱,是省內唯一保留較完整的下四府“南派”藝術團體。
吳川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保護和弘揚這一獨特的粵劇南派藝術,近年來先後給予大力支持。2004年5月25日至27日,由吳川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文廣新局、市粵劇團承辦的“粵劇南派藝術研討會”在吳川隆重舉行。文化部藝術局、中央戲劇研究學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廣東省文化廳、省文聯、廣東粵劇院以及香港、澳門和廣西的專家、學者前來參加。吳川財政每年撥款30萬元用作支付吳川粵劇團演職員工資,該款項列入當地財政每年預算。一直以來,我市每年都舉辦粵劇文化藝術節,吳川市委、市政府對粵劇文化高度重視,把舉辦粵劇文化藝術節寫上政府工作報告,每年的“春班訂戲會”(粵劇節)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下投入100多萬元。2015年9月18日至19日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省藝術研究所和湛江市文廣新局承辦,湛江市藝術研究所及吳川市文新局協辦的粵劇藝術瑰寶-粵劇南派藝術折子戲展演塈學術研討會在我市舉行,這是充分體現上級及當地黨政部門對粵劇南派藝術的高度重視。

饒平縣

饒平縣潮劇團成立於1956年6月,每年深入農村基層演出超200場次,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享有較高的藝術聲譽,在潮劇流行地區深受歡迎。
2016年9月饒平縣首批獲授“廣東省戲劇之鄉”稱號。饒平縣有縣潮劇團一個專業劇團,霞西、沈厝、灰寨、高堂、大澳等多個民營潮劇團及鄉鎮文化站部分村級潮樂隊,另有縣民間潮劇文化協會、青少年藝術協會和縣民族樂團等社會組織。全縣潮劇、潮樂文藝骨幹2000多人,隊伍專業素質較高。

大埔縣

大埔是著名的“漢樂之鄉”。據不完全統計,該縣約有40個漢樂隊,13個漢樂後繼人才培訓基地,漢樂演奏點遍布城鄉,各鎮均成立了廣東漢樂研究會分會。從2001年起,該縣漢樂研究會開始舉辦暑期青少年廣東漢樂培訓班,免費培訓喜愛漢樂的青少年,並不定期舉辦漢樂知識講座。除了漢樂、漢劇外,該縣一些學校還將客家山歌、廣東漢樂等藝術融入課堂。

陽春市

陽春,意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地處廣東省西南部、漠陽江中上游,屬於陽江管轄的縣級市。全市總面積4037.8平方公里,總人口120.9萬人,常住人口88.7萬人;下轄15個鎮、2個街道,309個行政村、40個社區。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全國科普示範市、全國政務公開示範點、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市等20多項榮譽稱號。
歷史底蘊深厚。自戰國時期為百越地,至今已有1774年歷史,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置莫陽縣,為陽春地建縣之始;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撤銷莫陽縣,改設陽春郡並置陽春縣;1994年5月撤縣設市(縣級)。陽春是廣東古來文明之地,留下不少古蹟和文物,有獨石仔洞穴遺址、崆峒岩摩崖石刻、春灣通真岩摩崖石刻等,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陽春民俗文化豐富,有歷史悠久的陽春根雕、陂面鎮重陽古墟、合水鎮高流河墟、石望鎮梁鎮南將軍府炮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