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縣氣象局創建於1961年11月,為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單位,在廣東省韶關市氣象局和仁化縣委、縣政府領導下,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能,依法履行氣象主管機構的各項職責。內設機構6個,直屬事業單位3個,受仁化縣政府委託管理的地方氣象機構2個。目前,全局共有在職在崗氣象幹部職工21人,離退休幹部職工4人,其中在職黨員9人,離退休黨員2人。截至2015年,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比約為77%,中級職稱以上人員占比約為14%,初級職稱以上人員占比約為7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化縣氣象局
- 外文名:Ren HuaMeteorologicalService
- 服務理念:你的冷暖,在我心中
- 服務理念: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單位地址:仁化縣建設路60號
一、 機構沿革,(一)歷史沿革,(二)建制沿革,二、機構職責,三、機構設定,四、氣象業務,(一)大氣探測,(二)天氣預報,(三)防雷減災管理,五、氣象服務,
一、 機構沿革
(一)歷史沿革
仁化縣氣象局始建於1961年11月1日,創建時稱為“仁化縣氣象站”,站址位於仁化縣附城公社中心大隊(縣城),地理位置:北緯25度05分、東經113度45分,臨時徵用縣革命委員會平房2棟,屬國家一般站。1976年4月,仁化縣氣象站由政府大院內搬遷到城郊三板橋狗背嶺,占地面積4394平方米,海拔高度98.0米,觀測場面積16×20平方米,地理位置:北緯25度06分、東經113度44分,興建一棟總面積1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辦公室和三套平房住宿樓。1981年7月20日,成立仁化縣氣象局,“仁化氣象站”更名為“仁化縣氣象局(站)”,實行一套人馬,兩個招牌,局站合一。2002年1月,成立仁化縣氣象台,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站)改稱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台)。2013年1月1日,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氣象觀測站搬遷至仁化縣丹霞街道黃屋村委老馬屋村小組月尾嶺,面積96.04畝,地理位置:北緯25度04分、東經113度46分,區站號為57989,海拔高度112.7米,觀測場25×25 平方米。
(二)建制沿革
仁化縣氣象站自1961年11月建立後至1968年7月,行政管理隸屬縣人委領導,業務工作由省氣象局管理,韶關地區氣象局代管。1968年8月1日,仁化縣氣象站轉歸地方政府建制,仁化縣氣象站為仁化縣革命委員會的一個事業單位,歸口農林水,由縣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站(農建站撤銷後由縣農業辦公室)主管。1970年1月1日,按省革委和省軍區通知,氣象部門實行軍管,縣武裝部從縣革命委員會接管對仁化縣氣象站的一切管理權力。1973年3月1日,省革委和省軍區將氣象部門管理權交回縣農業辦公室主管。1980年4月,調整為當地政府與業務主管部門雙重領導,以省氣象局為主的雙重領導體制,行政上由農林水辦公室(農辦撤銷後由農委)主管。
1981年7月20日成立仁化縣氣象局後,實行局站合一。仁化縣氣象局(站)實行省氣象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體制。2002年1月,成立仁化縣氣象台,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站)改稱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台),實行省氣象局與地方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省氣象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這種垂直管理體制自1980年4月一直延續至今。
二、機構職責
(一)制定地方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畫,並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畫及氣象業務建設的組織實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重要氣象設施建設項目的審查;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
(二)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探測資料的收集、處理;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標準化工作和涉外氣象活動。
(三)負責縣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日常工作;負責氣象社會管理,承擔防總、減災委、應急委、安委會、規委會等部門賦予氣象部門的工作任務。
(四)在本行政區域內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預報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氣象災害做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公共服務工作,負責氣象公共服務行業自律和氣象服務市場活動的監督管理,組織服務效益和滿意度評估;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農業氣象預報、城市環境氣象預報、交通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等各類專業專項氣象預報的發布。
(五)健全防災減災體制,組織制訂和實施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防禦應急管理工作;承擔縣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的管理工作;組織突發公共事件氣象保障應急服務。
(六)制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方案,並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管理、指導和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管理雷電災害防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襲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它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檢測工作;組織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承擔雷電防護重點區域安全生產、公共場所氣象災害防禦設施建設和防禦措施落實情況的監察。
(七)規劃氣象資源開發利用,負責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利用、保護氣象資源和推廣套用氣候資源區劃等成果的建議;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組織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參與當地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組織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技術開發和決策諮詢服務。
(八)組織開展氣象法制宣傳教育,負責監督有關氣象法律法規的實施,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法律法規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承擔有關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
(九)管理本級氣象部門的發展改革與財務、人事勞動、科研和培訓以及業務建設等工作;建立並完善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保障體系,完善雙重財務管理體制為基礎的綜合預算管理;會同地方黨委和人民政府做好當地氣象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承擔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三、機構設定
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加掛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台牌子,實行局台合一。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台)的機構規格為正科級,其設定如下:
(一)內設機構:
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台)正股級內設機構5個:氣象災害防禦管理辦公室(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簡稱防災辦)、辦公室(人力資源股)、站網管理股、預報股、發展改革與財務股。
(二)直屬單位:
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台)直屬正股級事業單位3個:仁化縣氣象公共服務中心、仁化縣氣象局機關服務中心、仁化縣氣象公共安全技術支持中心(原仁化縣防雷設施檢測所)。
(三)地方氣象機構:
廣東省仁化縣氣象局受仁化縣政府委託管理的副科級地方氣象事業單位2個:仁化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仁化縣南嶺生態氣象中心。
四、氣象業務
(一)大氣探測
地面觀測:仁化氣象站為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區站號57989,從1961年11月1日開始觀測。1960年8月1日起,按照氣象觀測相關規範,每天進行08時、14時、20時三次定時觀測。觀測要素為雲量、雲狀、氣溫、氣壓、溫度、地溫、日照、蒸發量、風向、風速、能見度、天氣現象、降水量。2013年1月1日,仁化縣氣象局的地面觀測站從仁化縣建設路72號搬遷到仁化縣丹霞街道辦黃屋村委會老馬屋村小組月尾嶺,區站號和觀測任務不變。仁化縣氣象站區站號57989轉為城市氣象觀測自動站G1437。2001年仁化縣開始建設中尺度區域自動站。至2015年,仁化縣轄區設有國家地面觀測站1個,土壤濕度觀測站1個,區域氣象觀測站14個,環境氣象觀測站1個,農業氣象觀測站1個。已初步建立了覆蓋全縣區域的綜合氣象觀測網,基本滿足對突發性災害天氣的監測需求。
生態氣象觀測:南嶺生態氣象中心位於南嶺山脈南麓的韶關市仁化縣(丹霞山景區北門),該項目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需求,通過對大氣、水、土壤、氣候及生物狀況等進行同步、長期的監測,為開展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影響評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等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支持。南嶺生態氣象中心包括生態氣象觀測區、溫室氣體觀測站、農業氣象試驗站、暴雨致災試驗基地、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示範點、丹霞山旅遊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綜合生態氣象業務平台等7大功能區域,2016年已逐步開展業務試運行。
(二)天氣預報
1961年,仁化縣氣象站開展天氣預報業務,最初只製作單一的短期天氣預報。經過50多年的發展,現在的預報業務有長、中、短期、短時(臨近)及各種專題天氣預報。
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縣級氣象部門沒有專職的預報人員,只作補充訂正預報。1974年起,全縣開展“圖、資、群”相結合預報技術改革。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後期,仁化開展的短期天氣預報項目有:晴雨(24小時)、暴雨(24小時和過程)、低溫、霜凍、低溫陰雨、高溫、高火險、乾旱、寒露風共9項;中期天氣預報為旬報;長期天氣預報主要有春播期預報、前汛期預報、後汛期預報、寒露風預報、冬季預報、年度預報和每月預報。9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氣象通信條件改善、探測手段增加、MICAPS(人機互動系統)業務化,使數值預報產品、雲圖產品、雷達產品、天氣實況、大氣環流形勢等資料的獲取、處理、分析變得便捷,以數值預報產品為基礎,綜合運用和分析各種預報指標、實況資料的預報方法得到發展,預報產品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截至2008年,預報產品主要有短時(臨近)預報、短期預報、周報、月報、年報、各種生活指數預報、各種專項專題預報等。2013年1月1日,正式開展精細化數字格線天氣預報業務,實現了預報業務製作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三)防雷減災管理
1990年3月4日,經上級業務部門審核、批准,成立了仁化縣避雷設施檢測所,其職能主要是開展與避雷設施有關的檢測服務、技術諮詢、維修安裝與一般設計等;1991年4月,仁化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發文,將防雷設施從設計、施工到竣工驗收全部納入氣象行政管理範圍。1998年開始,縣氣象局成為縣安全生產委員會成員單位。1999年4月1日,施行《廣東省防禦雷電災害管理規定》,政府正式將防雷管理職能交給氣象部門,防禦雷電災害進行規範化管理。2002年1月,仁化縣避雷設施檢測所變更為仁化縣防雷設施檢測所,防雷設施設計審核、防雷工程竣工驗收、防雷設施檢測逐步進入法制化管理。2013年10月,防雷行政許可業務進入縣政府行政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視窗辦理,進一步規範防雷設施設計、審核、工程竣工驗收的報建審批程式。2013年4月25日,成立仁化縣防雷減災中心,每年利用電視、網站、電台、報刊等媒體,以及通過“3.23”世界氣象日等活動宣傳普及雷電災害防禦知識。2016年1月20日,仁化縣防雷設施檢測所更名為仁化縣氣象公共安全技術支持中心,其主要職責任務為:開展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新改擴建築物防雷裝置檢測、防雷產品(SPD)監管、雷電災害調查、對防雷裝置檢測單位檢測質量監管和其他氣象公共安全技術支撐工作,為防雷減災行政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防雷安全質量監管等提供技術支撐。
五、氣象服務
(一)氣象災害防禦管理
在上級重大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和本級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本區域氣象災害防禦和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工作;負責組織制定和實施氣象災害防禦規劃、應急預案;負責組織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負責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負責組織管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等工作。
(二)氣象預報服務
承擔本區域氣象情報信息收集處理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製作;組織跨部門的氣象聯防;負責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工作;承擔本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氣象基礎工作;承擔大氣成分評估、預報、預警工作;承擔突發事件應急氣象服務保障等工作;承擔本區域氣象情報信息採集、處理和預測預報技術的科研組織和系統建設管理工作;承擔本區域氣象信息化等工作。
(三)氣象公共服務
負責新建建(構)築物和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場所等雷電災害重點防禦單位防雷裝置(設施)安全監測、檢測、預警,開展專業氣象服務、氣象為“三農服務”、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災害風險評價(估)等各類氣象服務及服務效益評估; 負責開展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移動網際網路等各類媒體的氣象信息服務及其廣告業務; 負責承接防雷設施(裝置)的設計技術評價、預警信息發布等政府購買服務。
(四)氣象公共安全技術支持服務
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生產、生活提供防雷技術保障服務,負責防雷檢測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負責防雷檢測機構的專業技術培訓;負責雷電防護裝置定期檢測工作。
(五)防雷減災管理
負責對全縣從事防雷裝置設計、施工單位的資質初審,協助質監部門對防雷產品進行質量監督管理;協調指導全縣防雷減災工作,組織防雷工作的經驗交流,技術推廣;制定全縣雷電災害監測預警及雷電災害應急處置預案。
(六)人工影響天氣管理
負責協調縣內外、跨部門、跨市縣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負責人工影響天氣所需器材的統一訂購和設備設施的管理;協調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和作業人員及鎮(場)固定炮點的管理;組織實施縣內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消霧、人工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工作。